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白金5年 白金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85-9293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华大智造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华大基因发布最新高通量测序系统BGISEQ-50

   2016年11月5日,中国深圳——在第十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1),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台式测序系统BGISEQ-50。这是华大基因继2015年10月24日发布首款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BGISEQ-500后的又一力作。BGISEQ-50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很高兴我们能用自己的测序仪来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人类共同的富足、共同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在未来的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时代,我们希望竞争越来越少、日子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健康活到百岁,为活得更好一起努力。   在本次发布会中首获亮相的BGISEQ-50是一款更专注、更小巧、更精简的高通量测序平台。该系统沿用了先进的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技术(cPAS)和DNA纳米球(DNB)核心测序技术,采用高精密部件,内置独立的样本加载试剂槽和全自动试剂针穿刺系统,在简约化的结构中自动集成样品加载、测序和分析等多项功能。BGISEQ-50体积小巧,易于安放,不仅全面支持临床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基础测序应用项目,而且适用范围广泛,突破空间限制,即使在高海拔下的低气压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行。   华大基因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健表示,BGISEQ-50采用智能化图标触控式操作系统,兼容全自动样本追踪管理,提供最为优化的流程指引,测序操作极其简单:只需分别将预制的一体化测序试剂盒和高精度微加工的卡片式测序芯片装入机体,点击“测序”按钮,10小时即可自动完成样本加载和测序,支持无人值守模式,应用分析一步到位。配备可选的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18小时即可完成包括样本制备在内的全流程。   在发布会上, 另一项目负责人蒋慧还为大家介绍了BGISEQ-50在无创产前筛查、植入前胚胎染色体筛查、染色体异常检测、未知病原体快速检测等临床应用以及RNA表达谱测序等科研领域的应用范例。以无创产前筛查为例,BGISEQ-50测序系统单次运行可以完成16个样本检测,每台仪器每年可以为超过1万个孕妇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服务。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COO)余德健表示, BGISEQ-50是一款小型化的台式测序仪,致力于提供快速高效的测序解决方案,并将推进精准医疗、精准健康乃至生命数字化的全面覆盖。据悉,BGISEQ-50将会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同类型基因测序仪价格上最具竞争力的一款。该系统将于今年12月25日开始接受预定,并计划于2017年2月14日实现交付。   去年10月24日, 在第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0)上,华大基因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新型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作为国内第一台支持量产的基因测序仪,华大基因测序仪BGISEQ-500自2015年底开始接受预订起,订购量已突破500台,完成超过112,000例实际样本测试。上市仅七个月,就已完成超过两万例的RNA-seq单品,为我国生物测序领域和精准医疗行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7月24日,基于BGISEQ-500平台,华大基因协助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病例样本进行了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获得了裂谷热病毒全基因组,全面鉴定了病人样本的微生物图谱,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依据。2016年10月,BGISEQ-500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证,此举标志着华大基因将更经济、更适用且自主可控的基因测序仪器设备等产品从科研领域推向临床领域。    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牟峰表示,BGISEQ-50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测序技术和能力,将加速推动以基因科技为支撑的生命数字化建设。与此同时,华大基因将提供开放性平台,期待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基因科技的更多应用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具普遍性、更加便利和实惠的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努力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

媒体关注

2016.11.17

华大基因、阿里巴巴、英特尔联合推出新版精准医疗云平台

  2016年11月3日,在第十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华大基因、阿里云、英特尔联合发布了新版BGIOnline。  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炯、英特尔医疗和生命科学集团亚太区总经理李亚东,三方一致同意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一体化精准医疗平台的建设,实现从平台到应用的落地,并以此为目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三方合作的重要成果,华大股份研发中心副总监金鑫在大会上宣布BGI Online 1.5版正式发布。新版在基因数据传输、文件管理、开发环境、命令行工具等方面做了全面提升,共升级了6大功能模块、34个功能点,大幅提高了平台的可靠性与易用性。自上线以来,BGI Online开发团队已经在平台上部署了171个工具,38个流程,处理了近170T数据,全面支持国产临床级测序仪BGISEQ-500,显示出该平台对于基因数据“传、算、存、管”的卓越能力。新版也将开放注册,为更多的机构及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对于此次发布会的成果,华大股份执行总裁尹烨表示:“新的生命经济时代已经扑面而来,随着华大基因研制的国产临床级测序仪BGISEQ-500等一系列仪器不断走向成熟,我们即将迎来以基因数据为代表的生命大数据的井喷。跟阿里、英特尔等战略合作伙伴在一起,就是要准备好分析和理解生命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炯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公共计算平台,阿里云将持续致力于降低计算成本、提升计算效率,把基因服务变成普惠医疗服务,带来后续无限可能,造福人类健康。我们也会与Intel、华大基因携手,推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我们相信,生命科技和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才会让“精准医疗造福人类”这个目标早日来临。”。  “作为计算创新的引领者,英特尔一直推动技术发展,也格外重视相应技术在行业变革中重点应用,”英特尔公司医疗与生命科学集团亚太区总经理李亚东先生表示:“我们正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紧密携手华大基因和阿里云,运用云计算技术重构医学科学创新体系并搭造协作与交流平台,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加速推动精准医疗开发云平台的应用方案落地实施。”

媒体关注

2016.11.04

华大基因IPO遭中止审查!竟是一场“乌龙”?

  华大基因于2015年12月进入了IPO创业板排队企业名单,这家被誉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基因测序界的腾讯”还未上市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明星。11月3日证监会官网公布的“IPO中止”名单中,华大基因的上榜也引起了不少行业人士注意。华大基因为何遭证监会中止审查?此事件对后续欲IPO的中小基因检测公司有何启示?  华大基因遭证监会“中止审查”属实  11月3日上午,有消息称,华大基因IPO被中止审查。消息称,根据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0月27日,深圳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于是乎,笔者在第一时间查询了中国证监会的《信息公开规定及年度报告》,以核实消息的真假。  备注:按照《发行监管问答——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止审查的情形》中止审查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情形一、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  情形二、发行人主体资格存疑或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受限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  情形三、对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存在质疑需要进一步核查的;  情形四、发行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或者其他导致审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  的确,笔者在网站的统计信息中找到,截止到10月27日,拟在深交所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中,有27家企业上了“中止审查”,其中包括在基因测序行业赫赫有名的深圳华大基因公司,被中止审查的原因属于上述备注中的“情形一”,即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  为此,有行业人士在微信群里向华大基因的CEO尹烨提出了质疑,尹烨也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做出了回复:中介机构人员更替换,按规定进行,已经恢复无需过虑。  而后,华大基因董秘徐茜也向媒体表示,因部分中介机构签字人变动,根据相关法规要求,更换签字人员需要履行中止审查程序。目前,签字人员已更换完毕,公司已收到恢复审查通知。各项上市工作正常进行,预计近期会公告更新后审核状况。  漫漫上市路,“中止审查”实属正常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一般而言,首发需要闯十道关,包括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 其中审核时间看证监会,需要履行的程序有补充年报/半年报,落实反馈意见以及上发审会,获得证监会批文,询价,组织发行等等,根据现在的审核状态,等个1 年以上都是有可能的。  如今,华大自去年12月公布预披露版本(申报稿)以来,也将近一年要过去了。很多业内朋友看到“华大遭遇中止审查”,不禁大吃一惊,误认为是离上市又遥远了一步。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依笔者看来,很多人误将“中止审查”和“终止审查”混为一谈。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中止审查”是指暂时停止审查,但是以后还有可能继续审查;而“终止审查”则是意味着以后不会再进行审查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条规定:  在审查申请材料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中止审查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一)申请人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侦查,尚未结案,对其行政许可事项影响重大;  (二)申请人被中国证监会依法采取限制业务活动、责令停业整顿、指定其他机构托管、接管等监管措施,尚未解除;  (三)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请求有关机关作出解释;  (四)申请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理由正当。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二十条规定:  在审查申请材料过程中,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终止审查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一)申请人主动要求撤回申请;  (二)申请人是自然人,该自然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  (三)申请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  (四)申请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书面回复意见,且未提交延期回复的报告,或者虽提交延期回复的报告,但未说明理由或理由不充分;  (五)申请人未在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30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回复意见。  因此,后续的中小生物企业倘若在上市过程中收到“中止审查”的通知不必担心害怕,按照程序来即可;而如果遇到的是“终止审查”,则在此次申请中基本上无缘证券市场了。  华大基因离正式IPO有多远?  1)公司科研实力不容小觑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2013年3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 2015《自然》全球产业机构合作排名首位,《自然》和《科学》的发表指数排名全国第三。  备注:上述截图来自华大基因招股书  2)等待IPO的后续审查  目前,华大基因在去年首次公开的长达522页的招股书成为许多后续拟上市基因检测公司以及初级投资者的“圣经”,不过笔者需要提醒的是,这项招股书(预披露稿)仅仅只能作为申报稿。  在证监会看来,预披露稿是试金石,是为了引来社会监督,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完成证监会对于发行审核工作中角色定位的进一步转型与完善。  等到哪天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定稿版,这意味着华大基因离真正的IPO很近了,按照过去一般是在发行前几天会把定稿版本的招股说明书挂出来。  3)公司股权比较混乱  根据华大基因公告,公司目前主要股东有43位。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深圳和玉高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北京丰悦泰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分别持有45.7%、20.5%、11%、2.7%、2.7%的股份。  而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由汪建、王俊、杨爽三位自然人持有,分别持股85.3%、10.5%、4.2%。另外,华大基因第二大股东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则由华大基因内部几十位员工共同持有。  为了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华大基因在2012年曾出让了华大科技42%的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光大控股、红杉资本、深创投、软银中国等近十家。  2014年,华大基因又通过华大医学融资20亿元,出让20%的股份,前后引入了三批战略投资者,包括19家创投。  4)基因检测行业竞争加剧  备注:截图来自华大基因招股书  从国际上来说,同类业务企业中,华大基因可参照的企业有美国公司Illumina,这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公司,但遗憾的是Illumina公司股价在今年也连连受挫,如今已经成为近200美元跌到135美元左右。  而在国内A股基因测序板块中,相关公司有达安基因、千山药机、紫鑫药业、北陆药业、迪安诊断、安科生物、昌红科技、新开源、仟源医药等等。  在国内未上市的基因检测公司中,一大批“华小”企业和创新型公司更是对华大在临床应用市场的份额虎视眈眈,他们凭借着“专一、个性化、地域性”等特征,随时可能在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上开拓新领地。

媒体关注

2016.11.04

“老顽童”: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中国人大部分积蓄花在最后的28天上,而不是健康上。自由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要是没健康,全都泡了汤。”  提交招股说明书之后,华大基因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这家最早进入基因产业的民营机构来说,上市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上月,华大基因旗下的蓝色彩虹孵化及创投平台总部落户深圳,在签约典礼上,华大董事长汪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阐述其一直提倡的生命经济的理念。  穿着黑色快干裤,脚上蹬着登山鞋,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偶尔咧嘴大笑,眉眼里也全是笑意的汪建,精力充沛得让人很难将他跟老人、长者这些词联系起来。面对镜头,汪建笑侃自己已经不可能逆生长,但是要再幸福地跑60年。  汪建身上有着不少冲突点:其土匪般张扬的个性与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远,但却实在地推动国内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促进前沿医疗产业的发展;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但华大却一直没有停止走进资本市场的步伐。  健康第一  近年来,其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次数有所增多,敢说直言的作风常常引发舆论关注。对于他个人也出现了一些负面评价,对此,汪建毫不在意:“你把我说得跟妖魔一样我也不在乎,说我是网红也不反对。”  不在意别人评价,恣意妄为、随性而活,比起功名利禄,如今汪建更注重生活的质量。  “我现在上班基本靠走路,如果华大有车就坐华大的车,我自己是不会买车的。”汪建和王石是多年好友,常常约在一起登山,两人在六年前曾登上珠穆朗玛峰。  让更多人意识到重视生活质量,是汪建如今说得最多的话。在现场采访时,他得意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深圳绿色低碳论坛上,其曾劝说一个主持人每天步行到地铁站。  两年前,汪建提出生命经济,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困境下,这是最具潜力的未来经济模式,而人与健康是社会保持活力最为重要的因素。  “如果大家都同意健康和生命第一重要,那现在健康和生命为什么不能变成第一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呢?”在采访过程中,汪建用反问语气问出一个心中早有答案的问题。  生命第一是汪建早年经历带来的领悟。长期高强度工作以及不健康饮食让汪建患上冠心病。曾经一段时间,汪建血液中脂肪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这也让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自由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要是没健康,全都泡了汤。”在蓝色彩虹典礼上,汪建随口改编了一首打油诗。  而面临着紧凑的生活节奏,生活质量往往被大众忽视。汪建也承认,目前其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唤醒人们在认知上对于健康理念的重视。“只有把我们的思想观念上升到生命经济,上升到健康第一的观念上,这个经济模式才能出来。”  2003年,SARS在国内暴发。当时,汪建跟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任赴广东采集样本,却并无任何收获而返。彼时的华大,只是由汪建等8 名海外留学人员创办的民间性质的研究机构,并非“国家队”,没有相应防护等级的研究室,按照规定不能进行SARS研究。这件事情对其触动很大,也为其后被国家队收编埋下伏笔。  后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辗转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的4株从SARS患者组织样本提取的冠状病毒,并开展了SARS的研究。经过近100个小时的努力,华大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了样本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酶免诊断试剂盒。  “大家都不把小概率当回事了,都去追逐大概率,SARS、禽流感这些疾病一开始都是小概率,没有防治住,一旦发生到你身上那就是100%,而且是终身的。”汪建说道。  目前,大众对健康理解往往是以对疾病的治疗代替身体保养,“中国人大部分积蓄花在最后的28天上,而不是健康上。”在汪建看来,健康产业的花费应该逐渐前移,从治疗移向更早阶段的保养。他认为将前沿的生物科技变成规范的商业行为,社会共同宣传才能有利于整个生态发展,这不仅仅是华大一家商业机构能够达成的目标。“最大的问题是相关部门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多疾病会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  掌握主动权  2003年5月,研制出SARS疫苗后,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收编”进国家队。  作为半机构半民营“混血儿”,华大开始得到政府拨款填补部分研发支出。然而,这些拨款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和水稻基因组项目,华大投入2.8亿元经费,国家拨款仍然无法让华大摆脱负债状况。  “混血儿”华大长期以来保持先产出科研成果,再获得政府资金的研发模式,汪建将这形容为“吃完饭政府买单”,但生物科学的研发常常耗费大量成本。  根据华大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华大基因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在2014年下滑严重,幅度达到79.3%。其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测序合作商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测序试剂的价格,涨幅为55.81%,这严重挤压了华大的利润。  因为Illumina在业界拥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华大过去测序仪主要采购自Illumina,自身的发展严重受制于与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在年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仍然无法阻止利润下滑。被动接受上游产业压制并不是汪建的做法,经此一役,华大做出进入上游决定。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测序技术公司CompleteGenomics之后,共同研发了新一款高通量二代测序仪,提高了基因测序的效率,降低单次检测成本。  目前,这样一台仪器可以将华大宫颈癌的基因筛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  获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每例的价格控制在2000元以内,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与传统的羊水穿刺诊断唐氏综合征的价格相差无几,但是传统方式对胎儿与孕妇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面临流产的风险,而无创的方式只需要孕妇的五毫升血。  从依赖进口测序设备到自主研发,华大完成了从产业下游到上游转移,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收购之后,华大与CompleteGenomics在原有测序原理上对测序仪进行改进,华大基因执行副院长刘心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比过去使用的进口测序仪,因为原理不同,这款测序仪准确率更高。“两款测序仪使用前都要对一个DNA模板拷贝,再用拷贝件去复制下一个模板,由于拷贝的过程很可能出错,如果用出错的模板再去复制,错误率就会放大,但是我们这家测序原理不一样,它始终用原始模板进行拷贝,这样即使有错误,也只有一个错误,它的错误不会累积放大。”  野心与胸怀  旗下华大医学的基因测序服务是华大最为投资人看好的最具增长空间的消费级内容,其基因检测中心所提供的无创产前服务,每天接收全国超千例样本,然而汪建并不满足于此。  2015年愚人节,汪建找到投资方和华大领导层,提出共同建造蓝色彩虹孵化器。经过一年时间,蓝色彩虹孵化了八个项目,首期项目都是从华大基因孵化而出,进行产业化运营,其中包括华大精准营养的项目。  华大基因也将自身的基因测序技术以及其下在农业、医学等方面大数据资源与初创团队有序共享。孵化平台引入松禾资本、同创伟业本地创投为孵化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同时,蓝色彩虹集结资本、技术等资源建立了基因应用联盟。  这一连串的布局背后,是华大也是汪建的野心:建立更为开放的平台,培养出生命科学的独角兽公司。  作为华大基因目前下设的经营性项目之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为华大医学业务带来部分收入。华大基因在今年3月份宣布完成了1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然而这仅仅是生物基因技术小部分应用领域,蓝色彩虹CEO、基因应用联盟执行秘书长刘靓认为未来生命经济领域会有更大体量的项目产生。“我们预计未来十到十五年行业可以出现类似BAT这样市值过万亿的企业,蓝色彩虹希望培育出杀手级的应用。”刘靓说道。  目前,健康产业市场空间正在不断扩大,生命科学产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预计未来消费市场将达到上百亿级别。一时间,行业内涌入更多的竞争者,而汪建应对之策是将资源开放出来。 “我害怕竞争,我不喜欢竞争。”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我不是一个社会竞争者,我是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华大很愿意把我们过剩的产能介绍给社会。”  2015年底,华大基因原CEO王俊出走创办“碳云智能”,定位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  在外界纷纷猜测王俊出走内幕之时,华大CEO杨爽出席“碳云科技”成立仪式,汪建向媒体表示支持,并称“孩子大了,爱干什么干什么”。汪建希望在华大的氛围中,员工可以来去自由,“华大本身已经到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了,我们就是中国的基因产业界的孵化器,基因教育,基因科技的一个加速器,从这里经过的人,在社会上更有能耐,对社会贡献更大,我们都很高兴。”  而对于华大,汪建显然有着更高的期许。“我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创新未来城市。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建设这样的城市,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主导者,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平民,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引领者。”  上市热情  作为基因帝国的掌舵人,对于将生命科学过分市场化的行为汪建并不推崇,他认为,精准医疗关乎人身安全,过分市场化会带来不规范操作隐患,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引导宣传。  然而,这并不妨碍华大基因走向资本市场的步伐。在此次公开招股书之前,华大曾经做出多种上市计划,其中包括将华大医学分拆出来上市港股,但这些计划最终都未能实现。  华大要上市,在业内已经普遍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以华大现在的体量和它的基因检测行业引领者的身份看,上市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曾经接触过华大的投资人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此次公开招股说明书,是华大首次公开公司运营情况以及历年收入利润,过去神奇的面纱揭开,也迎来了大众对其整体的盈利模式以及给予投资者回报的质疑。对于这些声音,早已过了耳顺之年的汪建仍然言辞激烈地进行了反击,认为公众过于关注资本的投入而忽视了华大真正的价值。  “如果我从经济角度出发,卖高价,你们说的垄断的话,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个利润空间见不得人的商业行为就会发生,”而汪建认为这阻碍了生命科学的快速普及。“我们宁可不要高额的利润,也要把它(生命科学)变成一个全民的民生项目,而这样的民生项目是带领中国走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不要这一百个亿的收益,我要快速的普及全世界。”  即将走入资本市场,汪建也一改过去对于投资者的强硬态度,而变得有所缓和,“对于华大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华大的员工,第二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投资人就是华大员工,员工亏不亏我是第一负责的。”在蓝色彩虹典礼的群访环节上,汪建对媒体说道。  汪建很清楚资本能给华大带来足够的研发资金,能够更好地投入研发升级技术以普及推广更为低廉的检测应用。但是,同时,他也必须控制华大完全为资本操控沦为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在专访中,汪建反复强调即便未来上市,技术的研发也要坚持创新驱动而非资本驱动。  附表 汪建履历:  ●1954年出生于湘西,现为华大基因董事长,华大基因研究院名誉院长。  ●1979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后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  ●1988年~1990年先后在美国得州大学和爱荷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0年~1994年受聘为华盛顿大学高级研究员,进行细胞分化与增殖相关性研究。  ●1994年回国创建北京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997年与杨焕明等基因组学专家一同投身于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9年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1%部分)创建华大基因。是“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高原人适应性”等重大项目的主要发起人;承担多个部(省)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  ●2001年获国家八六三计划十五周年先进集体。  ●2003年获首都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组先进个人称号;中国科学院2001-200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团队。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  ●2005年获印度洋海啸中国医疗卫生救援队先进集体奖。  ●2009年因“炎黄Ⅰ号-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研究获2008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2010年因“大熊猫基因序列图谱”获深圳市自然科学奖。  ●2011年因“基因组短序列寡核苷酸分析方法和系统”获深圳市技术发明奖。  ●2012年因“基因组短序列寡核苷酸分析方法和系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因“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获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媒体关注

2016.07.07

华大基因发布整体解决方案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

  2016年5月27日,华大基因初夏发布会在武汉光谷召开,会上发布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这是全球测序技术领域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测序技术的源头创新和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突破及引领。同时,华大基因在发布会上宣称,将在武汉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基因测序集群。  据了解,BGISEQ-500是由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具备精准、简易、快速、灵活、经济等特点,单项应用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完成,针对个人基因组检测精度可达99。99%。为了解决大多数科研用户日益增长的测序需求与现有的测序瓶颈之间的矛盾,华大基因基于BGISEQ-500提出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 。BGISEQ-500n针对不同的测序应用需求,通过对n台BGISEQ-500的优化配置,构建灵活的大、中、小型测序平台,力求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高效、最便捷的一体化测序解决方案。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8年来,RNA-Seq价格下降了99%,数据提升了400%。  “10年前,你可能想象不到会有苹果这样的智能手机。3年后,说不定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基因数据。”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介绍说,以RNA-Seq为例,8年前进行一次测序的费用为10万元,而今天只需999元,基因测序已然进入了百元时代。基于华大自主知识产权的BGISEQ-500n对中国来说是大国重器。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表示,华大基因此次发布的BGISEQ-500n彰显了华大基因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设备,推进基因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基因测序正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媒体关注

2016.05.30

华大基因检测获新突破

  2016年3月26日召开的2016深圳国际精准医疗峰会上,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在演讲中介绍了在基因检测中一滴孕妇的外周血可以做什么,华大基因在此领域有哪些突破。  “最近大家都在讲液体活检到底能做什么,最基本的是不是整个染色体都能看得到?” 尹烨表示,一滴孕妇的外周血可以用于检测胎儿的染色体疾病,检测胎儿的微重复微缺失、体细胞突变、早期筛查、孕妇肿瘤早期筛查、非人源DNA(即血液病原微生物检测)。  近来,国际一项研究对4000名孕妇进行NITP检测(无创产前检测),结果发现3名病人的基因组特征数据有异常。对这3位病人进行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正是她们分别患了卵巢癌、滤泡型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尹烨介绍,华大基因最近在进行一项血液病原微生物检测,发现孕妇血清中存在非人源基因组,占比约0.7%。华大基因实验室共组装出43282个非人源Contig(重叠群)片段,其中约三分之一可注释,其余111的contig来源待定。孕妇血清中的非人源基因组主要是细菌基因组,其中变形菌门占比达到90%,还发现了植物甚至蚊子的基因。更有意思的是,孕妇血清非人源DNA的组成也有地域差异。

媒体关注

2016.03.30

华大基因携手罗湖医院集团共建精准医学中心

  “只需5000元,就可以完成600个位点的慢性病风险筛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预防和保健管理”。今后,罗湖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华大基因的产前诊断、慢性病风险筛查等先进技术,基因监测技术也将走进老百姓的日常健康管理。  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主张根据医疗对策、实践和(或)定制药物提供医疗保健的个性化服务。  日前,罗湖医院集团与华大基因签约,共建精准医学中心。双方表示,未来将在生育健康、肿瘤精准防控、疑难病种诊治、病原感染诊治等开展临床转化和应用业务,并将共建综合性健康医疗示范基地,共同研发并推广专属健康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完整的精准医学健康管理体系,包含肿瘤筛查、基因检测及健康管理服务等。  产业与民生的融合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在签约仪式上介绍,随着合作展开,目前华大基因已经比较成熟的新生儿先天缺陷的早期筛查、常见肿瘤的早期预防监测等技术将会在罗湖落地。  汪建在致辞中表示,在健康目标的带动下,在全新引领性基因科技的支撑下,有罗湖区委、区政府的意志,有人民群众的意愿需求,华大希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发展模式。  “罗湖医院集团虽然不是市级医院,但一直在医改上进行探索,是医改先锋,华大基因很愿意与之合作”,现场另一名华大基因高管向记者透露,双方还计划共同收集各种样本资源及信息数据,丰富国家基因库,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提高双方团队人才水平。  罗湖区长聂新平认为,罗湖区是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探索者,改革的实验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华大基因是中国创新的一面旗帜,是全球基因领域的领先者,此次合作是一次改革与创新的“联姻”;同时也是一次产业与民生的融合,基因产业、精准医疗既是产业的方向,也是民生的福音。  将建立基因解读和遗传咨询团队  记者了解到,此前罗湖医院被《健康界》评选为领跑中国精准医疗八大公立医院之一(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去年6月,依托于罗湖医院的深圳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成立,成为全国首个获政府批准的独立法人精准医学单位。目前,罗湖医院集团已搭建精准医学服务平台,与华大基因,北科生物,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院等十多家机构开展合作,逐步完善基于基因检测的健康管理体系。  据悉,目前罗湖医院集团已与华大基因合作开展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单基因病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测项目,今年3月初华大基因正式注资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在共建精准医学中心基础上,拟共建生育健康精准指导中心、肿瘤精准防控中心、疑难疾病精准诊治中心、病原感染精准诊治中心等精准医学分中心。  罗湖区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透露,未来罗湖医院集团将继续大力推进精准医学科研突破、临床应用及产业转化,做好居民的精准健康管理,使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  除了建立基因解读和遗传咨询团队,结合基因检测报告以及健康体检报告为居民解读其基因突变的位点以及易患疾病的风险,拟定详细的健康管理方案,未来罗湖医院集团还会通过完善健康管理APP平台,将所有在这里进行基因检测以及健康体检人群的体检报告纳入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回访。

媒体关注

2016.03.21

华大基因投资成立感染性疾病精准医学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华大基因14日联合成立“深圳市感染性疾病精准医学中心”,此举开创了感染性疾病诊疗的新模式和先河,将带来感染性疾病诊疗的一场新的技术创新。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院长说,华大基因与三院共同建立深圳市感染疾病的精准医学中心,将首次在国内外开创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新模式,一定能够为感染性疾病的精确诊断、个性化治疗、预防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华南区总经理赵立见表示,深圳精准医学研究院将采用“一院N中心”的模式,后续将会更多的医院加入精准医学研究院,此举不仅会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产出,还将通过大家的努力实现基因科技造福百姓。  深圳市卫计委副主任孙美华希望将此项利国利民惠及百姓的民生实事办好;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张丹称,此举是深圳医疗系统在精准医学发展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希望通过精准医学中心,助力深圳市感染性疾病防控。  精准医学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以传染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新发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其传染病的科研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媒体关注

2016.03.17

华大基因通用型测序仪还在苦苦等审批

  近日,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提到,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在国家战略中还不够受重视。战略布局不到位,政策就受限制。我们自主研发的通用型测序仪,测出生缺陷、肿瘤、病毒,精准灵活、简易快速。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仪器却苦苦等待审批,一直没能上市。审批晚一年下来,上百万个出生缺陷的孩子晚一年被发现,千亿元产业机遇就晚一年被挖掘。

媒体关注

2016.03.07

华大基因捐赠百例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公益

  在今年的2月29日来临之际,华大基因也发起了以“爱不罕见,我们同并相联”为主题的罕见病公益活动。为了帮助罕见病患者查找病因,或通过遗传咨询指导健康生育,华大基因将于活动期间利用“华大基因罕见病公益基金”及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本次公益活动将征集100位罕见遗传病患者,每位患者拥有2个家属的Sanger验证免费名额,总共将至少有300人获得免费的基因检测或遗传咨询服务。  华大股份CEO尹烨指出,每一年在中国超过1600万新生儿当中,有5.6%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出生缺陷儿,这就意味着每一年中国会新增上百万可能有各种各样出生缺陷的儿童。尹烨表示:“我个人和我的团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日趋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来帮助罕见病群体。疾病是罕见的,但我相信关爱是常在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尽一份力,我们就能够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让这些罕见病的家庭,让这些罕见病的患儿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一个帮助、救治。”  华大股份首席产品官彭智宇强调,华大基因以科技公益造福百姓为自己社会责任。几年来,先后为超过500名的遗传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为超过1000名重型地贫的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今年,华大基因将继续启动公益活动,为100名的遗传病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通过公益带动更多社会的爱心。  100例基因检测免费申请渠道  2月29日(或每年二月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确立于2008年,旨在提高大众对罕见疾病的认识,呼吁社会为罕见病的疾病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罕见病人的关爱等予以大力支持。2009年开始,国际罕见病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罕见病组织先后举办各种以关爱罕见病同胞为主题的公益活动,“罕见病”以及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孤儿药”等字眼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罕见病(Rare Disease),是指发病率低、相对罕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害生命。目前全球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达20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罕见病中约有80%为遗传性疾病。  作为基因行业的从业者,华大人深知罕见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鉴于约80%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疾病,因此借助基因科技对其进行预防是十分可行的。此外,公众或许不了解罕见病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无法确诊、缺医少药、药价昂贵、或无药可用是罕见病群体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华大人一直在努力。  华大基因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能让罕见病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罕见病人得到社会、政府的关爱和支持,让罕见病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得到重视,当然,华大基因也将利用本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继续加强和推进罕见病在遗传领域的研究,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更多福祉。

媒体关注

2016.03.02

华大基因携手阿里云打造DNA商店,BGI Online beta版本上线

  今日,华大基因宣布其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及时获取、快速分析、安全储存这些庞大的数据是研究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华大基因推出的BGI Online集成了高性能计算,大规模存储及安全网络互联等基础设施,支持数据的云端存储、分析、展示和交付。用户可以在BGI Online上访问自己的数据,获取标准分析结果,也可以定制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方案,并与其他授权用户分享数据和成果。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徐讯表示:“BGI Online将会吸引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数据分析服务厂商,将他们的应用整合到公共平台中,最终打造成为类似苹果的APP Store。”  在这个“基因应用市场”中,华大基因的测序仪类似于一部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到BGI Online“下载”各种官方或第三方应用,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数据解读和分析系统。BGI Online将在后续版本中引进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数据分析服务商,并将于近期召开“中国生物信息与云计算产业联盟筹备暨开发者大会”与开发者共享行业发展成果。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方林介绍,除了基于云端的平台,华大基因也在开发整合硬件软件技术的BGI Appliance一体机,通过一体机与BGI Online的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阿里云的弹性存储和计算优势,BGI Online不但可以满足基础科研、作物育种及临床应用等不同应用场景和模式对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的需求,还通过使用一系列先进的数据技术,满足HIPAA法案等行业安全条例的要求。同时,使用内资服务器存储和分析敏感的基因数据,也更加符合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法》的规范。  对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中小型基因行业创业公司而言,只要拥有基因数据,不必自建和维护昂贵而复杂的计算、存储平台。  BGI Online产品负责人金鑫表示,阿里云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能够满足华大基因在数据处理、隐私安全保护以及传输方面极为严苛的要求。目前华大基因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治等领域的众多分析流程已经可以在BGI Online上运行。今后华大基因将携手阿里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BGI Online产品,为全球研究者和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服务。BGI Online团队也将不断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生物信息等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不断打磨更高质量的产品。  据悉,阿里云为华大基因提供了全线的云服务产品,阿里云高级专家孟方介绍,BGI Online平台通过阿里云提供的混合云部署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华大内部客户高速低延时的数据传输需求。通过阿里云节点提供的多线BGP接入,满足了全球客户高速访问的需求。同时,低成本的数据存储、弹性数据分析计算平台都很好地解决了华大基因的业务需求。  据透露,BGI Online除了针对华大基因内部及客户使用外,也将于近期启动对外的免费公测服务。  “我们的目标是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仪和云端分析平台,在24小时内完成一个人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到解读的全过程。虽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生命的价值值得我们为之努力。这样的努力势必会使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在生命科学、生物产业获得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说。  在阿里云计算总裁胡晓明看来,2016年视觉革命、生命科学和数据创业三个行业将迎来爆发性增加。他认为,2016年将是生命科学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基因正在和精准医疗形成交叉,人体正在变得数据化。生命科学领域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存储和分析提出新的挑战。”胡晓明说。

媒体关注

2016.02.24

华大基因:从“造反”开始的暴走四部曲

  从红旗下的科研机构,到以基因为基础的商业帝国;从靠政府输血,到200亿元估值的巨头......华大一路狂奔而来。在汪建看来,华大做的是健康的生意,从十亿元、百亿元,到千万亿元都不是梦,人类追求健康是没有极限的。  就像高通巨大的“专利墙”一样,华大基因做了一面“论文墙”。  在华大基因深圳盐田总部,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华大几十年来在世界各个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于此,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论文墙”。站在科学的墙下,任何人都会感到渺小。  就像尝试去读那些论文一样,许多人都看不懂华大。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在琢磨,这究竟是一家科研机构、一家事业单位,还是一家民营企业?  2015年12月18日晚,在经过了近两年的努力后,华大基因终于在最新披露的IPO排队名单中现身。它想登陆创业板,计划拿4000万股募资17.32亿元。谜一样的华大基因,而今终于随着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在大众面前变得清晰了起来。  股东榜上深创投、软银、中国人寿等熟悉的身影赫然在列。市场对它的关注来自于一个参照物——IIIumina。这是一家美国的基因测序设备公司,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占有全球基因测序仪70%的市场份额,目前市值高达277亿美元。2011年至今,IIIumina股价已经翻了6倍。  而华大的估值,也从2012年的33亿元,飙升到现在接近200亿元。汪建,华大基因董事长,基因界的“老炮儿”,特立独行是他的一贯作风。从擅自“代表中国”加入人类基因计划,到带领华大出走中科院;从拒绝资本,到被资本倒逼,汪建带领华大一路暴走。  “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健   从“造反”开始  都说深圳有三宝:腾讯、华为、华大。前两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华大却一直显得有些神秘与低调。成立于1999年,华大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以及相关系统方案。看起来离人群有些遥远,但是从科研服务到人人服务,华大现在正努力地让基因工程,和每一个人发生关系。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当时在华盛顿大学留学的汪建与基因学专家杨焕明等人聚在一起,决定参加这项计划。但是这个想法一直没有落实。直到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跑上台称中国愿承担其中的1%。  然而这项决议并没有经过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尽管政府后来还是同意了这一“被代表”,但在当时看起来,这就是一次“造反”。  1999年9月9日,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宣布成立。  1954年出生的汪建,如今华大基因的董事长他下乡插过队,又出国留过洋,学过西医又学了中医。他身上有一种湖南人的火辣性格,有一点“狂”。有人说他是“土匪”,他还蛮喜欢这个评价。诚然,如果没有汪建的“匪气”,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所看到的华大帝国。  在汪建、杨焕明等人的带领下,华大顺利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大熊猫等多项基因组科研工作。  2006年,国际上新一代的基因测序仪问世,测序效率较以前提高了一百多倍,且成本更低。汪建觉得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整个行业将迎来巨变,他决定采购5台新仪器。  中科院不同意。  这成为华大出走中科院的导火索。2007年,杨焕明评上中科院院士。也就是在这一年,汪建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  “科技服务能做到一百亿元,医学服务可以做到一千亿元,人人服务可以做到一万亿元。”  暴走四部曲  华大的基因,被注入了汪建的“狂”。他们从体制中来,却从来都是体制的破坏者;他们从“倒逼体制”获得成功和荣誉,也将这种风格延续至今。不管是寻求各级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是后期与投资人的博弈,始终是华大在主导着该做什么,要做什么。  汪建给华大的发展定下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先做科学研究,树起旗帜来;科学研究做好了,科学家就愿意跟着我们走,科技服务就出来了;科技服务出来了,医生也愿意跟着走,就是医学服务;然后老百姓就自己做了,叫人人服务。”  一盘很大的棋。  论文也疯狂  华大南下是深圳当局促成的。深圳是国家第一批确定的三个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被深圳政府定位于战略新兴产业。深圳市擅长找样板,医疗器械的迈瑞、医药界的海普瑞都是深圳扶持成功的样板企业。  2011年,深圳承诺每年给予华大基因2 000万元的经费。  当时,有人觉得华大并没有多强。“从科技界出来做企业,证明你在科技界就是一混混。”他们质疑华大只是一个输出劳动力的公司,学术不行,打着科研的旗号问政府要钱、要地、要资源。  既然国内有靠论文证明实力的风气,汪建就觉得“我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他和深圳市政府打赌,说要在十二五期间在《Nature》、《Science》等几本顶级期刊上发50篇论文。  为此,华大竭尽所能地“一月一发”,后来又变成月均3篇。2012年,这个目标超额完成。到2015年,华大已有5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  发这么多论文有什么用?  这是一个喜欢较劲的企业,却喜欢追求虚名。有时候,一篇《Nature》论文能够给华大带来上亿元的收入。许多人都想要摸索华大的商业模式,但是在汪建看来,华大的模式外人学不来。  这不是一套商业模式,而应该叫做“发展模式”。  成立之初,在体制内的华大紧抱着政府的大腿,但汪建时常感慨:“国家不认,厂家不认,没人理我。”  即使这样,汪建还是坚持下来。一面拿着搞科研的勇气向政府“要饭吃”,一面为科研机构、医药公司、育种公司提供基因测序。这是华大最初的商业模式,没断奶,但自己也在寻食。  生物界的富士康  华大开始强化在商业上的拓展。  2010年是华大的关键时刻,在深圳市政府的促成下,国家开发银行给了华大基因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利用其中6亿元(人民币),华大从III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这种测序仪在当时的售价在每台80万美元左右。手笔之大,“土豪”气质显露无疑。华大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  华大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与各个高校、机构建立合作,中科院、农科院、加州大学、盖茨基金会&#823&#823它像一个工厂招聘工人一样,找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向各个高校、机构提供基因检测服务。这使得华大基因被称为“生物界的富士康”,但对于这个暗含讽刺意味的称呼,它也并不计较。  这是III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这批仪器成就了华大的同时,也帮助IIIumina完成了商业爬坡,成为行业巨头。从此,华大成为IIIumina最大的客户,并一度占据其业务量的40%。  这一年,随着新机器的到来,华大也迎来了一轮爆发,其营收从2009年的3.43亿元,涨到了10.37亿元。2012年营收达到12.63亿元后,华大的基因组测序能力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已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其基因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2012年,华大的员工超过了4 000人。2007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行业,人才极为匮乏。国际上每家机构或企业从事测序和分析的员工都以个位数计量,华大这种上千人规模的团队,是它们想都不敢想的。  汪建也曾坦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大确实利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每年大量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来到华大,他们在实战中逐渐成长起来。很多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来了。  人群里的生命经济  强大的仪器设备、人海战术的测序工程,尽管华大稳坐在基因测序中游链条的头把交椅上,但“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代工厂”还是富士康的模式,华大并不甘心。  2013年,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分别高达87%和50%,从而选择切除了双侧乳腺、输卵管及卵巢。  随着精准医疗的兴起,民众对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是一种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  从前,华大更多的是进行科研、医药上的基因测序。从医疗、科研机构获得收入虽然稳定,但是其潜力远不如针对大众人群的基因服务。人群在生育健康、基础科研、复杂疾病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基因测序服务。  国家对产前基因测序筛查服务正逐步推进,而这也是华大未来商业化的主攻方向。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这种服务的收入较为丰厚。2015年上半年,生育服务项目的营收达2.4亿元。  据BCC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4倍。  在中国,精准医疗的风口才刚开始。而对于华大来说,这阵风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器和系统的研发、到中游的测序服务和生物分析,再到下游的终端消费市场,提前进入布局,则意味着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012年,华大反向收购了美国的基因测序仪公司CG(Complete Genomics),补全其缺失的上游环节。同时,它也与众多机构展开横向的合作。2015年10月,华大与英特尔、阿里云牵手建立了亚太地区第一个精准医疗应用云平台。这是一场IT企业、基因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跨界合作。  汪建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这是一个千亿元级乃至万亿元级的大市场。“生命经济,以人为本,这是我们最牛的地方。”  把自己弄成小白鼠  随着国家基因库的建立与开放,在互联网IT技术、云服务的不断发展下,华大迎来了自己的新浪潮。目前,华大正大力拓展的,正是基于大数据、大计算下,基因检测下游的分析服务。  来自美国BBC Research的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1.2%。  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华大利用包括CG和Ion Proton在内的测序系统,与52个国家的1 300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完成近32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其中检出唐氏综合征T21阳性2 190例、T18阳性686例、T13阳性240例,另有性染色体异常807例。  在汪建眼中,华大与阿里、腾讯、百度一样,实际上是一个大数据公司。华大一年的数据产生量高达20PB,超过3 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腾讯一年的数据处理量大约在30~40PB,但华大的样本不足腾讯的万分之一。  汪建自己就是华大最大的“小白鼠”。十多年来,他连续跟踪记录自己超过14T的多组学健康数据,并把自己的遗传蛋白、代谢、菌群、环境、平时的体质评价、运动、营养、睡觉、饮食甚至心情都进行了记录。他存了自己的细胞,甚至构建了符合他肠道菌群条件的酸奶。  这些数据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谁能越早掌握越多数据,形成足够样本进行分析建成模型,谁就占足了先机。从科研服务与生物医药公司到大数据公司,如此之快的步伐也许并不是汪建的本意,但却正好切合了市场的要求。  “我没见到过技术上很行、产业做得很好、还能做科学的。只有华大,全世界只有华大。”  天才收割机  华大之所以能迸发出如此大的扩张能量,首先是因为它积聚了一群具备暴走潜力的天才。汪建的特立独行在华大的用人风格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华大不讲资历,不讲文凭,有足够的技术平台,也能网络全球顶尖学术资源。  那些被反对者拿来做文章的“没毕业就来搞研究的学生”,恰恰是高手中的高手,天才中的天才。针对那些兴奋的年轻人,华大做了一个“特种兵团”,大部分成员都是20岁左右,对科学充满满腔热情。对于有天赋的年轻人来说,华大是一个造梦工厂。  李英睿,2006年在北大生科院读大二时来到华大实习,做的第一个课题是研究猪的基因。做了两个星期,居然把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给做对了,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2007年,华大基因从北京搬到深圳,李英睿辍学跟着到了深圳。  1986年出生的李英睿,在2010年就已经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科学体系的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后来成为华大科技的CEO。2008年至今,他在《自然》《科学》等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一直在和国际顶尖高手过招。  2008年底,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大三的李俊桦,偶然听了李英睿讲座,当场就被吸引了。讲座一结束,他就跑上前去问能不能去深圳看看。结果第二天一早华大就派来一辆车,把他拉到了深圳总部。参观完毕之后,他决定加入华大。  2009年,包括李俊桦在内的华南理工大学11名学生,成为第一届华大创新班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属于“特种兵团”。  “特种兵团”中最传奇的是赵柏闻。2009年他还是北京人大附中一名高二学生,暑假到华大实习,偶然想到华大既然有这么多高智商的人,何不做一个高智商和基因的研究?2010年,一脸稚气的赵柏闻成了华大国际IQ项目的负责人。  这些故事打动了比尔·盖茨。2012年底,华大基因和盖茨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的会场上,盖茨说他见过很多人没上完大学就创业,“但我没见过像华大基因这样(的员工),没上过大学就去做研究,而且做得这样出色。”  “我们原来一分钱资本都没有,谁来谈投资我们就财大气粗把人家骂出去。现在要收购,钱不够了,就割点小肉出去,把子公司卖40%换了14亿元人民币。”  资本鸡血  2010年以后,华大的营收数据持续增长,从2009年的3.43亿元增至2012年的12.63亿元。在对基因市场未来的畅想中,资本机构前仆后继地赶往华大。然而,创业10余年间,华大从未接受过风投基金注入。汪建认为投资人听不懂他说的话,还想控制他。  到2012年,华大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在产业中下游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却一直受制于上游供应链环节。IIIumina就是华大最大的供应商,但几年间,其试剂、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华大显得尤为被动。  2012年6月,一个机会摆在了华大面前。彼时华大的CEO王俊收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交易顾问的邮件,邀请其参与收购竞价。CG位于硅谷山景城,既有测序服务,也有自己的测序仪,只是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汪建希望借助这个“兵工厂”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条,从而大幅度降低基因测序价格。  要完成并购以及后续经营投入,除了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批,至少还需要10亿元人民币。华大账上根本没那么多钱,所以不得不向外部资本打开大门。2012年12月,华大控股宣布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由红杉资本和光大控股领投。  2013年3月18日,华大拿1.17亿美元收购了CG公司。这是中国首例生物企业海外并购。  在获得基因测序仪生产能力的同时,华大控股也背负了与投资机构的双向对赌协议。按照对赌协议,若华大科技不能达到规定数额的净利润,华大控股则要出让一部分股份给投资人。按照华大的性格,创始团队当然不甘心让渡股权。“于是”,2013年,华大营收10.4亿元,净利润1.7亿元。  华大科技董事会中,华大占5席,风投占4席。但汪建有不同于资本的“野蛮规矩”:“你不要管我运作。什么叫规范公司?我能够把它做好了就是规范,我不守那些规矩。”  投资人心里,他们最欣赏和最担心的都是汪建:“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过程,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对老汪又爱又恨,他绝对是华大的精神领袖。还有一句玩笑话,华大最大的风险就是老汪,我们怕他出昏招。”  资本给了华大前行的动力,却也不停地赶着华大上市。从2012年华大第一次引入外部投资者开始,华大基因上市的消息便隔三差五地传出。或主动或被动,华大就这样被资本推着往前走。  2014年,华大基因一度被传将赴海外上市,甚至已经选定花旗与大摩作为承销商,但最后不了了之。对于华大基因终止海外上市的原因,汪建曾对媒体表示,基因科技上了国家负面清单,不能让外资涉入,因此基因公司只能在国内上市。  此后还有关于华大要将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分开在H股和A股上市,华大要借壳深深宝或者深圳惠程上市的传言。但最后也没有了音信。  事实上,为了实现创业板IPO,华大对内部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将基因检测的主营业务都装入了子公司华大科技。2015年上半年,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整体合并。在先后引入和玉高林、中国人寿等外部投资者之后,华大基因的估值高达191亿元,较2012年增长4.6倍。  砍不掉的风险基因  步步攀升的估值背后,是华大基因阴晴不定的业绩,还有环伺周边的竞争对手。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2014年,华大基因(财报合并后)营收分别为7.9亿元、10.4亿元、11.3亿元,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与此同时,其净利润却反其道而行之。2012-2014年,华大基因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 173万元、1.36亿元、2 812万元,其中2014年净利润较上年下滑79.3%。  不仅如此,2014年华大基因营业利润也从2013年的1.99亿元下降至5 355万元,降幅为73%。对于如此大的业绩波动,华大基因并未在招股书中详细解释原因。  虽然基因测序行业目前仍然算是“蓝海”,但已经有多家公司涉足该领域。药明康德、贝瑞和康等,还包括A股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都已经涉入基因检测业务。其中,达安基因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亿元,净利润0.66亿元,与华大“势均力敌”。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华大不断拓展自己的销售力量,其销售人员比例已占员工总数的34.56%。相比之下,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其研发人员数量仅为8.52%,甚至低于管理人员的比例15.02%。  急剧发展需要足够经费支持,如此多的投资机构需要退出渠道,华大的上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箭离弦之后,不可控的因素也随之浮上水面。  华大高估值与低利润的矛盾凸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时华大对上游厂商,特别是外国厂商有着很大的依赖。  华大的首要供应商III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测序试剂的价格,涨幅为55.81%。受此影响,华大基因的营业成本大大提升。2015年上半年,在测序仪和耗材采购方面,华大基因向美国IIIumina支出了约1亿元,占全部采购成本的46%。  此外,2015年7月份以来,华大基因在人事变动上屡次遭遇“地震”。在华大任职16年的王俊辞去CEO职务,让关于华大基因高管内斗的传闻甚嚣尘上。虽然王俊依然保留华大基因董事会的职位,但他的离去带走了另外三位华大高管,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吴淳、华大基因首席信息官黎浩。  连锁反应一直持续到12月。华大开始对其加州子公司CG大幅裁员,具体数量不详,但CEO克利夫·里德已辞去职务,同时其超级基因测序仪RevolocityTM的上市计划也暂时搁浅。这使得华大自主研发的愿望落空,CG变得有些鸡肋了。  除此之外,业务推进本身,也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华大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上布下了很大的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无法大规模推进的一大原因在于,基因治疗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很大的道德质疑和技术上的不确定,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医药公司在技术上引而不发。华大虽然在技术上领先国内,但是市场应用却前景未明。  尽管如此,汪建还是没忘记传播他的梦想:让人人都能活到100岁;管理癌症甚至攻克癌症;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式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应该关掉95%。对于61岁的汪建来说,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毕竟他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汪建:1954-2074”。  是的,120岁。他自信于华大的基因技术、健康管理,能让他一直“狂”下去。

媒体关注

2016.02.03

华大基因与美国Arcadia公司合作水稻基因测序

  美国农业技术公司Arcadia Biosciences 于12月8日宣布,已经与华大基因合作来创建一个水稻基因资源库,以促进粮食作物研究和开发。  根据协议,深圳华大基因和Arcadia将共同创建、测序和特征化数百万的新水稻基因等位基因,专注于5000个高密度基因组变异的专利型籼稻品种。  华大基因将确定这些品种的基因组DNA序列,并且免费提供在线分析数据。华大基因将通过中国国家基因库保存水稻种子,同时给研究人员分配水稻类型,以换取用户在线获得他们的研究成果。  Arcadia将保留该水稻研发合作项目中任何结果的权利,包括水稻发育性状的氮利用效率和耐盐性。  合作的其他条款尚未披露。  Arcadia总裁兼CEO Eric Rey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结果的共享有可能加快水稻品种发展,并最终扩展到其他关键粮食作物。我们经济高效地连接全球主要的遗传学研究基地,主要原因是,面对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他们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支持全球粮食安全。”  关于Arcadia Biosciences  Arcadia Biosciences是一家农业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加州戴维斯,专注于开发可造福环境和增进人类健康的农产品。Arcadia的农艺性状,包括氮利用效率、水利用效率、耐盐性、耐热性和除草剂耐受性等,都旨在让农业生产更经济高效且更健康环保。Arcadia的营养技术和产品带来了生产成本较低却更健康的成分和天然食物。公司被MIT技术评论提名为50家最智能公司之一。

媒体关注

2015.12.09

华大基因上市前人事大调整 海外战略收缩

  华大基因身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备受外界瞩目,然而最近的大幅裁员和项目搁浅也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外媒称华大基因对其加州基因测序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CG)进行大幅裁员,但具体数量不详,克利夫·里德已经辞去了该公司CEO的职务,其超级基因测序仪RevolocityTM的上市计划也暂时搁浅。  对此,华大基因公共传播部刘旭林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CG确有大幅裁员, RevolocityTM平台相关的研发与商业活动也将被延缓,但没有就原因作出进一步解释。  在IPO前期出现这般大动作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华大基因方面虽然对于股市和市场的反应不是很在意,但这种大幅裁员会影响它的融资和市盈率。此外,CG还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裁员对其影响也会非常大。  异动  今年7月份以来,华大基因在人事变动上屡次发生“地震”,在华大任职16年的原CEO王俊辞去CEO职务,外界关于华大基因高管内斗的传闻甚嚣尘上。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此次CG裁员或是由华大高层的人事变动引起的战略调整,但目前看来,华大基因对于整体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不是很清晰,这样的异动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  目前,华大基因的估值也是市场的焦点,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过可以参照的相关企业,可对标的只有美国的Illumina,全球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当前的市值在255亿美元左右,市盈率50多倍。  2012年9月,华大基因以1.17亿美元收购了CG公司,当前拥有约200名员工。其主要产品为RevolocityTM基因测序仪,该系统一年可完成1万个基因组的测序。  外媒称,即将离职的CG公司 CEO克利夫·里德称,在王俊今夏辞去华大基因CEO之后,华大基因对公司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是决定将CG子公司变成华大基因的研发机构,主要任务不再是提供RevolocityTM基因测序仪。  刘旭林对记者表示,华大基因与CG将在加州山景城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专注前沿临床研究。这将为华大基因无创产前检测业务提供更多的支持,并加速其桌面测序系统进入需求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  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华大基因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人事变动,首先是原CEO王俊辞去CEO等集团职务,仅保留董事一职;9月,山东省济宁市市长梅永红正式离职,加盟华大,出任国家基因库负责人;10月,王俊在宣告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同时,也宣告了华大基因的另外3位高管原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吴淳、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及首席信息官黎浩担任联合创始人。  王俊的离去,被外界认为是核心团队的失血。CG这家子公司更是被华大基因寄予厚望,此时大幅裁员,也招致外界的一些消极揣测。在今年8月宣布上市计划之后,华大基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暗斗  目前,华大基因除了筹备上市,还在利用孵化项目布局基因生态系统,旨在瞄准精准医疗,外界也认为是为了拓展版图,提升上市估值。  2013年,华大基因全额收购CG子公司,旨在通过反向收购上游公司来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在此之前,华大基因曾于2010年买下128台Illumina测序仪,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测序服务商,而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  华大基因往上游收购的策略旨在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其董事长汪建曾表示,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  但是外界对于CG的技术能力一直存有争议,甚至有华大基因内部人士曾对媒体透露“CG正在努力升级,华大基因考虑重新买回Illumina测序仪”的消息传出。  直到今年6月,CG在欧洲宣布推出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TM测序系统,这是一个超大型集成式测序仪。华大基因当时声称“一年可完成10000个全基因组测序,并将增加到每年30000个——超越所有现有的测序方案。”  目前计划搁浅,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做砸了”的信号。  但一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CG这家子公司现在对于华大基因来说已经有些“鸡肋”,研发和运营CG这家公司的成本实际高于直接向Illumina购买设备的成本。且售卖RevolocityTM测序仪和竞争对手相比,没有太多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压低CG的人力成本也是一种合理的战略收缩策略。虽说长痛不如短痛,但选择在上市前夕做这么大的变动倒是出人意料。  此外,华大基因今年10月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桌面测序解决方案BGISEQ-500,业内人士认为,这款产品使用到了CG的核心专利技术,更小巧灵活,更适合临床使用,对于华大基因的战略布局意义比较重大。“在掌握了核心的技术之后,在国内已经可以实现类似BGISEQ-500这种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没有必要在海外养这么多人的一支团队。”该人士对记者表示。  从测序服务商转向测序上游供应商,华大基因的路径与产业化应用市场的成熟度提升不无关系,随着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的增速放缓,产业链上下游开启了明争暗斗。  瓶颈  根据Markets&Markets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二代基因测序的全球市场为25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3%。其中,二代基因测序是基因学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超过基因芯片和PCR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上广三地,提供基因检测二代测序服务的公司就已经超过百家,竞争激烈。  一家提供试剂给华大基因的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他们既提供试剂给华大基因,但也在基因测序行业中与其展开竞争,关系比较复杂。  国内也有十多家基因治疗概念股和许多非上市公司受到资本的热捧。达安基因、迪诊断及紫鑫药业等也在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基因测序服务并生产相关仪器及试剂。  而在产业链上游,由于仪器的高技术壁垒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主要以Illumina、罗氏等几家欧美企业为主导。业内人士认为,在中下游的试剂耗材方面,国内企业尚存在一定的机会,因为测序仪器未来或将免费赠送,可将赢利点放在试剂耗材和服务端。  就测序服务本身来说,技术水平要求较低,需要大量人工。而中国享有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未来或出现像富士康这种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  目前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到1000 美元以下,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持续下降。目前主流的的二代测序技术已经走进临床,在肿瘤分子诊断领域、遗传病筛查领域和产前诊断领域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一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无创产前检测(NIPT)作为二代基因测序应用最成熟的领域,市场价格在2000~2500元左右。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二代基因测序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扩大到200亿元左右。  此外,精准医疗在我国也迎来了政策风口。  今年以来,先后公布了成立中国精准医学战略专家组、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公布产前筛查与诊断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以及放宽审批等利好政策,刺激企业纷纷推出新产品。  但是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基因测序行业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比如CFDA和卫计委分两条路在推进,但是监管方不明;美国有类似妇产科联盟这样的专业和权威的第三方机构给予相关建议,但在国内相对缺失;此外,还存在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卫生标准和准入门槛等的制定工作难度较大的问题。

媒体关注

2015.12.07

华大基因计划将基因改造猪作为宠物出售

  华大基因计划将一种基因经过编辑的迷你猪作为宠物出售。研究人员修改了负责生长的DNA,使得猪的体重只能长到14到20公斤。基因改造猪原计划是为研究目的而培育的,但华大基因现在表示计划将其出售。  研究人员对这种转基因猪也十分感兴趣。 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研究员Hannah Brow博士说,体型更小能快速繁殖的猪可被用于遗传测试,用于研究疾病模型。

媒体关注

2015.10.12

华大基因汪建:中国要建立10个精准医疗中心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国家要成立10个精准医疗中心,华大申报了一个。”在2015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期间,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如是表示。  今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精准医疗”计划。此后,美国多部门公布细则响应精准医疗计划:FDA计划建立一个名为“精准FDA(precisionFDA)”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新一代测序技术开发者等提供存放和共享基因信息的云工具;而在不久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负责人FrancisCollins则公布NIH将着手收集多达1百万美国人的基因信息..  与此同时,精准医疗一词也在中国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据报道,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多次召开会议,论证、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到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精准医疗甚至有望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据推测,汪建透露的精准医疗中心也将是中国具体实施精准医疗计划的开始。  “中国在过去的发展状态中很少有引领性发展,都是跟随性的,我们这几年没有跟人走,是牵着别人,”汪建指出华大基因早在三年前就提出了三个百万计划(包括百万出生缺陷、百万肿瘤、百万心血管病等),“但是很遗憾,我们只是民间呐喊,美国是通过政府行为牵头。”  作为全球最大的测序公司,华大基因的野心也不仅仅局限于基因领域,在本届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华大基因宣布与松禾资本、同创伟业等机构共同投资的孵化器——蓝色彩虹正式启动。  据蓝色彩虹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刘靓介绍,蓝色彩虹将连接上游的华大基因、科研机构,与下游的各行业的创业者,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左:蓝色彩虹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刘靓右: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该机构计划每年投资20家生命科学初创公司,先期布局国内一线城市和美国硅谷、波士顿。除了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外,蓝色彩虹还将从三个层面共享基因产业核心的数据资源:个体的一手数据;特征数据,即根据同一类人提炼出的共同特征信息;以及应用层面的数据。“华大将会提供基础平台资源,降低创业门槛,我们开放这样的生态系统,欢迎大家一起创业,”刘靓补充道。  此外,输送行业人才也是蓝色彩虹孵化器的另一亮点。目前遗传咨询师和生物信息分析师人才需求达百万人次,全行业仅有10万人才的供应量,刘靓表示华大希望借助一期项目中的基因人才学院填补这一缺口。同时他也提及未来将引入大量IT人才,进行跨行业的整合。

媒体关注

2015.10.09

华大基因与华为签署《基因大数据存储系统联合开发协议》

  华为与华大基因在华为云计算大会2015上,签署《基因大数据存储系统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针对基因处理工作流特征,联合设计和开发专为基因研究优化的大数据存储系统,消除基因研究工作流中的重复数据,使整体效率提升30%以上。华大基因CEO杨爽、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方林、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华为海量存储领域总经理肖苡共同出席本次签约仪式。HCC2015上华为与华大基因签署《基因大数据存储系统联合开发协议》  “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让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效率是影响基因技术全面普及的重要因素。基因研究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从生物样本的基因测序到遗传疾病的识别、预防与治疗,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而这一过程将消耗大量时间。”华大基因CEO杨爽表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加速基因研究成果输出和应用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与华为的联合创新能够将基因研究效率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表示:“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华为很高兴能够和全球最领先的基因研究机构一起,探讨大数据、云计算等IT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共同推动基因技术普惠时代的到来。”

媒体关注

2015.09.28

华大基因证实辞职市长将加盟 或有利公司上市

  昨日报道,山东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辞去了市长职务,济宁市政府知情人士称其将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昨日下午,深圳华大基因回应称的确已邀请梅永红加盟并出任重要职务,但相关事宜还在确认中,不过并非担任传言所指的CEO。  从科技部“空降”济宁关注科技创新  今年9月将满50岁的梅永红,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先后在农业部、国家科委、科技部任职,2010年10月从科技部“空降”济宁,是中组部从54个部委选派到地方任职的66名中青年干部之一。  2011年1月起,他担任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此次辞职前,按济宁市领导班子分工,梅永红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政、国税、地税、审计等工作,并联系省财政厅驻济宁财政检查办事处工作。“我到济宁以后,感觉这里的卫生与健康、医药、农业等领域还很落后,缺乏有效手段让广大民众更多地受益于现代科技。”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梅永红如此回忆。  虽然职务未与科技发展直接相关,但或许是科技部出身的“惯性”,梅永红的视线一直没离开过科技创新领域,并推动济宁市和华大基因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国家基因库青山羊保种基地,还将宫颈癌等4种基因相关疾病的基因检测纳入十大民生工程。在《济宁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栏,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协作单位的“生命医学联合实验室”也赫然在目。  直至9月2日,小长假前一天,梅永红仍在主持省科技厅与济宁市政府签署协议,争取科技支持作用,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此后不久就传出他辞职的消息。  曾率队访问华大基因促成多项合作  2012年4月,任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梅永红带领济宁市考察团访问华大基因,当年8月底时任济宁副市长的白山率考察团再访华大基因,3个月后白山又到上海华大基因分公司考察。  济宁与华大基因的实质性交流从2013年2月开始。当时华大基因与济宁市妇幼保健院举行合作洽谈会,从2013年开始济宁市以免费和财政补助的形式,对全市孕产妇实施“产前筛查与基因检测”。对这项工作梅永红一直表示认可:“我们和华大基因合作,就是想给老百姓带来实惠。2013年我们在2万多名孕妇中查出40多个聋哑儿和‘唐娃娃’,相当于拯救了40多个家庭,这本身就是民生工程。”  2013年5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地建设中心主任李友谊一行到济宁考察,对接推进青山羊繁育、大蒜深加工及产业化合作项目。1个月后,华大基因研究院董事长汪建到访济宁,梅永红陪同考察并出席了座谈会,表示希望华大基因可开展的一些工作尽量在济宁先行先试。  2013年11月,济宁市政府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医学健康、重要经济生物育种等产业。梅永红与汪建再次相见,他还表示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倾力支持战略合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要积极主动搞好配合。  2014年11月,济宁市与华大基因合作建立的“生命医学联合实验室”落成,并建立“国家基因库——— 济宁市临床样本分库”。  业界人士猜测其入职有利于华大上市  昨日济宁市政府官网正式发布公告,称济宁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接受梅永红辞去济宁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梅永红成为山东官场今年辞职的第2位厅官。今年6月初,菏泽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毓华辞职前往太平洋财险担任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  南都记者从华大基因获悉,华大基因已邀请梅永红加盟并出任重要职务,相关事宜还在确认中,但绝对不是CEO。昨晚有媒体消息称华大基因只是单方面邀请,不确定其是否真的入职。南都记者再次向华大基因官方核实,工作人员称并非单方邀请,只是入职具体岗位和时间暂未确定。  据媒体报道,梅永红在一次公开论坛上也曾对华大基因团队表示认可。“汪建带领的华大人怀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有志于以科学改变国家命运,这在当今中国极其珍贵。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华大基因仍然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实质性支持,他们是在孤军奋战,是在以一己之力撑起国家使命。这种局面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基因今年8月15日发出公告,称拟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有业界人士猜测,新东家或是看好梅永红在科技和政府事务领域的能力,能助力华大基因上市事宜。  人物履历  梅永红,男,汉族,1965年9月生,湖北黄梅人,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  农业部  1987.07-1995.11  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技术员、技术培训部主任(1993.12评为农艺师),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技术培训处处长(副处级)  国家科委  1995.11-1998.09  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一处副处长、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处处长、办公厅调研室正处级干部  科技部  1998.09-2010.10  办公厅调研与宣传处副处长(正处级)、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司长  山东省济宁市  2010.10-2015.09  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政、国税、地税、审计等工作,并联系省财政厅驻济宁财政检查办事处工作  与华大渊源  2012年4月时任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梅永红带领济宁市考察团访问华大基因  2013年2月华大基因与济宁市妇幼保健院举行合作洽谈会,2013年开始济宁市以免费和财政补助的形式实施“产前筛查与基因检测”。梅永红表示:“我们和华大基因合作,就是想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2013年6月华大基因研究院董事长汪建到访济宁,梅永红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  2013年11月13日济宁市政府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梅永红与汪建再次相见,并表达了对未来合作的期待。他表示,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倾力支持战略合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要积极主动配合。  2014年11月济宁市与华大基因合作建立的“生命医学联合实验室”在济宁医学院落成,成为全国首家开展全方位“基因检测”的产学研平台,并建立“国家基因库——— 济宁市临床样本分库”。  争议  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毛鹏:平衡利益冲突需要更详细制度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梅永红去了曾经有过多次接触的企业,让外界有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的遐想空间。目前很多企业为防止核心员工跳槽,一般会让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但依据法律规定公司必须给予被限制员工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虽然本意是希望隔离出真空地带,让官员和企业距离远一点,但实际上也限制了官员利用最擅长的技术来谋生。如何平衡官员的利益冲突,可能需要政府或监察部门出台更详细的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旭涛:公务员应有选择职业的权利  有人对公务员的印象可能集中在以权谋私、贪污严重上,觉得至少在这个队伍中好办事,掌握很多资源,但现在随着官方整肃,这种空间越来越少。也有人会认为,公务员下海是不是因为贪不了钱或者捞不到好处,所以才放弃铁饭碗?实际上公务员已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发生职业转换也是越来越正常的事。公务员法的规定比较偏原则性,很多细节不清楚。如何才能确定辞职官员没有利用权力之便为自己寻找下家?一是靠社会信息提供依据,二是同意他辞职的相关部门、法律部门要去核实。如果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就应该放他走。公务员应有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值得提醒的是,当公务员决定走出体制时,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不是靠个人关系。

媒体关注

2015.09.09

专访华大基因王俊:下一个目标是“大白”

  7月17日,华大基因CEO王俊“离职”的消息在科技圈传得沸沸扬扬。  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研发机构,也是中国生物产业的领头羊,目前全球大约一半的基因数据是由华大基因生产。王俊从23岁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就加入华大基因,并在之后成为华大基因重多代表性科研项目的核心参与者,在华大基因并不平顺的创业历程中一直荣辱与共。如果王俊果真离职,就意味着一定有大事发生。  当天,华大基因官方发布公告,原华大基因CEO王俊主导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关注前瞻性业务发展的新业务机构。王俊继续留任华大基因董事会,出任董事合伙人。并称“本次调整,旨在推动华大基因对前瞻性业务的战略布局,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再创辉煌”。  8月6日,王俊接受网易科技专访,详解了其中原委。  “所有的要素都具备”  华大基因的公告中,王俊即将牵头组建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关注前瞻性业务发展的新业务机构”,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  然而王俊的判断是,“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他认为,目前促使基因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科技和商业的要素都已经具备。他说:“就像你做一个木桶,没有一块板是完全短到要漏水的,你看不到这个,你觉得基本上这个木桶能做起来。”  从科技方面来讲,王俊认为核心的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瓶颈的突破已经是可以看得见的。他分析,人工智能包含三个要素:算法、计算能力(即能够处理的计算量)、数据量。王俊本科阶段即辅修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他看到在过去20年中,人工智能的算法和计算能力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基因检测的成本已经可控并且会越来越低,“一旦到了这个时候,所有大数据的各个方面,包括可穿戴数据的发展,包括现在电子化病历和很多医学数据的信息化,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让这件事情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聚焦和合并,和会聚的一个时间点。”他说,“在这个时间点上,事实上这件事情是真的可以去做。”  人工智能的转折点正在来临的判断,在科技界正在逐步形成共识。  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科学家们将机器变得超级聪明的时刻叫做“技术奇点”)。  而在今年2月百度举办的“The Big Talk”上,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康奈尔大学机械制造实验室主任Hod Lipson(霍德.利普森)也都基于各自的工作认为,人工智能的转折点正在来临。  当时,美国奇点大学生物技术和信息学项目负责人Raymond McCauley(雷蒙德?麦考利)介绍,现在摩尔定律已经和生命技术联系在一起了。斯坦福大学独立访问学者Walter Greenleaf(沃尔特?格林利夫)指出,所有基因意义对健康的影响,现在已经变成了计算机计算能力问题。  王俊所指的“要素”中也包括商业模式,他认为现在大家对互联网企业先投入、再谋求长期商业回报的模式已经普遍接受,只要正确的事情最后一定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使得基因和人工智能结合这件事,可以在早期不必过于计较短期的商业回报,而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从而形成“科学与商业双赢的局”。  甚至,他认为对他自己来说,这个风险是“可控”的,他说:“我自己这20年的积累,我要是觉得它真的是一个特别做不成的事儿,我可能也觉得时机不到。但是对我来说是个很自然的转换,就是走到这儿了,就像华大过去很多历史阶段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看上去好像都是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实走过来,回头看看都是一些很自然的决策和转换。”  筹划“二次创业”  王俊把这个视为自己的“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始于加入华大基因的1999年。当时华大基因的几位合伙人自掏腰包,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其中大约1%的测序工作。拿到了全球基因核心圈子的“入场券”,并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因信息被检测出来,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是王俊告诉网易科技,对基因信息的真正理解,目前还非常初步,还远远没有能够真正的把基因的生命奥秘完全解读的地步,也远远没有能够真正地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促进未来生物产业蓬勃发展。要想做到对基因信息的真正理解,需要一个大型的生物链数据化的一个数据库,同时需要人工智能系统来处理这些数据,从中找到规律。  对于这项工作未来可能取得的成果,王俊用了迪士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健康机器人“大白”来形容。片中“大白”能够快速扫描,检测出人体的不正常情绪或受伤,并对其治疗。而华大基因的“大白”,可以解读人类基因和健康信息,从而对健康风险进行预警、进行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  王俊告诉网易科技,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很快搜集健康类的大数据,就是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征和信息的大数据,然后在这个数据基础上,去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的内核模型,然后把它对接起来,做这样一个整合。”  目前,新的机构还在筹划当中。王俊透露,希望能够和擅长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公司合作,用3年时间至少筹资100亿来完成这个计划,并且希望这个计划的实施是全球化的,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希望在年底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构架,能够开始启动这项工作。  同时,他已然拿出了在这件事情上长期投入的决心:“当然它不会一蹴而就,可能需要五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才会做出一个真正的雏形,能够往前走的一个雏形。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我自己本人也很愿意,用我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主要聚焦在这件事情上。”  他解释:“做这个事情的出发点,其实背后就在于,我认为生物产业的整个生命产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数据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这么大规模的数据的不可或缺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和引擎。只有把这样一个东西做好,才有可能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前瞻性的应用,所以它是一个内核和引擎,这是非常重要的。就跟计算机工业的CPU一样的东西。几乎所有的生物产业的发展,最终都会需要这个引擎。”  他坦言,现在全球顶级的生物产业公司并没有都在做这个工作,很多还在思考和观望,但是华大基因必须做,“再晚点不怎么样,就像中国很多的行业一样,晚一点没关系呀,但是你愿意晚吗?”

媒体关注

2015.08.13

华大基因汪建回应CEO王俊辞职

  近日,“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采风团到访深圳,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就此前华大基因集团执行总裁王俊辞职作出回应,称王俊辞去CEO职务,是希望能够从事更加跨越的前瞻性工作,具体内容将围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展开。  “王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希望华大在目前各项工作都是走入了产业常规化的时候,能有一个更加跨越、轰动式的突破??照他(王俊)的话说,在这个(基因测序)道路上已经跑了两个8年,得重新做大型前瞻性工作。”汪建说。  汪建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21世纪科学热点,对人类健康影响深远,王俊此举也是华大基因在战略布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尝试。  根据华大基因官方网站华大资讯7月17日发布的消息:经华大基因董事会的决议,同意王俊(AEBB-WANGJUN)递交的辞去华大基因集团执行总裁、华大研究院院长及华大股份执行总裁职务的申请。  王俊虽然辞任公司CEO一职,但仍将留任董事会,出任董事合伙人。(详见“华大基因领军人物王俊辞任高管职务”)  汪建还表示,目前华大遇到的一个发展障碍,就是政策法规滞后。  汪建介绍,2003年非典时期,华大基因花了30多个小时就破译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而今年的欧洲毒黄瓜事件,仅用27个小时。但检测外来基因的疾病诊断方法,在全国血站、医院都不能用,因为国家政策法规不予批准。  2013年,华大基因曾因其在中国各医院推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而陷入“灰色运营”风波,深圳药监局当时调查发现,华大基因未能对其使用的美国Illumina公司生产的Hiseq2000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提供国内注册证明文件。  华大基因也曾对此在公开场合称,其重点推行的无创诊断方法,当时不符合任何法律法规。  2014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文,紧急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  直到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发布了《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才得以在全国各试点医院重启。  汪建指出,前沿技术的突破不光要有市场行为,也要有政府的先导行为,没有政策法规制定者的认可,前沿技术无法得到应用,同时也会造成行业同行对技术缺乏认知。“很遗憾,我们这些突破,在今天教科书里面基本上都见不到。制度导致了相关知识和规则的滞后。”汪建说。

媒体关注

2015.07.28

华大基因推出桌面化测序仪

       日前,华大基因推出一款桌面化的测序仪系统bgiseq-500,这是继前不久推出完全集成式的“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tm之后,华大基因第二款基于completegenomics技术的测序系统。与前者的大容量不同,bgiseq-500是一套小巧的集成桌面测序解决方案,可自动进行样本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多种检测应用可以一键式操作。   据了解,该仪器单次可进行16-192个样本检测,同时内置自动化分析软件,从dna样本建库到数据分析,全过程最快可24小时内完成。据悉,bgiseq-500的技术信息将于今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正式发布。   同时,华大基因还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前基因检测新产品smarttesttm。在其原有产品基础上,提速了检测周期,增加了检测内容,可组合产前检测项目,只需用5ml的孕妇静脉血,就可同时完成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以及12种常见遗传病基因检测。   smarttesttm基于华大基因最新的大数据库,挑选12种最常见遗传疾病共14个基因中的2855个致病位点,平均覆盖90%以上的致病突变。检测数据自动化分析,所有报告均参考国际最权威标准进行解读,确保结果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同时,还可一次性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中共20个位点,覆盖80%以上的耳聋基因突变,有效减少漏检率。

媒体关注

2015.07.06

泰康投资20亿元入股华大基因 成第二大股东

  最近深圳创新企业大疆科技、华大基因等备受关注,外界纷纷传闻两者可能在A股借壳上市。在大疆将借壳山西某上市公司传闻遭否认后,华大基因的资本动态一直像谜题一样。  ?巧合的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昨日在出席北京武汉商会活动时透露,泰康已投资20亿元入股华大基因,成华大基因第二大股东。腾讯科技暂无法核实具体投资数额,华大基因也无回应。  ?陈东升说,中国新常态经济的四个方面:娱、教、医、养(老),都是10万亿规模,未来中国有3个产业浪潮,分别是互联网、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这也都是10万亿规模的产业。 ??“泰康不是保险公司,不是金融企业,而是以生命健康为主业的公司。”陈东升说,泰康将逐渐把生命健康产业总部迁移到武汉,要在武汉打造“生命健康城”。 ??华大基因被视为是“基因界的腾讯”,与泰康在基因工程领域可以有很好的合作,这应该是泰康投资华大基因的重要原因。不过,陈东升并未透露此次泰康入股华大基因的日期。??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7月,华大基因方面曾表示,该集团旗下华大科技、华大医学计划于2015年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并透露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华大基因已放弃在港IPO的计划,转而回归A股,原定分别在香港上市的两家子公司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将合并为一家企业在A股IPO。  ?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科技,是专注于服务生命科学研究者和搭建全产业链服务网络,已在2012年完成整合,并在香港、武汉和美国的萨克拉门托设有生产基地。  ?华大基因旗下另一计划在深交所上市的华大医学,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为主营业务的医疗健康服务公司。  ?华大医学在2011年开始商业化运作,虽然仅在少数几个试点业务城市进行相关的医学活动,但2011年营收达2000万元,2012年即达1.4亿元。  ?早前,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曾在射深交所公开表示,“你们明天派人审核完了,我后天就加入(上市)。不然,我不会到这个楼里来了。”汪健的态度引发外界猜测。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已成立16年,真正产业化和高速发展是9年前公司迁入深圳后开始的。  ?华大基因总裁王俊曾表示,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和每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会诞生巨大的产业,基因技术也就不仅被科学家所广泛了解,也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老百姓所知道。  ?王俊对腾讯科技表示,华大基因的收入来自很多领域,比如与药厂、科研机构单位合作,目前合作比较多的包括华大医学,华大农业等,“我们有很多有意思的农业产品能推广出来。”  ?华大基因一直相对低调。当前,对于陈东升关于泰康投资20亿元入股华大基因,成第二大股东的表态,华大基因并无回应。

媒体关注

2015.06.30

华大基因或借壳A股上市

  2014年被当作深圳创新样板的两家企业,在2015年6月双双迎来了“借壳上市”的传闻。一家是被称为无人机界的“苹果”——大疆创新;另一家是被称为基因测序界的“富士康”——华大基因。   大疆创新将借壳山西某上市公司的传闻遭到否认并指称假新闻之后,华大基因或将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合并,放弃港股改投A股的消息,则因华大基因公关部的缄默显得“可能性极大”。   “深圳式创新”贯穿了整个2014年,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光启科学作为其中样本被翻来覆去提及,成为最热门的创新企业代表。而其中,创业历史最长的华大基因,因其特殊的出身和发展、因“没上大学就做研究”的大量年轻人而略显神秘的企业文化,被视为中国式创新的代表。   从北京南下深圳,从拒绝资本到拥抱资本,从海外上市到回归A股,从理想主义到投身商业,华大基因演绎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创新故事。   “深深宝还是深圳惠城?”随着A股不断的惊涛骇浪,“华大基因即将买壳上市”的传闻再度达到巅峰,与不久前仍然“神秘”的形象不同,目前深圳每个谈论股票的聚会上,人们都在预测华大基因的最后选择,有人甚至根据数个条件计算出华大基因可能购买的壳公司不过10家。“干脆都买下来持有到停牌,这可是能涨十倍的股啊。”   曾被分析师预测“整体上市市值将超过腾讯”的华大基因,5月底确认放弃海外上市,转投A股。在此前的5月19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刚刚带队参观华大基因。   6月8日,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自行生产的首批“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亮相—在今年1月举行的第33届JP摩根健康投融资大会上,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曾表示,该测序仪准确率之高“让人不敢相信”。密集放出的消息使人们相信,华大基因上市箭在弦上。   “你们明天派人审核完了,我后天就加入(上市)。”2015年2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深交所楼里的喊话明确而有力,用迫不及待来形容亦不为过。   这与四年前截然相反,“华大基因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而不是公司。”2011年,一直被认为“匪气”很重的汪建如是说。彼时汪强调,即便再赚钱,科学研究依旧是第一位。   数年来,华大基因经历了自觉或被迫的大规模商业化,在资本的介入和政策的扶持下迅速长成庞然大物。在一场接一场“大跃进”式的融资和成长中,华大基因的商业化遭遇政策、资本和竞争对手的挑战,道路并不平坦。   但汪建始终在四处传播他的梦想:让人人都能活到100岁、管理癌症甚至攻克癌症。“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应该关掉95%,这是我马上想做的事情。”汪建在一次演讲上说。   至于钱,汪建始终强调自己“会要饭”、“能忽悠来钱”、“擅长打肿脸充胖子”。对于钱的工具化和不在乎的姿态,是他和华大基因极力希望外界接纳的理想主义形象的一部分。   马兴瑞在5月19日参观时说,华大基因目前正处在产业化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将提供针对性服务,助推华大基因在农业、海洋产业、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个多次登顶雪山的登山者,汪建在一次次的“不得已”当中,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他的梦想。子公司对超级测序仪的推出,让他有希望摆脱对上游测序仪生产商的依赖。   记者多次就上市、创新等问题联系华大基因方面,但华大基因表示“暂时不接受财经媒体采访”。   先后拥抱资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都未能分清这个容身于深圳盐田区一个旧鞋厂中的“机构”,到底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甚至连资本方也如此。   但过去数年,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工厂”在资本和公众面前越来越清晰,资本的参与,将华大基因催熟为现在的模样。   2012年12月,为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华大基因的大门首次被资本敲开。强势的汪建终于搭理资本,过程却让资本方痛苦不堪。   当时的汪建叫价33亿元估值,此外,华大基因刚开始提出的投资时间也让投资机构望而却步。“华大基因提出希望机构能够在6-10年持续地投入,而不是3年内就IPO,据了解,没有一家机构同意。”一名接近华大基因的人士透露。当时,投资机构不答应投资这么长时间,而华大基因眼看已经接近2012年底,收购CG的计划已逼近,出于资金快速到账的需要,汪建最终妥协。   很多与华大基因有过接触的投资机构均表示,“华大基因很强势”。据悉,当时信心满满的华大基因要求和投资机构签订双向对赌协议,而这对于国内的投资机构来说并不普遍。   谈判的结果是,华大基因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深创投的投资额为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胆小”。投资机构显然冲着上市而去,当时的华大基因即被预计将在2015年上市—并且政府强烈希望它在A股上市。   最终签订的协议直接对华大科技2013、2014年度的净利润确定了数额,若不能达到规定利润,则需要出让一定股份给投资人。2013年,投资机构对于华大基因业绩完成情况、规范化治理都很满意—尽管有华大基因内部人士向记者称,“2013年的收入透支了2014年的”。   据公开报道,另一子公司华大医学的投资机构前后共有三批。2014年的第一批投资者包括深创投、苏州软银天维创投、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成都光控西部创投、北京荣之联(002642,股吧)科技、深圳盛桥新领域投资、深圳红土生物创投、上海景林景麒投资等8家机构。2014年5月16日,第二批投资机构入驻,分别为上海腾希投资、深圳华弘资本、深圳南海成长创赢投资、中金佳成(天津)医疗投资等共4家。紧接着,又有包括松禾创投,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深圳有孚创投等7家机构进行了投资,此外,深圳创投等也再一次进行了跟投。   除了钱,投资人最初还被要求配置与投资额相当的业务量,即带着业务投资。而汪建曾称,投资人的话语权与占股比例并非一致,“我们可以规定,投资人的话语权只占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10、1/20。”   对赌压力下的“改革”   如此自信和强势的姿态,随着2014年的一纸禁令而急转直下。2014年2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   此前,作为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之一的基因测序,已经开展了数年。尽管2014年7月,卫生部批准华大基因的两个基因检测仪恢复使用,使华大基因成为国内首批获批的基因检测公司,但4个多月的业务影响,已使华大基因完成对赌协议承诺颇有压力。“到后期华大基因显得很吃力。”一位华大基因前员工向记者表示。   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并准备2015年上市,华大基因在2014年后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不少原先在华大科技的部门,在架构调整后,都移到了总部,因为不赚钱。被留在华大科技的都是赚钱的部门。”前述华大基因前员工表示。   架构调整还让华大基因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项目划分部门,并且每个部门要完成一个确定的利润额。目前,华大基因内部有100多个小组,每个组长直接对高层负责,高层则仅有八个人。“受伤最大的是中层管理层,多年闯过来的管理者,被高层下了死命令,每年要赚多少万,而且只能管十几个人的部门”。   这对华大基因的内部管理也形成了挑战,据华大基因内部人士称,华大基因一直将“科研做得很好的人,技术很牛的人,拉去做管理”,却一直没有聘请数量足够的专业管理人士。此前亦有资本方将架构调整前的华大基因评价为“架构复杂、管理混乱”。   在外部,华大基因也削减对于代理商的需求。2014年12月22日,华大基因在官网推出“‘爱in家’基因指导生育健康服务”,并称之为“采用轻松便捷的O2O方式开展的健康服务”。华大医学也密集开设各类“基因大讲堂”活动,总裁常常亲自上阵讲授助理团队制作的PPT。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汪建曾下令取消全部代理商,最终的折中方案是提高门槛、严格准入。“医疗领域具有双向垄断(特性),直接教育百姓的效果更好。”华大医学总裁尹烨的书架上如今摆满O2O营销书籍,并被称为“科普CEO”。   一般而言,医药、器械行业的潜规则为“4倍空间”,即终端价格与生产厂家销售给代理商的价格是4倍关系,差价被代理商、科室、医院按比例分配,历经多年而形成所谓潜规则。但华大基因将代理商价格与终端价格的差距缩减为2倍左右,即提高代理商拿货价格并降低终端价格。   更重要、也更众所周知的调整是,汪建原本打算将华大科技上市,后来的计划却将华大医学也一并上市,原因是华大科技盈利能力有限。流传于华大基因内部的说法是,“华大基因想要科技多赚钱,因为科技是家里大姐姐,没嫁出去的时候就要赚钱给弟弟妹妹。但现在科技赚的钱不够多,所以把华大医学绑在一起上市。”   汪建曾向媒体坦陈,他理解商业化和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我们过于商业化,会看不到未来,”他表示,“但如果我们只考虑未来,也不合适”。这样的双重任务,要求他必须既有梦想,同时又要成为商业战略家,在基础研究和更迅猛的商业化之间实现平衡。   华大基因在2014年一度已聘请投行准备前往海外上市,但2014年底,上市消息被确认回到A股。快速上市也许能够解开华大基因的资本套索,像此前的每一次一样,让它转危为安。

媒体关注

2015.06.24

1亿美元仪器几近瘫痪 华大基因收购CG始末

原文章标题——华大基因:红旗下出身,全世界搏击   后来成为深圳式创新样板的华大基因,诞生于20世纪末的北京,出身于红旗下,有着国字号基因。   而各级政府对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旁人说不清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的“机构”,得以独树一帜地发展壮大至今。  离开中科院   为完成中国承担的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1999年9月9日9时09分09秒,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宣布成立。“这个时间不是我们刻意挑选的,它是天意。”汪建说。而据媒体报道,在此过程中,中科院为其提供了一栋楼以及4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由于承担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一开始并非国家决策,而仅仅是汪建等4人的“个人行为”,因此汪建曾被称“绑架政府”。在经历了数次审计之后,汪建等人“倒逼体制”的做法成功,获得了资源和荣誉。而这,也成为了此后华大基因与政府合作的一贯风格:寻求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却始终是华大基因在主导要做什么。   2007年,与中科院目标不合的汪建等人决定离开北京,南下深圳。当时的汪建预测到,随着高通量测序仪的面世,基因测序市场即将爆发,但中科院方面并不这么认为。   有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华大基因南下这件事是深圳市政府力推下的结果。深圳是国家第一批确定的三个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被深圳市政府定位于战略新兴产业,如今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标杆产业。深圳市擅长找样板,医疗器械的迈瑞、医药的海普瑞都是扶持成功的样板企业,近些年在创新领域则有干细胞领域的深圳北科和基因测序领域的华大基因。   深圳市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深圳生物产业实现产值910亿元,在全国生物产业中居前。   2011年,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表示,在引入华大基因时,深圳的支持是承诺三年每年给2000万元。   决定性时刻出现在2010年。深圳市促成国开行给了华大基因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华大基因利用其中6亿元,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这也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基因拥有20多台测序仪。   2009年,华大基因的收入是5000多万元,到了2010年,其营收一举超过10亿元。   但汪建在2012年称, 2011年国家经费的支持占华大基因总投入的百分之十几,2012年则连10%都不到。   华大科技一度是华大基因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篇《Nature》上的论文就能给我带来一亿元的现金收入,我们把这叫做循环经济。”汪建曾说,华大基因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向各个高校、机构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发表论文名利双收,这使得华大基因被称为“生物界的富士康”。   但深圳市给华大基因的支持从未停止,并且每一次都显得强有力和至关重要。   举深圳之力   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非常注重引导产学研用结合,从2009年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和《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到2011年的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产业转化能力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2013年,深圳在全国首次为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提供补贴。   深圳借鉴了国际医疗管理体制,在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检测技术方面,结合了美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美国CLIA认证允许有资质接受政府部门监管的科研机构,对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先行先试,国内则普遍使用羊水穿刺技术。深圳结合两者规定,由公众自行决定是否做基因检测,但是否终止妊娠则必须接受羊水穿刺并以其结果为依据。2013年,深圳还设立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业科研基金。   类似的政策思路,已经扩展到深圳2013年规划的东部沿海国际生物谷。唐杰称,深圳已经规划东部沿海大鹏、盐田及坪山地区的50平方公里区域,用于建设一个国际化的生物产业基地—这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华大基因新总部。   2015年,华大基因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基因库,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库,由华大基因组建及运营,预计2015年底可存储3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目标是未来在基因信息的容量和数据质量全面超越国际三大基因数据库(美国NCBI、英国EBI、日本DDBJ)。   2014年7月初,深圳市长许勤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华大基因产业化相关工作。8月,许勤再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调推进华大基因测序仪产业化等十大专项计划,在此次会议上,许勤强调,引进和支持华大基因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求深圳全市着力推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配套支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全力支持和推动华大基因。   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殷切期盼和积极政策,并不代表技术一定快速成熟并安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先明在2015年初曾向媒体表示,基因检测在国内还不够成熟,国内现在都直接沿用欧美基因序列,“欧美国家做过大型临床调研,证实有5-10%的人存在恶性肿瘤易感基因,但中国人中存在多少,还没有循证医学依据”。   但这并不是华大基因最需要考虑的,科研和商业,才是华大基因最关心的东西。作为一个一直被梦想牵引的50后,汪建希望能快速实现技术突破,特别是在华大基因全部收购了CG之后。  反向收购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CG,全称Complete Genomic。  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宣布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基因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华大医学总裁尹烨形容华大基因此举是一次“反向”行动:作为Illumina的竞争对手,CG也是基因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制造商。“Illumina现在开始做服务了,往下游走,那我们也可以往上游收购。”  2010年购买的128台Illumina测序仪让华大基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测序服务商,同时也使Illumina完成商业爬坡,成为行业巨头。同时,华大基因也成为Illumina最大客户,一度占其业务量的40%。  当基因技术走出科学研究,产业化应用市场成熟时,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增长放缓,产业链上下游开始了明争暗斗。  华大基因向国家监管部门申请基因测序设备注册审批时,按照法规需要提供设备制造商的基本资料,但华大基因向昔日的合作伙伴索要材料时却遭到了拒绝。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的仪器商,还以各种借口拖延并终止已购设备的维修,并将价格本就偏高的临床使用试剂耗材提价近一倍,让华大基因近1亿美元的设备险些陷入瘫痪。  2010年华大基因买下128台测序仪后,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媒体报道称,此前, Illumina的Hiseq 500测序系统在中国标价为25万美元/套,Hiseq X Ten测序系统为100万美元/套,几乎是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2倍。中国市场成为外国厂商的“奶牛”。  从2012年开始,国外几家主要仪器商纷纷转型进入技术应用领域,并把业务拓展重点瞄准中国市场。他们同样掌握着基因测序技术,而且还拥有中国企业没有的核心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优势。这一点,成为打压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国本地企业的一大利器。  痛定思痛之后,华大基因决定通过反向收购上游公司,来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这一次,华大基因卖出了华大科技42%的大额股份,开始了以股份换取技术和市场的道路,才得以完成这桩交易。  遗憾的是,CG的技术并不能立即应用于华大基因的检测中,而且每年华大基因还要为之付出大笔费用—在被收购前,CG亏损约5000万美元。  2013年,业界对CG的技术能力就有争议。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认为,CG不能替代Illumina,“至少没有看到这样的数据”。广泛流传的比喻则指“CG与Illumina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iPhone”。  “华大基因收购的CG,还在努力升级当中。”前述华大基因内部人士表示,直到2015年初,CG的测序仪还起不了太大作用,“华大基因在考虑重新买回Illumina测序仪”。这些也造成了2014年华大基因利润的下降。  CG亦有进展。除了刚刚面世的超级测序仪,2015年初,华大医学和意大利Bioscience Genomics签署协议,授权后者使用华大基因用于无创产前检测的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截至2015年3月,华大基因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其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2014年在国内首次获批的两款华大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其中一款BGISEQ-1000就基于CG原有的测序仪。  大数据的未来   “华大基因是个大数据公司。”汪建说。   华大基因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的,其实是基因检测下游的分析服务。“华大基因领先的其实是算法。”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洽奇撰文称,2000年华大基因支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今天华大基因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过50%。   2012年之前,华大基因的服务主要是科研服务,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华大基因与医院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其中以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各类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为主。   过去两年里,华大基因利用包括CG和Ion Proton在内的测序系统,在52个国家的1300多家医疗机构共完成近32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准确率达到99%以上。其中检出唐氏综合征T21阳性2190例、T18阳性686例、T13阳性240例,另有性染色体异常807例。在西班牙,华大基因已可以提供600种孕前疾病的检测。华大基因一年的数据产生量就高达20PB,相当于超过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是真正的大数据行业。   “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大数据平台,大计算和分析能力。”这也是汪建解释华大基因商业模式的方式—在他看来,这些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显而易见,谁能越早掌握越多数据,形成足够样本进行分析建成模型,谁就占足了先机,而现在,他自己领导的华大基因显然有绝对优势。   从科研服务与生物医药公司到大数据公司,如此之快的步伐也许并不是汪建的本意,但却正好切合了市场的要求。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这句话的前景目前已然明了,在基因测序和分析方面,全世界都希望占据市场,分一杯羹。   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一样,都在做大数据。“马化腾告诉我去年他们处理了30-40PB的数据。不过,我们才做了几十万人就已经处理20PB,他是几亿人。”汪建说。   来自美国BBCresearch的市场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1.2%。   另一市场调研公司Markets & Markets的研究报告则显示,2014年二代基因测序的全球市场为25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3%。二代基因测序是基因学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   就全球来说,规范基因测序的法规都并不完善,而国内也开始逐渐打破“法律法规空白”的局面。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100多家医疗机构入选临床试点。   2014年2月,被一纸禁令叫停的二代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时隔一年终于再次开闸。

媒体关注

2015.06.23

华大基因超级测序仪亮相 真正集成式、大容量

  华大基因是全球领先的基因测序公司,也是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但在收购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前,华大基因也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测序仪器对上游公司存在依赖。现在这一局面有望改写。记者昨日从华大基因获悉,作为华大全资子公司的CG终于亮出了自己生产的首批“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Revolocity™   华大基因方面透露,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山景城的CG,日前在欧洲人类遗传学会议上首次推介该公司新推出的完全集成式的“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新面世的Revolocity特别之处在于,它系统结合了CG新一代测序技术和操作经验,是首个真正集成式的大容量测序系统,可以满足实验室对拥有一个前沿的基因组中心的需求。   据悉,Revolocity™测序系统一年可完成10,000个全基因组测序,并将增加到每年30,000个——超越所有现有的测序方案。该系统也支持全外显子组测序。它可以对人全血、唾液等各种样本进行自动化的DNA提取,并将样本进行文库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的无缝连接操作。该系统可以交付高准确度的小变异数据,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替换、拷贝数变异(CNVs)和结构变异。

媒体关注

2015.06.08

华大基因发生闹事讨薪,或成替罪羊!

  近日,华大基因在位于武汉光谷生物城的生产中心发生了一起农民工集体讨要工资事件,引发众人关注。工资讨要本应该是承包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事,华大基因在其中很可能成了替罪羊。   华大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测序产业的巨头,其子公司华大科技曾拿到14亿融资,去年华大医学又获得了20亿的融资。目前,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已逐步合并,有望今年上市。   不过,反问一句,华大基因真的不差钱么?   据悉,华大科技14亿中绝大部分(超过10亿)用来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而华大医学融资20亿,其中大部分可能已用来偿还贷款。目前,几千人的大摊子,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领跑者,华大基因还是蛮拼的,我们要为其点赞!   华大基因于2010年4月落户武汉光谷生物城,整体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全面打造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产值将达1000亿元。整体投资的100亿中,95亿元用于基因产业园建设,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5大产业,此外,还将投资5亿元建设基因教学实践平台,预计每年输出4000名以上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克隆与转基因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全球最大的万万亿次超算中心,支撑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发展云计算产业。   目前,华大(武汉)已经形成了集测序设备及诊断试剂生产、科研测序服务、临床基因诊断为一体的全基因组产业链,将打造成集医学检验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世界级基因组测序生产基地。此外,该基地拥有Complete Genomics、Hiseq 2500、Ion Proton等数目众多的国际顶尖测序仪和质谱仪。2013年底,华大基因全球(武汉)生产中心在光谷生物城生物创新园正式投产。   以上信息来自投稿,只代表其个人论述,不代表测序中国观点。

媒体关注

2015.01.09

< 1 ••• 5 6 7 > 前往 GO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综合楼及11栋2楼 联系人: 华大智造 邮编: 518000 联系电话: 400-885-9293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