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白金5年 白金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85-9293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华大智造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聚焦J.P.摩根健康产业大会 华大智造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引领行业迈入人人基因组时代

组织活检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分子检测的主要方法,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液体活检,特别是来自血浆的游离循环DNA(cfDNA)检测,正迅速成为标准肿瘤活检的重要微创辅助手段,甚至可能是一种潜在替代方法。Ryan B. Corcoran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综述,详细汇总分析了cfDNA分析在肿瘤患者中的目前在临床应用情况、瓶颈以及前景。液体活检简介尽管液体活检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外周血cfDNA分析,但这一概念事实上还包括从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和分析肿瘤释放物质(如DNA、RNA,甚至完整细胞)。利用专门的技术,可以从正常血细胞的背景中检测和分离循环肿瘤细胞,进一步行分子分析,甚可在免疫抑制当地时间2019年1月9号,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受邀参加第37届J.P. Morgan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正式公布全球最高日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价格(点击查看该仪器信息),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助力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发表演讲MGISEQ-T7: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日产数据达6Tb,单G费用仅$52018年10月,华大智造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3)发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 是目前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的基因测序仪, 单日数据量可达6Tb,PE150测序仅需24小时。在本次会议上余德健公布了这款超高通量测序仪价格为每台一百万美金,每Gb测序费用为5美金,是目前全球最低的测序试剂价格。余德健表示,“目前,在全球70亿人口中,仅有2000万人拥有部分基因组数据。因此,想要做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全基因组数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以更高的通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向人人基因组时代。”华大智造之所以有信心引领人人基因组时代,是基于对自主核心技术的自信。华大智造测序仪核心技术DNBseq™,无需PCR扩增,其变异检测准确性更高、reads重复率更低(<2%)、几乎不存在 index misassignment。同时,结合单管长片段建库技术(single tube Long Fragment Reads, stLFR)——华大智造核心专利技术之一,能够在一管中实现10-50Kb长片段文库和短读长测序相结合,不仅仅能够实现高精准度变异检测,还能解析复杂的结构变异,获得趋近于完美的个人基因组。这一技术可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中,通过母亲白细胞stLFR测序和血浆高深度测序可以直接获得完整胎儿基因组,弥补因为母亲外周血中胎儿DNA浓度不足导致的变异检测错误,能够实现除了T21、T18和T13之外的单基因疾病检测。stLFR技术在肿瘤和单基因病等疾病研究和应用中也有巨大潜力。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测序仪MGISEQ-T7(查看该仪器更多信息)全球测序者计划启动,重塑行业生态基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测序平台,华大智造顺势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以重塑行业生态。余德健介绍,华大智造于2018年7月在中国启动测序者计划,旨在协助行业内需要测序数据产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自主测序平台建设,鼓励基因组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该计划在中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华大智造正式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将为成员提供可靠的核心工具,在这一开放平台上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试剂、培训及应用指导,推动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其中,测序者计划成员基因组研究和应用公司微基因WeGene已经预定MGISEQ-T7成为首台用户,结合华大智造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 WeGene计划在2019年完成年通量4万人WGS(30X+)的全基因组测序实验平台建设,并在2020年将通量升级至12万人WGS以上。 余德健在演讲最后提道,“从2013年到2019年,华大先后推出七款测序仪,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让华大智造能够实现超越,站在产品和技术的最前端,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基本的可以选择的权利。”

媒体关注

2019.01.10

华大智造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引领行业迈入人人基因组时代

导语:当地时间2019年1月9号,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受邀参加第37届J.P. Morgan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正式公布超高日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价格,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助力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发表演讲MGISEQ-T7: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日产数据达6Tb,单G费用仅$52018年10月,华大智造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3)发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 是目前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的基因测序仪, 单日数据量可达6Tb,PE150测序仅需24小时。在本次会议上余德健公布了这款超高通量测序仪价格为每台一百万美金,每Gb测序费用为5美金,是目前全球较低的测序试剂价格。余德健表示,“目前,在全球70亿人口中,仅有2000万人拥有部分基因组数据。因此,想要做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全基因组数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以更高的通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向人人基因组时代。” 华大智造之所以有信心引领人人基因组时代,是基于对自主核心技术的自信。华大智造测序仪核心技术DNBseq?,无需PCR扩增,其变异检测准确性更高、reads重复率更低(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测序仪MGISEQ-T7全球测序者计划启动,重塑行业生态基于自主研发的测序平台,华大智造顺势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以重塑行业生态。余德健介绍,华大智造于2018年7月在中国启动测序者计划,旨在协助行业内需要测序数据产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自主测序平台建设,鼓励基因组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该计划在中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华大智造正式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将为成员提供可靠的核心工具,在这一开放平台上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试剂、培训及应用指导,推动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其中,测序者计划成员基因组研究和应用公司微基因WeGene已经预定MGISEQ-T7成为首台用户,结合华大智造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 WeGene计划在2019年完成年通量4万人WGS(30X+)的全基因组测序实验平台建设,并在2020年将通量升级至12万人WGS以上。 余德健在演讲尾声提道,“从2013年到2019年,华大先后推出七款测序仪,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让华大智造能够实现超越,站在产品和技术的最前端,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基本的可以选择的权利。”

厂商

2019.01.10

华大智造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

  当地时间2019年1月9号,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受邀参加第37届J.P. Morgan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正式公布全球最高日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价格,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助力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发表演讲  MGISEQ-T7: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日产数据达6Tb,单G费用仅$5  2018年10月,华大智造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3)发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 是目前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的基因测序仪, 单日数据量可达6Tb,PE150测序仅需24小时。在本次会议上余德健公布了这款超高通量测序仪价格为每台一百万美金,每Gb测序费用为5美金,是目前全球最低的测序试剂价格。余德健表示,“目前,在全球70亿人口中,仅有2000万人拥有部分基因组数据。因此,想要做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全基因组数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以更高的通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向人人基因组时代。”  华大智造之所以有信心引领人人基因组时代,是基于对自主核心技术的自信。华大智造测序仪核心技术DNBseq™,无需PCR扩增,其变异检测准确性更高、reads重复率更低(<2%)、几乎不存在 index misassignment。同时,结合单管长片段建库技术(single tube Long Fragment Reads, stLFR)——华大智造核心专利技术之一,能够在一管中实现10-50Kb长片段文库和短读长测序相结合,不仅仅能够实现高精准度变异检测,还能解析复杂的结构变异,获得趋近于完美的个人基因组。这一技术可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中,通过母亲白细胞stLFR测序和血浆高深度测序可以直接获得完整胎儿基因组,弥补因为母亲外周血中胎儿DNA浓度不足导致的变异检测错误,能够实现除了T21、T18和T13之外的单基因疾病检测。stLFR技术在肿瘤和单基因病等疾病研究和应用中也有巨大潜力。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测序仪MGISEQ-T7  全球测序者计划启动,重塑行业生态  基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测序平台,华大智造顺势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以重塑行业生态。余德健介绍,华大智造于2018年7月在中国启动测序者计划,旨在协助行业内需要测序数据产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自主测序平台建设,鼓励基因组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该计划在中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华大智造正式启动全球测序者计划,将为成员提供可靠的核心工具,在这一开放平台上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试剂、培训及应用指导,推动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其中,测序者计划成员基因组研究和应用公司微基因WeGene已经预定MGISEQ-T7成为首台用户,结合华大智造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 WeGene计划在2019年完成年通量4万人WGS(30X+)的全基因组测序实验平台建设,并在2020年将通量升级至12万人WGS以上。  余德健在演讲最后提道,“从2013年到2019年,华大先后推出七款测序仪,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让华大智造能够实现超越,站在产品和技术的最前端,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基本的可以选择的权利。”

媒体关注

2019.01.10

突破1000台 | 华大智造国产基因测序仪全球装机量再创新高

导语:2019年1月6日,美国加州,China Focus@JPM Week ,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博士宣布华大智造国产基因测序仪全球装机量突破1000台,已在全球16个国家获得使用,累计产生的运行数据达20Pb。华大测序仪在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韩国LAS实验室主任金东浩博士从事着基因组学研究和基于NGS的临床诊断应用开发,日前,他的实验室安装了华大智造的第1000台测序仪。金博士评价道:“MGISEQ-2000测序仪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我们在MGISEQ-2000平台上进行了DNA和RNA测序,它操作友好、测序准确度高,而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注:LAS (Life is art of science Co.,Ltd .)是BMS的兄弟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韩国基因组研究和基于NGS的临床诊断应用的公司。“最近几周,MGISEQ-2000在中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等地同步装机。这一突破,离不开全球测序仪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也离不开我们的专业团队。”蒋慧表示,“我们目前在全球拥有9个驻点国家、24个驻点城市,1支100人以上队伍,包括技术支持专家、领域应用科学家、售后工程师等高级人才,提供4小时电话响应和2个工作日到场响应的全球化标准服务,充分保证了全球测序仪的常规化运行。”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博士在China Focus@JPM Week上演讲自2015年起,华大先后发布BGISEQ-500、BGISEQ-50、MGISEQ-2000和MGISEQ-200,这四款测序仪涵盖了高中低通量,并且都已经获得NMPA认证,不仅在科研领域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也开拓着越来越多的应用。2018年10月,华大智造发布全球最强日生产能力的MGISEQ-T7,单日数据量高达6Tb,每日可完成60例WGS。目前华大智造已向全球近260家客户输送了1000台中国制造的基因测序仪。  华大智造一直在探索如何为完美测序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在测序前处理部分,MGISP系列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能够单次建库8-96例样本,致力于解决手动建库难的问题;在测序后下机数据分析方面,华大智造生信分析加速器MegaBOLT带来15倍以上计算加速,极大降低基因测序分析时间。 如今,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测序平台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华大智造将不断突破和创新, 实现更多生命科学领域仪器设备研制,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支持, 真正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厂商

2019.01.09

全球装机破1000台!华大智造国产基因测序仪再创新高

  2019年1月6日,美国加州,China Focus@JPM Week ,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博士宣布华大智造国产基因测序仪全球装机量突破1000台,已在全球16个国家获得使用,累计产生的运行数据达20Pb。华大测序仪在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韩国LAS实验室主任金东浩博士从事着基因组学研究和基于NGS的临床诊断应用开发,日前,他的实验室安装了华大智造的第1000台测序仪。金博士评价道:“MGISEQ-2000测序仪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我们在MGISEQ-2000平台上进行了DNA和RNA测序,它操作友好、测序精准度高,而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注:LAS (Life is art of science Co.,Ltd .)是BMS的兄弟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韩国基因组研究和基于NGS的临床诊断应用的公司。  “最近几周,MGISEQ-2000在中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等地同步装机。这一突破,离不开全球测序仪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也离不开我们的专业团队。”蒋慧表示,“我们目前在全球拥有9个驻点国家、24个驻点城市,1支100人以上队伍,包括技术支持专家、领域应用科学家、售后工程师等高级人才,提供4小时电话响应和2个工作日到场响应的全球化标准服务,充分保证了全球测序仪的常规化运行。”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博士在China Focus@JPM Week上演讲  自2015年起,华大先后发布BGISEQ-500、BGISEQ-50、MGISEQ-2000和MGISEQ-200,这四款测序仪涵盖了高中低通量,并且都已经获得NMPA认证,不仅在科研领域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也开拓着越来越多的应用。2018年10月,华大智造发布全球最强日生产能力的MGISEQ-T7,单日数据量高达6Tb,每日可完成60例WGS。目前华大智造已向全球近260家客户输送了1000台中国制造的基因测序仪。  华大智造一直在探索如何为完美测序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在测序前处理部分,MGISP系列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能够单次建库8-96例样本,致力于解决手动建库难的问题;在测序后下机数据分析方面,华大智造生信分析加速器MegaBOLT带来15倍以上计算加速,极大降低基因测序分析时间。  如今,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测序平台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华大智造将不断突破和创新, 实现更多生命科学领域仪器设备研制,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支持, 真正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媒体关注

2019.01.08

年度大课 | “测序者计划”培训课程全面启动

中国上海,2018年12月25日,华大智造与基因行业领航新媒体——测序中国,在2018测序技术和应用高峰论坛上宣布启动“测序者计划”在线培训课程。至此,“测序者计划”培训课程以“线下+线上”的模式全面启动。华大智造首席领域应用科学家马涛老师和测序中国首席执行官罗海涛博士作为双方代表参与启动。 自2018年9月起,“测序者计划”线下培训课程陆续启动。在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华大智造武汉培训中心,已累计为“测序者计划”成员单位提供培训课程512人次,包括理论培训与实操,并将根据学员的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为加强技术交流,线下培训定期举行,线上培训则会不定期分享。”华大智造首席领域应用科学家马涛老师说,“我们目前已在内部平台——华大基因学院开设了定期的微课分享,接下来将选择优质的外部平台、引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力量,共同建设和完善‘测序者计划’专题培训课程。测序中国旗下的探基平台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 “测序中国探基平台将是基因行业线上教育和知识交流平台,我们很高兴以这样的形式加入测序者计划,为基因行业的测序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测序中国首席执行官罗海涛博士说,“我们将提炼线下课程的精华内容,与华大智造等业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一系列的‘测序者计划’专题课程,通过探基平台与大家共同分享、积极交流。” 关于测序者计划 华大智造“测序者计划”于2018年7月发起,旨在协调华大智造全球化的测序平台和资源,从应用推广、开发支持、市场合作等方面为生命时代的生态伙伴提供业务发展机会,助力于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合作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华大智造测序平台的使用者打造精益求精的用户体验,从而推动中国“智”造生命平台的共同建设,为生命时代的新世界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厂商

2019.01.04

华大基因新款测序仪MGISEQ-T7近日发布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3)新品发布会上,华大智造推出了新款测序仪——MGISEQ-T7。据悉,这一款基因测序仪有着超快速、超高通量的“光环”,一天最多可完成60例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华大智造新款测序仪——MGISEQ-T7  首个!四联芯片独立测序  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大规模的人群基因组项目,旨在解读基因图谱,并在个性化疾病、健康管理中得到应用。华大作为国内测序行业的领军企业,坚信测序仪的自主研发有利于加速基因产业的进展。  2017年,华大智造推出MGISEQ-2000,一款基于双芯片平台开发的测序系统。在PE150模式下,MGISEQ-2000单次运行平均产出1080G数据。现在,华大智造再一次“升级”——首次构建了4联芯片的测序平台MGISEQ-T7。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测序仪最多支持2张芯片同时运行,而MGISEQ-T7可以做到4张芯片完全独立运行的测序流程——四张芯片可以随时上机。这类似于4台测序仪可以同时开展不同读长的测序,并且开始、结束时间互不影响。”发布会现场,华大智造向业界介绍道。  超快速  据悉,华大智造通过全面升级生化系统、光学系统,并将图像数据处理速度提升15倍,从而使得MGISEQ-T7测序速度比行业最高水平还提升50%以上,远远领先于其他测序仪。无论是单张芯片运行,亦或是4张芯片同时运行,MGISEQ-T7都能保持强大的处理能力, PE150仅需不到24小时。  超通量  此外,MGISEQ-T7的芯片密度提升了20%,单张芯片即可实现Tb级数据产出;同时,支持多张芯片无休轮转,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可产出数据量高达6T,一台T7每天可完成60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半年即可完成万人基因组计划。这一通量堪比Illumina的最新仪器NovaSeq 6000。  MGISEQ-T7会带来什么?  作为目前全球日生产数据量最高的测序仪, MGISEQ-T7适用于全基因组测序、超深度外显子组测序、表观基因组测序、肿瘤大Panel等大型测序项目。  1) 推动国家级基因组项目。据官网介绍,6台MGISEQ-T7在一年之内就可完成十万人基因组测序。华大智造预计,这款测序仪将有望应用于国际级基因组计划中,加快推进基因图谱绘制的进程。  2) 构建“完美测序流程”。在发布会现场,华大智造同步推出了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单次最多可自动完成96个样本制备,能够满足高效、准确的前端建库需求,是MGISEQ-T7生产能力的坚强后盾。搭配stLFR建库试剂盒、生信分析加速器MegaBOLT,华大智造力求从建库、测序到分析实现“3天极致交付”。  3) 打造成本优势。2017年,Illumina的Novaseq平台称有望将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下降至100美元。紧随其后,华大基因基于BGISEQ-500测序仪,宣布将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降至600美元,率先进入个人全基因组百美元时代。华大智造在基因测序仪上的努力,有利于促成市场竞争,加快“百元基因组时代”的发展。  后记  作为测序产业链的起点,基因测序仪为整个中下游测序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过去20年,伴随着测序技术的更迭,个人基因组测序的费用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正朝着“百元基因组时代”前进。 

媒体关注

2018.11.14

强强联手 华大基因计划在北美安装首台BGISEQ-500测序仪

  近日,华大基因(BGI)宣布计划将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研究胰腺癌,并将与西奈山医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展早产诊断测试。  作为与西奈山医院合作的一部分,BGI计划在位于该医院的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安装BGISEQ-500测序仪——这是BGISEQ平台在北美的第一个布局。据BGI Genomics首席执行官尹烨介绍,该仪器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到货,之后可能会升级到MGISEQ-2000。  BGI和隶属于西奈卫生系统的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去年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一项临床试验,收到Genomic Canada提供的460万加元(360万美元)赠款以用于Application Partnership计划。由资深研究员Stephen Lye领导的为期两年的项目旨在开发基于基因表达特征的测试,以预测孕妇早产,这将在BGI测序仪平台上运行。  “我们打算利用这个安装机会更好地向北美合作者展示我们的技术,”尹烨说,尽管BGI尚未计划在美国或加拿大商业平台提供该平台。  对于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华大基因与正在领导该大学胰腺癌项目的雷正和克里斯托夫沃尔夫冈合作建立一个胰腺癌和相关恶性肿瘤的基因组和免疫原性数据库。他们还将分析由胰腺癌精准医学卓越中心收集的数据,重点关注与患者生存、药物反应和耐药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发现、验证和新表位预测。BGI将通过其在中国的商业实验室为该项目提供测序服务,以分析患者队列。  尹烨没有评论最近有关MGI技术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新闻报道,该公司是在去年推出了MGISEQ-2000和MGISEQ-200测序平台。

媒体关注

2018.05.07

让质谱技术服务于民生——访华大基因质谱首席技术官王融

  仪器信息网讯 王融教授的质谱生涯开始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在美国从事相关研究。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的他在2016年12月正式回国,担任华大基因质谱首席技术官。仪器信息网编辑对王融教授进行了专程采访,采访中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质谱研究经历并多次提到了“民生”这个关键词。那么,王融教授为什么会选择回国?质谱与民生又有什么关系?王融教授就此进行了详细讲解。华大基因质谱首席技术官 王融  专注质谱研究:兴趣是第一老师  1982年,王融教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的质谱生涯。当时学校中心实验室配置了质谱、核磁共振波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他说:“因为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当时毕业后我就负责质谱方面的工作。当年中心实验室的质谱是双聚焦磁质谱,离子源为快原子轰击源,这些源让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生物样品。当时,我们对人工合成心房肽等的多肽的质谱裂解行为以及多肽命名进行了相关研究。留校期间,教育部组织了留校年轻教师培训班,当时陈洪渊院士为我们班主任,另外我们还接受了陈耀祖院士、王光辉教授的指导。”  由于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需要,后来他决定出国进修,就联系了时任ASMS主席的Catherine C. Fenselau教授。Fenselau教授当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用质谱做药物研究非常有名。很幸运,1986年他就过去了。接着就在医学院Robert J. Cotter教授指导下做博士研究,当时做生物大分子阴离子的质谱分析研究,主要是多糖和蛋白磷酸化的分析方法研究。毕业后他到了 Brian T. Chait 教授在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用质谱结合Edman降解测序方法进行了蛋白质序列测定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后来,王融教授的研究方向转成质谱蛋白质分析,集中精力做阿尔兹海默病(AD)研究。主要问题就是样品前处理和检测灵敏度,包括如何从复杂的生化样品中用简单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开始是采用色谱柱分离,后来受同事启发,利用生物亲和性方法,利用抗体的选择性进行纯化分析。直接对体液或者培养基的样品进行质谱分析还是很有难度的,样品中的盐、复杂化合物都需要去处理,所以选择了用亲和力的方法把样品纯化和MALDI-TOF直接连接了起来。MALDI不易用于定量,提高其定性定量灵敏度和稳定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王融教授认为质谱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复杂化合物的分析,但是分析思路需要放开,在以蛋白质分析为核心的同时进行其他化合物的分析,如脂质、多糖等,从而得到更全面有用的信息。之前他在美国做过颈状动脉斑块的研究,合作研究发现斑块里不只是多肽、蛋白质,还有脂质和胆固醇等。结合AD形成的新假设,王融教授认为对于复杂化合物的分析,需要对它们做全面分析,质谱是一个手段,是一个工具,实验需要根据目的进行准确设计。  为什么要选择回国?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兴起,我与北医、香港的合作交流也更加深入。有一次回国,朋友问我是否对工业化蛋白质组学感兴趣。我当即就表示非常对感兴趣。这个要进行大规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单位就是华大基因。当时他们正在进行人类基因组学的1%项目。2001年初夏我第一次到华大基因,第一次见到汪建老师,我就被他深深的感动和吸引了。同年8月,我接受了华大基因的客座教授邀请,之后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多年在国外没有回国是因为要思考回来之后要做什么,我准备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没有计划好回来要做的事情,回来也没有意义。汪健老师希望我回来,他清楚要把生命科学和人类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必须要把它们系统地连在一起。之后,我们又很仔细地聊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怎么去做。严肃考虑后,我决定回国。”王融教授说,接着他讲了具体原因。  最吸引回国的有三点,很重要的是在国内可以将科研和应用更快地结合,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尤其是民生方面。王融教授讲他很关注国内的民生项目,什么是民生项目?它可以是政府为老百姓做的事情,也可以是科研单位以科研转化成果为老百姓服务。第一,很多国内可以做的工作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比如,民生方面,国内包虫病为什么还发生?这和当地人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相关,与缺少简易,快速,灵敏的早期诊断技术有关。西藏的包虫病,实际就是人犬、人牲畜共生情况造成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把国外经验运用到当地老百姓中去。第二,在国内从事组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非常大的优势。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收集样本、临床组织在国内比较容易。这不是说国内降低了标准,或者说不经过患者知情,而是在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下,国内也要容易得多。第三,华大基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华大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国家角度考虑的。华大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从每一个员工做起,从自我做起。比如华大员工健康计划就是这样的,都是先把自己做好,对自己负好责任,再把它做成一个服务的项目,再推向社会。对自己的高标准、严格要求是一个好的团队、好的组织应有的素质。这也是他选择华大基因的一个因素。华大基因质谱平台实验室  华大基因质谱平台定位  回国后,王融教授直接到了华大基因质谱平台,没有去国内其他一些质谱研究开发平台。他认为华大基因是一个很有社会担当的组织。比如华大基因现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把测序仪做得更便宜,使测序成本更低,从而可以使更多人受益。华大基因质谱平台开展项目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代谢营养检测、耳聋基因筛查等。在新生儿筛查方面,国内一般情况是检测两项,即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疾病筛查,而华大基因的新筛有40+项,这方面还在发展。目前,国内多数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并没有作为国家要求,更多项目也需要逐步展开。耳聋基因筛查非常重要。“千手观音”舞蹈表演者中80%多都是因为用药不慎造成的耳聋,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在这方面,华大基因直接与多个省市政府签订了耳聋基因筛查服务合同。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当地孩子因用药不慎而造成耳聋,从而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营养代谢方面也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激素紊乱疾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等,华大质谱平台可以与临床医生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怎么跟医院进行合作,怎么样进一步开展研究,质谱平台可以做的项目非常多。药物性耳聋基因筛查项目  质谱平台的长远规划会根据机构发展战略制定,短期讲就是新生儿筛查、耳聋基因筛查、营养代谢检测等。现在质谱平台的工作以蛋白质组学研究居多,科研转化与日常生产都在正常进行。对于华大基因质谱平台的总体定位,王融教授讲质谱平台会与基因测序平台做一个相协同的平台,一起提供一个更完善全面的医疗科技服务。与基因检测平台协同共进,这也是华大质谱平台不同于其他质谱平台的地方。  科学研究助力民生项目开展  华大基因有专门的科研组织架构,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科学研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民生项目需要利用好这些数据。新的民生项目或者疾病诊断技术的转化都需要科研支持,民生项目与科研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现在所有转化好的科研项目,如果对广大人民健康有益,都可以看做是民生项目。之前讲过的民生项目可以是各级政府为百姓做事情,也可以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老百姓服务。比如维生素D检测,到底它与哪些疾病有关系,这需要研究清楚。它是商业项目还是民生项目?考虑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大部分机构推广时候会把它作为一个商业项目。而北京苹果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的一个公益项目是给西藏地区的中小学生送维生素,希望他们在发育期有平衡的营养,这样的事情就成了民生项目。微量元素对健康也是有影响的,包括西藏牧民的大骨节病以及贵阳硒矿产区的硒中毒疾病等。所以有时候从哪个角度考虑很重要。  面对这些需求,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王融教授认为科研可以并且应当助力民生项目的开展,科学的检测就是第一步。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更是质谱研究者的责任。“从事质谱研究的人没有做好,研究人员都去做组学这些高端前沿的东西,直接服务老百姓的项目谁来做?这也是我回国,到华大的一个原因。华大认为自己有社会责任,所以就一起做这个事情了。民生方面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怎么样更有效的把这些事情一件件做好,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和组织经验发挥出来,这是一个问题。我相信一步步做,今后五年、十年、十五年逐渐就能做好的。我觉得北医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华大人的使命感是一致的。我希望在华大基因的大平台上能为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大目标。”采访合影  华大基因质谱平台  质谱平台配置ultrafleXtreme MALDI-TOF/TOF、G2-XS QTOF、Q Exactive、Q Exactive HF、LTQ-Orbitrap Velos、Triple TOP 5600、QTRAP 5500等质谱仪器,拥有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领域强大的分析工具,如基于液相色谱的无胶分离系统,基于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密度质谱的蛋白质和代谢物鉴定定量系统,以及各种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可以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类样本进行大规模的蛋白质和代谢组学研究。

媒体关注

2018.05.02

MGISEQ测序仪单笔订单近100台——ACCSI2018视频采访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健

  仪器信息网讯 2018年4月15-16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第十二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8)在常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吸引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1000余位高端人士与会。  ACCSI 2018期间,仪器信息网采访了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健。在采访中,刘健介绍说,自去年底发布至今近半年的时间里,MGISEQ-2000 和 MGISEQ-200两款基因测序仪已经发货数十台,“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家合作伙伴和客户率先尝试了我们的新平台,包括肿瘤精准检测应用、个人全基因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疾病研究、微生物等多个方向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已在逐步开展中。”此外,MGISEQ-200专门面向临床市场,目前正在进行CFD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工作,已有该领域用户购买并对MGISEQ-200开展临床相关测试。MGISEQ目前已经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用户的高度赞扬。用户的代表性反馈是,MGISEQ平台性能表现出色,在节省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海外客户代表像日本riken和美国Mayo,对我们的数据质量非常满意,惊叹连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和行业平均值。国内客户像锐翌生物在我们发布之初,就下单了30套MGISEQ平台;吉因加科技作为我们的early user之一,对试用结果非常满意,最近向我们下单了近100套MGISEQ。”刘健如是说。  谈到未来产品开发,刘健表示,对现有产品进行持续、快速的迭代升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和团队更愿意走出舒适圈,基于对用户需求的认知,创造出颠覆性的产品和技术。“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本身就是对基因测序仪需求最大的用户之一,因此,我们深刻地了解用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  采访中,刘健还分享了华大基因从2013年收购美国测序仪上市公司CG开始,到如今推出多款基因测序仪产品,这一路走来,华大研发团队所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详情见采访视频: 

媒体关注

2018.04.25

华大基因上榜中国市值前200强 医学诊断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 wind发布最新“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榜单。华大基因上榜,华大基因排第165位,位列200强。  而位列前三甲的分别是腾讯控股(31276亿元)、阿里巴巴(29268亿元)、工商银行(21113亿元)。  中国企业市值500强榜单(医药类)  医药类的上市公司包括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以及医学诊断;其中,医学检验是医学诊断中规模最大的板块,医学检验又分为仪器设备、试剂耗材以及检验服务等上中下游领域,检验服务又分为以生化、免疫等普检项目为主的常规检验;也包括以基因检测为主的检验新技术。  华大基因,曾突破千亿的市值  医学诊断市值最高者,华大基因也。  华大基因自2017年7月5日上市,发行价每股13.64元,随后连续4个月高涨,N多个涨停板,股价一度涨至每股230多元,2017年股价涨幅超过950%,位列全年A股涨幅榜第二,市值一度冲至1100亿元左右。从去年12月开始有所回落,目前股价170多元,市盈率128倍,总市值677亿。  华大基因之所以引发市场热捧和媒体热议,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三大未来关键词:生命科学、国产化和新技术。生命科学是发展方向;国产化是发展需求;新技术是发展手段;未来还会增加一点:具有全球化市场能力。  华大基因是中国基因检测服务的龙头,也是基因检测设备龙头,华大基因生产的基因测序仪已经被众多医疗机构使用,并且出口国外。  随着国产化的推进,医学检验类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其中,中国医学检验仪器生产企业—迈瑞前段时间曾经冲击A股未能成功,很快又重启上市计划,产业圈为其估值是1000亿左右,而曾有资本市场人士给其估值是600多亿。  据刚披露的信息,迈瑞2017年营收111.7亿元,增长23.72%,净利润达25.9亿元,增长更是达到61.78%!  医药类的上市公司中,市值居前的,目前绝大部分都是药品生产企业;但随着国家推广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以及基因检测等新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疾病的诊疗,在精准医疗逐渐普及的形势下,诊断与治疗将变得密不可分,诊断的价值和市场规模也飞速发展,诊断将是医疗板块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  目前,有关体外诊断的产品和服务纷纷被投资者们纳入了重点关注的领域。数据显示,在2013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就已达到554亿美元,而在2015年则达到了634亿美元,据专家预测,这个数据在2018年可能会达到777亿美元。  得益于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持续发展,全球体外诊断巨头罗氏市值达2300多亿美金;基因测序龙头illumina市值达335.41亿美金;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市值168亿美金。  单单中国,医学诊断上下游产业链规模近万亿,其中,医学检验服务规模目前约在3000亿左右,但绝大部分市场集中在公立医院检验科,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临床医学检查的市场规模,以及独立医学实验室的现有规模,基于国家政策以及医改的进展,预计2014-2020年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规模还将保持35%-40%的较快增长,到2020年的市场规模在250-330亿元之间,占临床检验服务市场的比重在7%-9%之间。2015-2020年我临床检验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及占比预测(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虽然7%-9%的市场占比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医学诊断市场规模也较大,从而给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医学检验类主要上市公司市值  医学诊断作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诊断的需求和市场规模会不断增加;同时,巨大的中国市场又给了相关企业一次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同时,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全球化的市场也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增长点。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医学检验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在医药市值榜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在整个“中国上市企业市值榜”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企业出现,未来十年内出现千亿美金企业不是奢谈。

媒体关注

2018.04.09

2017年华大基因营收20.9亿,风口上的基因测序想不赚钱也难!

仪器信息网讯 2018年2月13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实现营业总收入209,465.9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9%。一、2017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二、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情况说明1、经营业绩  报告期公司业务保持稳定,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公司各项业务总体延续上半年的增长态势,生育健康、基础科研、复杂疾病与药物研发等业务较上年同期继续增长。公司抓住市场和政策机遇,发挥自身核心优势,报告期实现营业总收入209,465.9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9%。  营业利润为48,725.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4%;利润总额为49,464.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544.5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86%;基本每股收益为1.0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3%;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公司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2、财务状况  报告期末,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结构稳定。总资产余额为509,127.01万元,较期初增长20.36%;报告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14,492.96万元,较期初增长23.37%;报告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10.36元,较期初增长11.01%。

媒体关注

2018.03.23

艾迪康考虑5亿美元出售,华大基因、金域、复星是潜在买家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艾迪康正在准备将公司以大约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知情人士称,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公司正在与一名顾问合作,接洽潜在买家。潜在买家包括DNA测序公司华大基因(BGI Genomics)和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Guangzhou Kingmed Diagnostics Group Co)。这笔交易还引起了一些私募公司和复星国际(Fosun International Ltd.)旗下一家医疗机构的兴趣。  艾迪康创立于2004年,在中国拥有20个试验室。该公司网站显示,该公司的试验室为超过1.5万名医生和医院提供诊断检测,并为很多制药公司提供临床试验。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分析显示,中国的独立临床试验室服务市场将在未来5年内保持至少30%的增长率。  知情人士称,这个过程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关方面还不能确定是否会提出报价。  艾迪康没有立即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广州金域和复星国际的代表拒绝置评。复星国际上市子公司上海复兴医药(集团)和华大基因表示,目前不予置评。  中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目前是群雄割据,百花齐放,但是还仅仅是市场的初期。  第三方检验国内外发展概况  首先独立实验室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行,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质审核:必须是医疗机构,是医院的细分行业,但和医院的运行模式有所区别,主要在于独立实验室应用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08年以前,行业发展很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的政策壁垒。08年以后,行业基本放开。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从市场格局来看,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行业,美国已经达到35%-40%的市场份额。过去我们讲医学检验、化验只是在医院看,在美国约有近40%的检验在独立实验室完成,60%在医院的附属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完成。独立实验室份额在德国达到60%,在日本已达到67%,在中国,目前仅达到5%。  国内目前独立实验室的检验项目已经达到1600多项,一些大的实验室,例如金域检验,已经达到2000项。国外的独立检验实验室可以达到4000项左右,中外医学检测项目为临床服务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一方面是技术的滞后,另一方面是政策的限制。在美国这个行业起步很早,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行业的运作,检验科开始承接检验的外包服务。  在五、六十年代时,这个行业开始诞生。美国的两大巨头Quest诞生于1967年,Labcorp诞生于1969年。近几年,Quest前期发展非常迅速,近十年达到60亿美金的收入,去年达到80亿美金。但是近五年的发展速度不是很快,-5%—5%之间徘徊,有时候甚至下降或增加。Labcorp的增速非常快,已经快接近Quest,目前美国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独立实验室在中国的时间很短,94-04年是企业的初探时期。金域检验最初是广州医学院的下属实验室。发展同美国的企业类似,从小医院升到大医院,广州金域最初并不是做这类实验室的,而是做贸易的。做贸易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客户喜欢把标本送到大医院,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医学院的金域检验在97年的时候就想做这样的生意。  但是当时无论是商业环境还是医疗环境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前面十年都是在慢慢发展,2004年的时候金域才不到2000万的收入,但是在04年的时候金域联合了国家卫生部举办了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当时聚集了全国各医院检验科的主任、专家以及医疗器械和试剂的供应商。正因为此会议的召开,国内的独立实验室如雨后春笋一般。所以现在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实验室,例如迪安、艾迪康等都是在04、05年成立的,04到12年市场快速发展。04年艾迪康开创了行业的第一个连锁,紧接着迪安开始在南京、上海进行连锁发展。所以04到12年时,行业前几大实验室在全国扩张得非常快。  2012年,全国约有100家独立实验室,主要以金域、艾迪康、迪安的连锁经营模式为主。同时,第三方诊断销售规模从2006年的1.7亿增长到2010年12亿。2012年到今天,不到四年的时间,国家推出了很多行业促进政策,尤其在2008年出台了医学检验所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行业的身份证,由卫生部颁布以后,做这个行业更方便了。  这样一来全国的检验实验室突破了200家,其中包括每个省的连锁实验室,但就上海市便已经达到了40家。今年保守估计营业额会到75-80亿,这个数字是比较准确的。从2010年时占检验市场1%的份额到了今天5%的份额,增长是非常迅速的。2012年到今天行业增长放缓,12、13年大约40%,14年大概百分之三十几。今年行业增长约30%左右。龙头金域在这个行业大概30%以上,从今年的销售额数据来看,金域在24-25亿、艾迪康15-16亿、迪安诊断从今年总营收来讲,在17-18亿左右,但是第三方检验大概在11亿左右。所以这里讲的市场份额不是公司的营收,而是第三方检验的营收。  高新达安今年会在4个亿左右,康圣环球也在3个亿左右。此外,像华大基因等专业实验室的出现,增长也是非常迅速,华大基因今年会在5亿左右。金域在全国有27家省级实验室,再加上地区级快速反应实验室大概在50家左右。艾迪康目前17家,迪安诊断地区级和省级共15家,达安大约8家,华大基因5家,其他品牌大概还有100家左右。华大基因等是以特检为主,华大以基因检测为主,康圣环球以血液为主等等。  这个行业在中国只有20年历史。在国内未来的发展仍将是非常迅速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会超乎想象地释放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在中国还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了,每年的增长率大约5%上下。当前独立实验室行业在国内年增长大概30%左右,未来五年可能以20%-25%的速度快速增长。  每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有一些关键的成功因素。之所以国外独立实验室做到如此大的规模,是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商业保险的发展;第二个是私人诊所和基本医疗的普及和覆盖;第三个是冷链物流的高速发达;第四个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获得认可;第五个是医院管理和现代化成本核算;第六个是社会医疗支出增加和医保控费导至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快速发展;第七个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整合和快速增长。以上这些要素对我们国家的行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医改大背景下催生的行业快速发展  为何说这个行业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从中国的行业政策、经济政策来看,前一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出要促进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包括医疗资源的下沉、医保控费、禁止公立医院的过度扩张。过去的三甲医院都是比较病床的数量,目前却要禁止三甲医院过度扩张。所以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和运营效率,而不是盲目比较病床规模。  特别是2013年10月4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八大任务、六大举措,其中一条就是专门讲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第一次上升到国务院的政策层面,所以从2013年至今增加很多实验室,仅浦东的医学实验室就达到十几家,国际医学园过去有8家,这些都是资本在推动的。此外,目前也有很多公司想进入这个行业,例如山东威高、药明康德等。很多国外公司也想借助国内政策春风,例如科文斯、Quest、BML都在以不同形式进入国内市场。  2015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探索以公建民营、民办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正因为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无可估量,未来还有很多东西可能释放。2015年12月底我们要完成的一条就是要制定促进社会办医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近三个月以来,国家有很多层面的政策在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有很多人想做第三方独立检验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第三方透析中心等。  第三方检验存在着如下优势  项目优势,例如金域检验已经能做到2000项,如此规模的综合实验室,能够充分满足临床服务的需求,但对医院来讲,即使比较好的三甲医院检验项目也不过七、八百项。  资源共享,规模优势,可以降低其成本,且其机制灵活,可以快速引进新的检测项目,诊断行业受到国家政策限制比较多,所以医院在这个体制之下有许多新技术无法快速开展,只能通过外包的方式,这就是第三方实验室的优势。  说完了驱动因素及优势,我们再看看这个行业的规模,2014年中国IVD行业规模大约360亿,2015年在400亿左右,从这个进行推算,对检验行业讲,检测试剂成本占检验收入的25%左右,以此计算整个中国的检验市场在1600亿左右,今年第三方检验规模为75-80亿左右,占整个诊断行业的5%左右,如果未来10年第三方检验能占到诊断行业的10%到20%,则将具备超过500亿的市场规模。因为整个行业还在不断发展,国家还有很多政策让第三方检验行业能够扩大自己的规模、增加自己的收入,现在的转变不仅仅在于医院检验项目的外包,医院的外包业务在未来占的比重可能不是很大,但整个检验行业占医疗市场的比重会进一步变大;比如现在的保险,为了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可能会提供检验的服务,甚至包括高端的基因检测。所以对这个行业未来超过500亿的市场规模还是有信心的。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行业的发展会从四个方面进行:  未来发展趋势一:“四化”:首先是规模化,如艾迪康等,是通过连锁规模化的方式进行渠道拓展。其次是专科化,即基于某一种核心技术进行发展,像华大基因,上海宝藤等,这些公司是向专科化进行发展的。此外是平台化,金域检验,迪安诊断等,会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建立平台化优势,例如迪安诊断最近和阿里健康合作,金域检验也在进行平台化的探索。最后是信息化,例如麦克奥迪,华夏病理,达安临检等,是基于信息化进行新的探索,麦克奥迪想做远程病理诊断,达安临检做社区的慢病管理,当然信息化在每家公司都会应用,而这几家是会基于此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会通过规模化,专科化,平台化和信息化的竞争力来拓展企业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二:1、省级中心化实验室向地市级实验室下沉发展先前所有连锁集团的业务基本上都以省级中心实验室为主来进行,在每个省的布局都是在省会建立中心实验室。但从去年开始,如金域检验,迪安诊断已经向区域化实验室、地级城市进行下沉。2、连锁集团的实验室会和某一区域的实验室并存,现在连锁实验室会对全国区域或某一省进行覆盖,但在某一省、一市,甚至一县,还会有区域实验室的存在,例如宁波美康就是一个区域实验室;江苏有许多这样区域实验室,例如常熟、张家港、太仓等等。3、综合大型中心实验室会和单一专业技术小型实验室并存,例如金域检验、迪安诊断和苏州科诺。4、大型民营实验室和区域中心实验室并存,例如金域检验和医联体中心实验室的并存,宁波病理诊断中心就是典型的医联体模式。5、资本的推动会促进行业的并购、整合,这个行业主要是迪安和达安这两家是上市公司,迪安最近动作较多,例如与浙江美生合作,与北京执信医疗合作,更多的是整合其业务模式和平台,迪安现在是在建立“检验服务——产品销售——健康管理”的生态圈。  未来发展趋势三:互联网的发展会促进传统医检产业模式的升级,从现在的B2B走向B2C,O2O的模式,例如迪安、华大基因和金域都在进行探索,现在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检,即自己取材;像酒精耐量测试等,在网上可以买到相应产品。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国外独立实验室会以多种方式切入国内医疗市场,如日本BML已经在上海布局,美国梅奥诊所和康圣达合作等等。传统的单一医学检验外包模式发展为“检验”模式,即在传统检验服务外包基础上,打造更大的生态平台,增加了托管,共建,集约化采购,信息化输出,大数据共享的延伸服务,使医院的粘性更好,即未来医院与好的实验室合作后会很难脱离它,所以现在许多小型实验室在未来都会被大型实验室所并购,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是一样的。  未来发展趋势四:对于冷链物流的构建。独立实验室的一个问题是要及时地把样本拿回来,所以冷链物流的发展会催生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据说迪安诊断在建设自己的冷链物流,甚至要独立发展。国外独立实验室的70%样本是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的,但目前国内的实验室样本还是需要自己来运输。  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第一是政策,政策近几年为整个行业带来许多利好的消息,但因为国家大的政治背景的影响,地方也不能轻举妄动,现在政府办事表面上态度更好,但其实效率更低了。所以政策支持在地方落地时会有很多阻碍,地方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政策的不确定性会给大型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性,虽然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阻力。  第二是技术会催生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中国有很多限制技术发展的政策,中国现在所有的检测必须在国家卫计委的检验检测目录中,而目录总共只有1500项,而金域等公司已经超出这个数目,这一点中国与美国不同。  第三是规模效应的影响,很多小型实验室要么寻找新技术,要么打价格战,价格战会影响行业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利润率。  第四是质量,虽然国家支持,但这个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单靠商业模式进行运作是不行的,会出大的问题,很多小的实验室检测质量并不突出。在这方面金域检验质量做的比较好,当然对应成本也比较高,一方面是探索性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就是为保障质量而牺牲掉了部分利润。  第五是标准化和人才,因为行业发展时间短,没有培养出太多人才,金域、迪安目前比较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还有几点会影响到行业的长期发展:  第一,成本控制水平,未来行业价格会降至比较低的水平,医院很难做到,因为规模化、成本控制、自动化等会将成本降到比较低的水平,像达安,迪安,艾迪康,除了检验服务外,还会发展其上游产业,也可以降低成本,这些都是医院无法做到的,所以医院未来会慢慢放出这一块业务。  第二,是否有卓越的运营能力,因为行业发展,医院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如何能满足各种检验项目的需求并整合各类资源,需要很高的运营管理水平。  第三,市场布局。随着国家政治、商业文明的进步,医学独立实验室、厂家和医院的关系会从强关系走向弱关系,不再像过去一样靠跟某个院长、主任关系好来做业务。比如最近润达做集约化采购,显然不可能通过认识所有的医院院长和检验科主任来达成业务。它必须有卓越运营的能力。从不透明走向相对透明,这是独立实验室走向成熟的比如趋势。此外,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中间环节,把桌面下的东西摆到桌面上。未来只靠关系是很难的。这个行业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以拜访销售为主,还是比较低级的,都是靠业务员来完成,但由于上面因素的改变,现在已经从拜访销售改为招投标,特别是华东地区非常明显,而且很快在未来一两年会漫延到全国。这是一个趋势。不论迪安、金域、达安都在营销模式的探索上做了很多动作,以完全改变过去传统的销售模式。未来考验的是平台和垂直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要么是平台做得大、做得好,要么是某个细分领域能够向纵深处突破,具备较强的垂直服务能力。这些就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要素。

媒体关注

2018.03.16

华大基因研究院“挺进”智慧海洋 今年将引入多台更大规格测序仪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挺进”智慧海洋  马氏珠母贝、凡纳滨对虾、斑石鲷、中华白海豚、肺鱼、云纹石斑、双斑东方鲀??这一个个并不为人熟知的海洋生物,已经在中德生态园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攻关下成功完成基因测序。伴随着9台测序仪的日夜运转,一个个海洋生物奥秘被成功“解密”,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全力向着智慧海洋“挺进”。  213种海洋生物列入基因测序计划  “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技术平台,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定位就是实现对全球重要海洋生物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并在未来海洋渔业种质资源育种、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心向记者表示。  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4种海洋生物名单。这一系列成果来之不易,需要自动化样品处理系统、核酸提取仪、打断仪、封膜机、条码打印机、高速离心机、PCR仪等科研设备的协同努力。更为重要的贡献来自于这里超强的科研队伍,这支山东省最大的高水平基因组学研究团队,目前已经汇聚了198位科研及支撑人员,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工作人员超过71%,博士及以上学历超过30人。  2012至2016年间,华大在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排名中位列第十二位,在中国排名榜首。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能力同样“惊艳”。据统计,2017年青岛市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领域发表的影响因子超过20分的科研论文共计9篇,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就占据了5篇之多。  眼下,这支科研队伍将目标投向了更深的海洋。刘心介绍,青岛研究院目前正在测序的海洋生物有38种,另有213种海洋生物已经列入基因测序计划。很显然,要完成这一超大基因测序任务,9台测序仪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今年年中,研究院将新引入5台更大规格测序仪,每台的测算能力相对于目前测序仪机型将有很大提升。”  这些测序仪的测算能力究竟有多强?刘心打了一个比方说:“仅目前的这9台测序仪每年就能产出基因数据150Tb,数据量相当于15万部高清电影。”  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基因库  这一批批海洋生物基因数据,源源不断地汇入了位于中德生态园的国家海洋基因库。这个目前全球唯一在建的集海洋生物资源收集和海洋生命数字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已然发展成为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的超大型、公益性基础研究和支撑技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奠定了青岛“国际海洋研究中心”的地位,并成为海洋生命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为“蓝色经济”国家战略在青岛落地做了最好注脚。  为了保证样本的存储,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研发了国内首套超低温自动化冷库。这一面积为60平方米的冷库,时刻保持着-80℃低温环境。水产养殖区是研究院活体库的核心部分,鱼类、贝类和藻类的养殖展示中心设置在办公楼的1至3层,面积达540平方米,可以养殖各种鱼类、贝类和中型藻类,配备着各类水产养殖监控监测设备,包括机械设备故障报警、水质参数监控报警、水位和压力报警。  2017年是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开局之年。在刘心看来,这一年最主要的成果包括基因测序稳步开展、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团队建设有声有色,以及应用成果在青岛实现了落地。全国首个具备200万份自动化、可溯源的超低温自动化冷库,可满足5PB的数据存储和7X24X365数据访问能力的海洋生命大数据库,以及山东省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和DNA合成平台,这些都成为了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第一年打拼出的厚实“家底”。  基因测序的“神秘力量”  与那些珍贵又“高冷”的基因数据相比,基因测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受人关注。  2017年4月,华大基因与西海岸新区管委合作的“妇女和新生儿基因检测民生项目”启动,西海岸新区成为“全球首个百万级人口城区实现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的地区。这一项目内容涵盖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检测、妇女宫颈癌预防(HPV基因)筛查等,通过提早预防、干预和治疗,节省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按照目前西海岸民生项目成果测算,该项目的公共卫生投入产出比超过1:10。据统计,已累计检测出数百个异常患儿和100多位宫颈癌癌前病变患者,避免了数百个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悲剧发生。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希望能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西海岸新区的精准防病模式,降低已知、可干预的出生缺陷,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消灭宫颈癌,将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刘心说。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在肿瘤疾病用药指导上也有了新突破。“以肺癌为例,针对肺癌的药品很多,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出哪些药物对该癌症患者能真正起作用,这一应用目前在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已经推开。”刘心告诉记者。此外,病源检测也是应用成果之一,通过基因检测能够查明未知病源,从而为治疗提供精准方案。  国家海洋基因库、海洋产业孵化中心、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拥有着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和科研能力,在一组组海洋生物基因的保存、读取和分析中,在一项项基因测序成果的转化应用中,智慧海洋已经触手可及。

媒体关注

2018.03.13

华大基因全球发布两项重大计划,引爆J.P.Morgan健康大会

  备受瞩目的第36届J.P.Morgan健康大会正在美国举行。北京时间1月11日凌晨,在这场产业与资本融合的盛会上,华大基因CEO尹烨在专题演讲中指出:华大基因基于自主测序平台BGISEQ-500,以600美元的低价引领个人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进入百元美金时代,目前已成功交付上万例。随后,他发布的“2020计划”及“生命周期表计划”,将峰会推向了高潮。华大基因CEO尹烨在会上发言已交付上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只需600美元  目前,100G高质量的WGS的最低费用为600美元,该记录由华大基因于2016年创造并保持至今。尹烨在发言中公布了最新数据,华大基因已经成功交付WGS超过10,000例,得到了海内外业界的高度认可,并还有20,000+的样本正在执行中。  WGS是目前大规模获得人高质量基因序列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海量的数据将被用于评估个人健康和疾病,是助力精准医学的第一步。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草图经6个国家的精英科学家、耗时13年、耗费38亿美金才得以完成;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耗时数月、耗费300万美金才得以完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序费用不断下降。  华大基因在2015年底推出了自主测序平台BGISEQ-500,并于1年后推出600美元的WGS产品。BGISEQ-500以其低价格、高质量、高通量的特点,在成本和技术上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引领业界真正进入了百元基因组时代。  会上,尹烨还发布了华大基因的“2020计划”。计划称在2020年以前,有望在24小时内完成1个人全基因组样本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等所有内容,并将价格控制在300美元以内。  为此,华大基因已携手Intel和阿里云,借助先进的测序仪器、高效的计算设备和生物信息云计算平台BGI Online,强强联合,为基因科技的研究和产业,提供最根本的革新动力。此前的1月5日,华大基因和Edico公司通过FPGA技术,在120分钟内,完成了100个人全基因组的分析,朝目标前进了一大步。数字化地球,“生命周期表计划”挖掘生命规律  同时,尹烨还发布了“生命周期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基因测序对物种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生命规律,最终实现“数字化动植物,数字化地球”的宏伟目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生命周期表计划”的实施,也必将利于保护濒危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维护其多样性。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测序的高等动植物中(含未公布)70%由华大基因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生命周期表计划”第一期测序对象为现存27目157科的哺乳纲,已有超过127科物种被“科长”认领。“科长”将通过众筹的方式,推动该科物种的基因组分析、解读和知识传播,从而使该物种得到更多的了解和保护。  此外,“生命周期表计划”的植物部分也即将开启。尹烨称:“生命周期表计划”的开展,其意义并不亚于“元素周期表”。

媒体关注

2018.01.11

华大智造携手德国Curetis开创微生物分子检测新格局

  北京时间2018年1月10日,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与德国康瑞提斯有限公司(Curetis GmbH,以下简称“Curetis”)达成合作,华大智造代表谭宏东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与Curetis公司CEO Oliver Schacht博士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二代测序技术在分子微生物学科应用中的更多可能性,共同推动领域发展。  针对临床感染病原检测及其耐药位点检测,双方将集成样本核酸提取,建库,测序及分析技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建立具备强大样本兼容性的全自动工作流程。华大智造将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建库技术,MG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结合Curetis公司基于Unyvero Lysator产品的样本提取技术,实现完整的流程贯穿。同时,双方将在前期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合作,结合华大智造的二代测序技术和阿瑞斯遗传学有限公司(Ares Genetics GmbH,为Curetis的100%子公司)的GEAR技术平台及数据库,共同开发临床感染病原靶向NGS检测方法。  Curetis首席商务官、Ares Genetics 常务董事Achim Plum博士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够与华大智造开展进一步的合作,通过双方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能够快速诊断传感染疾病的新途径。  Curetis总裁Oliver Schacht博士认为,华大智造是在二代测序传感染疾病诊断中打造高度集成化、自动化全流程的首个尝试者,因而会成为Curetis战略发展的绝佳合作伙伴,同时也将为他们的商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CEO牟峰博士表示,凭借新款测序仪MGISEQ-200、MGISEQ-2000,以及模块化NGS工作站MGIFLP,华大智造展示了其整体解决方案的高度集成化、自动化,并将进一步为使用者带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测序体验。

媒体关注

2018.01.11

国内外体外诊断四大家族 丹纳赫、华大基因在列

  IVD行业十分火爆,中外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看广证恒生研报部分内容。IVD国际四大家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体外诊断技术均从海外引进,研究海外巨头对我国行业发展方向及公司发展途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2016年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前四大体外诊断数十年来通过并购不断扩张产业,目前四家企业共占据体外诊断市场48.5%的市场份额,可谓“四大家”统领半壁江山。  (1)罗氏:全球诊断领域领导者,行业霸主谁与争锋  罗氏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智研咨询统计显示,罗氏2016年以101.57亿美元的诊断业务销售额在全球诊断领域排名第一,达到18.3%。  公司始于1890年代,业务以制药为主,后逐渐扩展至维生素业务,传染药,镇定剂,于1980年代进入基因制品行业,随后公司大举并购,吸纳了十余家体外诊断公司,1997年以110亿美金收购Boehringer Mannhein GmbH公司血液细胞分析仪等业务,2008年以30亿美金收购VentanaMedical Systems公司癌症及传染病诊断业务,在体外诊断各方面造诣颇深。  (2)西门子:全球唯一一家可提供全方位诊疗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西门子创立于 1847 年,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业务遍及全球 200 多个国家,2016年在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占比达到10.4%。  公司体外诊断产品线迅猛发展始于2006年,以15亿欧元收购美国德普,吸纳起免疫诊断的Imumulite系列,随后收购拜耳和德灵,生化、免疫、分子和POCT均已成型,成为全球拥有最齐全的 IVD 产品线的企业。  (3)丹纳赫:知名跨国医疗仪器制造商,全球并购整合成功典范  丹纳赫是一家综合性的科技公司,其产品和服务遍及医疗、工业、商业等领域,2016年在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占比达到10.3%。  公司从1998年开始进行大量并购,随之不断横向扩张业务至体外诊断、医学仪器设备、分子诊断。2016年,丹纳赫在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充分布局,业务占比超过6成。  (4)雅培:全球性、多元化的医疗保健公司,化学发光和血液筛查领导者  雅培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医疗保健公司,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在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占比达到9.5%。  雅培诊断专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检测全过程,自1972年开始逐渐通过并购进入生化、血糖、免疫、分子、POCT,发展路径清晰。现已主打血糖业务,传统诊断发展十分成熟。IVD国内4家龙头公司  简析了国内IVD行业龙头的发展途径,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企业出现。国内IVD行业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国外巨头,市占率均超过5%;第二梯队为国内优秀企业,市占率在1%-5%;第三梯队为国内其他中小企业,市占率均不足1%。  我们选取了四家国内代表性龙头企业:科华生物、迈克生物、万孚生物和华大基因进行了详细介绍。  (1)科华生物:国内首家IVD上市企业  科华生物是国内首家在深交所上市的诊断用品专业公司,目前诊断试剂产量全国第一。公司成立之初是一家生化试剂试验,所经10余年发展,业务拓展到免疫诊断、血液学领域。公司逐步建立医疗诊断领域完整产业链,拥有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和POCT产品线。  公司近十年均保持稳定的增长,复合增长率为15%,2016年生化诊断与分子诊断业务占据60%。  (2)迈克生物:化学发光领域的引领者  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产品为自产试剂,配合代理销售日立生化分析仪,采用自产与代理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公司专注于自主研发,2015年自产试剂产品247项,包括生化诊断产品141项,免疫诊断产品86项。  目前,公司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及仪器实现自产,在国内率先推出化学发光诊断产品。公司业绩稳定增长,2016年公司总营收增长率达40%,2011-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自产试剂营收占比维持在总营收的40%以上,年均增速达25%,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万孚生物:致力于成为“中国POCT产业领跑者”  万孚生物专注于体外诊断中快速检测(POCT)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POCT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初创时以妊娠检测产品为主,后逐渐发展到毒品、传染病和肿瘤类等多种类。  万孚生物总营收逐年稳增,国内业务增速达40%以上,远超国外。其定量检测产品(传染病检测、慢性病检测)成为业绩支柱,慢性病检测产品增速达40%,拉动公司业绩持续上升。  (4)华大基因:中国龙头,世界一流的基因检测企业  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受益于二胎政策,华大基因业务结构中生育健康测序服务发展势头最强劲,近五年收入从0.92亿增长至9.2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78.26%,国内市占率排名第一。

媒体关注

2018.01.02

华大基因与哈佛医学院教授合作成立George Church研究所

  纽约(GenomeWeb) - 10月26日,华大基因(BGI)宣布启动了George Church研究所项目,该计划重点是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应用,并将与哈佛医学院遗传学Church教授合作。  作为华大基因长期顾问的Church教授,将担任该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会负责与中国深圳的国家基因库的合作。  华大基因表示,他们在中国和美国都“做出了承诺,会坚定支持研究”。该计划是从2018年1月开始的一系列项目。  合作最初将着重于高密度DNA储存,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和医学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开发。  BGI研究总监徐迅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测序将在合成生物学方面大有可为。新合作将把资源和人才放在一起,共同克服目前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媒体关注

2017.10.30

华大基因发布2017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9亿、净利2亿

  昨日(8月30日),华大基因(300676)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90%;净利润2.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1.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07%。  据公告,在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中,各大业务板块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重点战略业务板块生育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增长稳健,截止6月30日,公司已完成超过22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检出率和特异性均大于99%,实现营业收入5.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4%;毛利率75.94%,较上年同期增长0.79%。  而其他三大板块也保持增长态势,基础科学研究服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4%;毛利率44.29%,较上年同期增长2.03%。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2%;毛利率38.26%,较上年同期增长1.74%。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635.6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9%;毛利率45.87%,较上年同期增长15.47%。  华大基因在半年报中称,其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业务布局,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300多家;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  上半年,华大基因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并与安徽省阜阳市、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泰安市、西藏拉萨自治区等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覆盖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基因检测、HPV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等多个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基因技术落地为服务于老百姓的惠民项目。  此外,半年报显示,华大基因已与国内超过150家医院建立稳定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业务合作;与国内超过110家医院及科研院所、20个各级骨髓库和脐血库形成稳定的HLA业务合作,检测样本数超过446,000例等。  在研发方面,2017年上半年,华大基因研发投入为7095.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3%。目前已取得超过100项核心技术专利,其中生物信息分析方面自主软件还取得了331项软件着作权,华大基因表示将进一步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引领科技服务和精准医疗发展;并对现有产品进行逐步升级,加速孵化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逐步推出病原领域和其他疾病类型的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  对于未来发展,华大基因表示将继续深化全球化业务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高端诊断、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全方位技术和全产业链布局,全面提升平台、技术,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建设生命科学数据库。

媒体关注

2017.08.31

华大基因二代基因测序在病原体快检方面的技术新应用

  原因不明的感染一向是医学上的难题。在电视剧《外科风云》中,在病原检测不出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凭借经验尝试治疗。  现在,医务人员有了一种新的利器--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的病原快检技术。这种技术自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在众多疑难感染患者的诊断中到关键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一位来自菲律宾的船员。  生死时速,基因科技“秒揪”病原  今年7月中旬,唐山万航国际船务有限公司的一名菲律宾籍船员从唐山启程。北京协和医院、华大基因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联手解决了他的疑难感染,使他得以平安地踏上归国之旅。  6月2日,这名船员在船上发生头痛、左半身偏瘫的症状。货轮就近停靠在唐山,患者先在曹妃甸当地医院就诊,后转至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生毛文静回忆,患者来院的时候出现发热,左侧瞳孔散大、反射差,左侧手臂完全无力,意识也在逐步丧失,情况危重。腰穿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脑脊液中白细胞含量高、糖类含量低,液体呈微黄色。“感觉上像是结核性脑膜脑炎。”毛医生说,“当即就把结核药用上了。”  但医院使用常规的方法,始终没有找到结核菌,因此一直采取多种抗菌药物并用的保守治疗方案。在6月12日,神经内科主任刘斌教授请来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鸿志教授,对患者进行会诊。  在此之前,从2014年起,协和医院神经科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脑脊液二代测序研究,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关鸿志教授正担任此项目的负责人。他提出建议:试试使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的病原快检。  6月22日下午,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收到了患者脑脊液样本。这项检测一般需要2-3天,此次由于感染危重,华大做了加急处理,30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检测流程。23日晚上,检测报告出炉,样本中检出了结核分枝杆菌。  获得了明确的病原信息后,医院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一改之前多管齐下的保守用药,集中火力向结核发起反攻。7月中旬,该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回国,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菲律宾船员的治疗团队与技术人员,从左到右依次为:华大基因天津交付李媛,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刘斌、李世英、毛文静  广谱病原检测,“十年沉疴”一朝解决  现在,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的病原快检,比传统的涂片技术范围更广,比病原培养更加快速。同时,这项技术的检测范围与病原数据库的大小一致,突破了临床上以往“怀疑什么,检测什么”的限制,是对抗不明原因感染的新利器。  在二代测序技术普及之前,一旦出现症状不典型的感染,往往需要依赖医务人员的经验,通过涂片、培养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检查,常造成病情贻误。关鸿志说:“以前在颅内感染中,可能有50%的病人--甚至更多的病人,是诊断不清的。试验性治疗治好了就治好了,治不好那就??”  关鸿志讲到,有位内蒙古的患者从2007年起持续头疼、发热,十年间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确诊,按照各种感染治疗也未痊愈,经常需要靠输液来降低颅压,生活十分痛苦。  十年后,这位患者的治疗终于迎来转机。2016年12月,华大基因和协和医院等多个单位发起了针对不明病因脑炎脑膜炎的多中心研究,该患者最初就诊的医院作为中心之一,重新关注起这个“老”病例。今年5月,该患者的样本送到华大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竟然为脑囊虫病。协和医院针对脑囊虫进行血清学筛查,很快证实病因。现在,经过对症治疗,该患者已经基本痊愈。  “二代测序的方法,不会说怀疑你是什么感染就查什么感染。它会把你脑脊液里的核酸都测一遍,再看看这些核酸分别属于哪种细菌、哪种病毒,包括哪种虫子。” 关鸿志说。  二代测序病原快检将助力民生  更广、更快、更准确,是二代基因测序病原快检技术的优势。例如,华大基因的技术可以同时检测2700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只要每毫升样本液体中有100到1000个核酸片段的拷贝,就能检测出来,鉴定的种属准确率大于99%。  华大基因是中国最早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病原检测的单位之一。早在2003年,华大基因就和相关单位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例SARS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并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自行研制的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病原快检,不但要求一定的测序能力,还需要完整的病原数据库建设、算法匹配和分析运算能力、精确解读的能力。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趋于成熟,相关的科研项目已经在国内开展,“技术科普”和整个行业正当风口。  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的李媛说:“到今天,临床的检测了1276例,送检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统计显示,华大收到的样本中八成以上来自北京的医院。这些医院最先从各个方面接触到这项技术,并对合适的患者加以应用。  不过,关鸿志分析,最需要这项技术的可能是三四线城市的非三甲医院,这些医院用传统方法检测病原的能力更低。普及成本较低、广谱高效的二代测序病原检测技术,减少不明感染的无效经验治疗带来的“折腾”,能够有效地为诊断、为患者、为医患关系减负,具有重要的民生和社会意义。

媒体关注

2017.08.30

华大基因二代基因测序“秒揪”颅内感染源

  如果不是那场突发脑炎,22岁的唐山万航国际船务代理公司菲律宾籍船员Vicoy可能永远想不到会和二代基因测序发生关系。  当时Vicoy在船上工作,6月2日发现自己左侧胳膊和腿没了力气,还头疼。  3日,他被送往曹妃甸区医院。治疗数天,Vicoy左侧肢体瘫痪症状加重,又开始发热。8日,他被转到唐山市的三甲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管床医师毛文静是Vicoy的主治医生。她记得,刚来医院时,他左侧肢体几乎完全瘫痪,双侧瞳孔不等大。  腰穿之后,医生看到了呈微黄色的脑脊液。“这绝对有问题。” Vicoy脑脊液白细胞含量高,但糖含量低。“我们初步判断这是脑膜炎引发脑组织坏死,但脑炎性质不是很确定。”9日,凭着临床经验,医生给Vicoy使用了抗结核药物治疗。  但是,还不能确诊。  医生用常规方法检测结核菌,始终没找到。“涂片染色、细菌培养,都没用。”始作俑者一直身份不明。病人病情稳定了下来,可是依然发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斌教授知道,重症颅内感染病情凶险,如果迟迟无法对症治疗,病人将有生命危险。  得搬救兵。6月12日,刘斌联系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关鸿志。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协和医院神经科从2014年起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脑脊液二代测序,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关鸿志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我们在国际上都领先。”8月27日,关鸿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二代测序是一种新型核酸测序手段,它为高通量测序,可以同时测定几百万甚至上亿条DNA或RNA序列,大大加快了全基因组测序的速度,也使无靶向的病原体广泛筛查成为可能。传统检查技术,是怀疑什么查什么,一种一种试;二代测序技术,则是“一锅端”,它既“广”,也“快”。  关鸿志建议,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试试。6月22日下午,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统筹人员李媛收到了Vicoy的脑脊液样本。二代测序技术会检测出这份脑脊液样本中所有核酸序列,之后与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而确定感染病原体。一般来说,它需要48小时。这一例,华大基因做了加急处理。23日晚上,检测报告出炉。  脑脊液中检出了结核分支杆菌,病人患的确实是结核性脑膜炎。  至此,让Vicoy发热头疼的“元凶”才终于露面。院方紧急加强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两三天后,Vicoy的发热症状减轻。  其实,超过一半的中枢神经感染病例都无法明确找出病因,通用方法是进行经验性治疗。“作为一种分子诊断手段,基因检测为确定中枢神经感染病原体提供了精准结果,非常有意义。”关鸿志说。  不过,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还需不断完善,做到本地化。关鸿志举例道,在我国猪绦虫和曼氏裂头蚴是较常见的神经中枢系统寄生虫感染类型,但是目前尚没有这两种寄生虫的全基因组数据。在获得其全基因组数据前,只能将已知的部分基因序列加入数据库中用于比对,这可能会降低检测的敏感度。  “而且,光测没用,还要会‘分析’。不然数据只是数据,它躺在那,没用。”关鸿志表示,提高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水平,也是助推技术临床转化的关键。  7月中旬,Vicoy出院。这场中国看病旅程,终于有惊无险,平稳结束。

媒体关注

2017.08.29

华大基因股价涨逾7倍被指“偏贵” 多空争议声不断

  被称为“生物界腾讯”的华大基因(300676.SZ)自上市以来颇受市场关注,连续19个交易日涨停后,经过短暂震荡,于8月16日再度涨停并再创新高,股价收报115.04元/股。其股价相较发行价累计上涨743.40%,成为近一个月中A股市场涨势最好的个股。  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上市前的参股机构账面也有一定的浮盈,部分机构浮盈可达一倍左右。然而目前华大基因的市盈率(TTM)达到130倍,多数行业人士认为“有点贵”。此外,华大基因股价的强劲上涨与游资的短线博弈不无关系。  而华大基因的基本面是否能支撑目前的高价位股价,市场一直存有多空分歧,其中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华大基因依赖上游海外基因测序仪与试剂供应商,被认为是一大瓶颈。  股价涨逾7倍 被指“偏贵”  今年7月14日,华大基因登陆A股创业板,以强势的上涨成为近一个月来A股涨势最好的个股。这让上市前入股的投资机构浮盈不少,然而目前已被称“偏贵”的华大基因在大小非解禁时是否还能维持高价?  上市后的华大基因一口气连拉出18个涨停板,直到第19个交易日时涨停板被打开。相较前18个交易日,成交金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换手率不超过2%,该股票在8月9日开板之后,成交量和换手率均急剧增大。  从8月9日二级市场情况来看,该股票在短暂打开涨停板的期间,涌现出较大规模的抛单,不久后股价又被拉升封涨停板,收出一个“T”字型。当日全天成交29.57亿元,成为上市以来成交规模最大的一天,换手率达到68.32%。  此后的8月10日和8月11日两个交易日,华大基因股价出现大幅下调,其中8月11日尾盘跌停,每股股价也跌破100元,两日的交投也较为活跃,换手率分别为50.53%、39.67%。  不过从8月14日开始,华大基因的股价开始呈上涨态势,每股股价重回100元以上,经过两个交易日的震荡上涨之后,到8月16日该股票开盘后便急速拉升,股价迅速冲击涨停,之后虽有打开涨停板,但随即又封住,股价再创新高,收报115.04元/股。8月16日,华大基因全天成交13.93亿元,换手率为30.79%。  华大基因如今的股价相较发行价13.64元/股,已上涨743.40%,市值达到460.28亿元,成为创业板第7大市值个股,仅次于蓝思科技、东方财富、碧水源等创业板明星股。  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上市前的参股机构账面也有一定的浮盈。根据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是由华大医学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自2014年5月开始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一年左右的时间吸引了深创投、红土生物 、苏州软银、中国人寿等数十家投资机构参股。  从部分机构的持股成本来看,以中国人寿为例,其曾以5亿元的价格接手华大医学2.7368%股权,持股8,962,397股,持股成本价在55元左右;和玉高林曾以15亿元增资华大医学,随后又以5亿元的价格接手华大医学2.7368%的股权作,最终持股35,849,588股,持股成本价也在55元左右 。以此看来,目前的股价对于部分机构来说,账面浮盈可达一倍左右。  不过,根据招股说明书,上市前入股的机构尚不能落袋为安,还有一年左右的锁定期。但是待到大小非解禁之时,华大基因的股价是否还能维持目前高位则是个未知数。  “贵了些,预计市值也就300到500亿之间,现在已经接近上限。”一位北京的私募合伙人谈起华大基因的股价时如此表示。  另有私募投资总监表示,如果只是看短期,华大基因的价格肯定是偏贵的,但长期看的话,则需要看行业空间有多大。  游资短线博弈 存多空分歧  华大基因股价的强劲上涨与游资的短线博弈也不无关系。而抛开资金的造势,华大基因的基本面是否能支撑目前的高价位股价,市场一直存有多空分歧。  从8月9日开板之后的龙虎榜数据来看,华大基因近四个交易日前五买卖方均为营业部席位,其中不乏敢死队,频频出现短线博短差迹象,即前一个交易日买,后一个交易日卖。  8月9日,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证券营业部以1.34亿元的金额位居买方首位,华泰证券上海分公司、华泰证券南通如东人民路证券营业部、中国中投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证券营业部三个营业部也分别买入6594.23万元、6336.79万元、3942.54万元。但是到了8月10日,上述四个营业部则分别卖出3000万元~6500万元不等,占据卖方前四个席位。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8月11日,在8月10日买入的国联证券无锡五爱北路证券营业部、中国银河证券杭州庆春路证券营业部、兴业证券陕西分公司、华泰证券成都蜀金路证券营业部,在8月11日齐刷刷成为了卖方。  其中,知名游资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证券营业部多次出现在华大基因近期的买卖前五席位。8月16日,该营业部在买入4680.24万元的同时卖出1.3亿元。有“敢死队”之称的光大证券佛山绿景路证券营业部则是在8月7日买入4493.33万元,但在8月9日卖出5495.52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游资炒作华大基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次新股,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基因检测概念,市场对华大基因的行业前景存有想象空间。不过对于华大基因的发展前景,市场一直存有多空分歧。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 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该公司近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12.07万元、2.62亿元、3.33亿元。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为业绩贡献主力,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度华大基因主营业务的收入构成情况为,生育健康类服务营收占比为54.62%,而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药物研发类服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9.35%、22.53%、3.49%。  从产业链来看,华大基因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为基因测序仪与试剂供应商,下游为医院、科研机构和受检者。而作为中游的服务提供商,需要购买大量的测序设备仪器来提供基因测序与基因检测服务。  有市场观点则认为,依赖海外的测序仪与试剂生产商是华大基因的瓶颈之一。为提高在测序仪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并降低测序服务成本,华大控股于2013年完成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但招股说明书显示,llumina、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两家公司仍是华大基因2016年的主要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1.38亿元、6716.85万元,累计超2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华大基因主要供应商之一Illumina,Inc.于2014年下半年提高了部分试剂的价格,减少了对公司销售价格的优惠。而华大基因2014年的毛利率为45.80%,相较2015年的55.66%、2016年的58.43%要少10%左右。

媒体关注

2017.08.18

华大基因发布关于联合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倡议书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法规政策,加强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提高我国生物企业责任感,促进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筑起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防线,华大基因等数十家生物企业共同倡议:  坚决响应国家和科技部的号召,带头遵守和贯彻执行人类遗传资源各项法规政策,提高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意识与责任感,制定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以身作则,坚定不移按照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开展项目。凡从事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活动,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要求,主动申请行政许可,未经许可,绝不开展相关项目,同时支持和呼吁尽快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生物企业应当切实肩负起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使命,认真落实法规政策的各项要求,确保收集、保藏、研究开发、买卖、出入境等各个环节的合法合规;并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推动生物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促进平等互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并欢迎有责任感的企业一并加入,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法规政策,为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作出积极贡献!  截止目前的联合倡议者(企业排名不分先后,均使用简称)  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吉因加、贝壳社、WeGene、恒创基因、优迅医学、奥维森、锐翌生物、祥音生物、博云华康、云蜂基因、基因慧、瑞奥康晨、弘睿康、基云惠康、誉衡基因、生物医学互助平台、微健康基因、壹基因、美生基因、裕策生物、聚道科技、基因帮、基因启示录、艾吉泰康、精准基因、典明基因、夏娃科技、智葫科技、德诺杰亿、飞朔生物等。  2017年7月21日

媒体关注

2017.08.01

深交所敲钟上市 华大基因正式登陆创业板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A股今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名称为“华大基因”,证券代码为“300676”。至此,随着华大基因的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突破2000家,深市股票总市值已增至22.7万亿元。  上午开盘上市时华大基因股价16.37元,涨幅2.7%。上市后,集合竞价阶段该股顶格高开涨20.01%,连续竞价阶段该股瞬间涨至32.04%触发临停,上午10点复牌后瞬间涨至43.99%,股价19.64元。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证券时报宋春雨 摄影)  上市仪式致辞时,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在讲了一个关于红烧肉的故事。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对华大基因的发展相当关注,并依据设定的目标给予相应的奖励。但是华大基因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原定的目标。对此,市政府相关领导私自下厨给他做了一锅红烧肉。  谈及此次上市心情,汪健波澜不惊,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目前公司正一步步的往前走,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的行业龙头,布局了基因测序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测序仪及试剂、中下游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并在无创产检、PGS/PGD、肿瘤诊断及治疗、伴随诊断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对于华大基因上市,一方面,汪健表示华大基因上市后5年内个人不会减持。他说,基因残疾类疾病不减少,他不会减持,并会继续担任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一职。另一方面,汪健表示,从0到1,产业往前发展,再度从1到100以此类推,这需要政府的力量,需要金融的力量的推动,才能把一个前沿科技的一个东西转化成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事物。 

媒体关注

2017.07.14

华大基因遭弃5万股 106个账户损失185万

  打新中签就像是天上掉馅饼,然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7月10日晚间,华大基因(行情300676,诊股)公告显示,网上投资者弃购4.7377万股,弃购金额为64.62万元;网下投资者弃购数为3421股,弃购金额4.67万元。  这次弃购的股票将全部落入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的手中。按照券商给出预估价格的最小值来计算,中信证券将收到185万元的“意外红包”。  事实上,新股遭弃购的情况不少。据记者统计,近一个月来,被弃购超过5万股的新股多达11只,分别是基蛋生物(行情603387,诊股)、凌霄泵业(行情002884,诊股)、旭升股份(行情603305,诊股)、睿能科技(行情603933,诊股)、百达精工(行情603331,诊股)、君禾股份(行情603617,诊股)、志邦股份(行情603801,诊股)、三孚股份(行情603938,诊股)、广州酒家(行情603043,诊股)、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华体科技(行情603679,诊股)。  基因测序龙头遭弃购  有人把华大基因与腾讯、华为并称为"深圳三宝"。  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公司的概况。  华大基因,1997年7在北京成立,2007年由于在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投资上与中科院的分歧,华大基因脱离体制,南下深圳,开始新一轮创业。其前身为华大医学,2010年7月9日正式成立,由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原华大农业)共同出资设立。大本营在深圳,创始人为汪建,同时也是公司实际控制人。  华大基因是目前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比超过50%。  再来看看其最近三年的营收情况。  数据显示,从整体上看,华大基因最近三年的营收增长比较稳健,分别是11.32亿、13.19亿和17.11亿,复合增长率为22.96%。  毛利率方面,2014-2016年,华大基因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5.92%、55.55%和58.44%,保持在较高水平。  最后,我们看看各大券商研究团队对华大基因的评价:  国信医药团队表示,目前基因测序行业最为成熟的领域为无创产前诊断(NIPT),华大基因占30-40%市场,先发和规模优势明显。随着价格降低和终端普及,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测华大基因未来3年均有望保持30%左右的营收增速。  华创证券医药团队认为,基因测序所对接的临床应用领域市场空间巨大,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整体快速增长。  预计华大基因2017-2019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11亿元、5.26亿元和6.5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28%和24%。按照发行后总股本测算,2017-201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03元、1.31元和1.63元。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医药团队预计该公司2017-2019年每股收益(按照发行4010万新股计算)分别为:1.06、1.45、1.87元,考虑到可比公司的PE水平,行业周期及公司的盈利增长情况,给予公司2017年75-80倍PE,认为公司的合理价格在79.5-84.8元左右。  106个账户弃购华大基因  根据华大基因公告的上市发行结果,其中,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4.74万股,放弃认购金额为64.62万元;网下投资者放弃认购3421股,放弃认购金额为4.67万元。合计弃购5.08万股,投资者放弃认购股数全部由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包销,包销金额为69.29万元。  华大基因是创业板股票,每户最多中签500股,意味着每个账户也只能弃购500股。网上投资者共放弃认购4.74万股。这就表明,对于网上打新账户来说,将近有95个账户弃购了华大基因。  此外,网下全额弃购的账户共有11个,名单如下:  网上网下一共106个账户弃购了华大基因。  这次弃购的股票将全部落入中信证券的手中。根据公告,华大基因网上、网下投资者放弃认购股数全部由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包销,包销股份的数量为5.0798万股,包销金额为69.29元,包销比例为0.1267%。  按照券商给出的预估价格,我们取最小值50元计算,中信证券将收到185万元的“意外红包”。  新股暴利神话让所有投资者羡慕不已,中签新股更是可遇不可求。相比之下,这些网上网下配售对象频频弃购新股的做法实在有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是股民“任性”弃购吗?其实不然。业内人士表示,弃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股民并不知道自己中了签,这恐怕也与券商的提醒服务不到位有关。  据了解,新股弃购的背后,主承销商是最大的获益者。以新股第一个开板计算,中信证券获得浙商证券的弃购赚了362万元;三孚股份上市后7个涨停,华龙证券获得7.6万弃购股票,赚了160万元。

媒体关注

2017.07.13

重磅!华大基因成功上市 筹资17.32亿登录资本市场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5月19日消息,华大基因首发股票创业板上市定于5月24日召开的2017年第45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审核。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2017年第45次发审委会议于2017年5月24日召开,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  根据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本次华大基因拟发行4000万股,筹资17.32亿元,估算其发行价在43.3元左右。  回顾华大基因的上市历程,颇有些一波三折。被誉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基因测序界的腾讯”的华大基因于2015年12月以2456万的年利润入IPO创业板排队序列,首次亮相IPO队列即备受市场瞩目;2016年10月27日,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但随即华大基金及时对外澄清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作为一家明星公司,华大基因的股东可谓巨头云集,据其申报稿中显示,其有43家股东且大多数为机构股东,中国人寿、华夏人寿,深创投、上海云锋、同创伟业等国内知名机构皆在列。  数据显示,华大基因近几年经营业绩也呈增长态势。2014年到2016年,华大基金营业收入分别为11.32亿元、13.19亿元和17.11亿元。尤其是在2016年,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 29.7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上年的2.62亿元提升到3.32亿元,同比涨幅达到26.71%。  目前华大基因的主要营业收入来自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在四大业务板块中营业收入占比最高,数据显示,2014-2016年生育健康类服务营业收入分别为3.57亿元、5.68亿元和9.29亿元。  华大基因其中一家机构股东董事长表示,“虽然市场上有不少声音认为华大基因的估值已经被炒得过高,但我们认为对这种代表未来变革的公司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华大基因利润达到3个亿的水平,我们认为表现已经相当不错。”

媒体关注

2017.05.24

“华大基因亚欧新村”落户乌鲁木齐

  近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华大基因亚欧新村”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因博物馆、丝路法医联盟机构、华大基因司法协同创新中心、试剂生产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基因测试中心、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等。  “华大基因亚欧新村”项目将依托华大基因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研发能力和产业化实力,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助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最专业的综合性检验检测与认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接轨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化基地。  2016年7月,华大基因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大健康、医学领域、司法创新技术领域、农业创新科技领域、基因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展开合作。2017年初,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立足新疆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产业实际,围绕乌鲁木齐“6+6”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包括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在内的新区“3+3”产业集群,希望依托新疆华大、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等机构或科研院所,打造全国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示范区和全疆生物制药产业核心区,形成“医药研发生产—健康咨询—医疗诊断—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大健康全链条产业集群。

媒体关注

2017.04.24

汪建对话郭台铭,华大基因为何让富士康生产测序仪?

  基因产业是生物科技的中坚力量,以基因检测为核心的多种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渗透于整个“生老病死”过程中。但是,中国基因测序的仪器和耗材供应商基本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数外资企业的技术、专利垄断。国内的基因测序企业多以第三方测序服务供应商的模式布局中下游,测序实验室是中国基因市场的主要增长份额。如何提升基因产业的制造能力、市场竞争力?是本土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  3月2日,一篇题为“富士康将为华大基因批量生产仪器设备”的文章引起行业内人关注。一个是“基因测序巨头”,一个是“芯片工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要“抱团合作”了,这将给中国基因产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两位大佬对话:谈“测序巨头”和“芯片工厂”的合作  3月1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向媒体记者透露,富士康已与华大基因达成战略合作。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更进一步称:“华大基因若干仪器设备和产品,将交由富士康批量生产,例如去年年底刚通过生产许可的BGISEQ-50小型台式基因测序仪。”  两大巨头的合作其实早有苗头。根据华大基因官网信息,今年2月19日,郭台铭曾率富士康旗下各大次集团领导、台湾大学台成干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唐季禄等一行到访华大基因,与汪建积极探讨了开展合作的可能和模式。郭台铭希望,富士康的硬件制造、自动化等技术能够帮助华大基因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实现精准医疗全民时代来临。  谈及此次合作,郭台铭强调重在“互补”。“对话”期间,汪建提出一个大目标:让全球的出生缺陷在几年之内都享受到基因的正确的测序;让所有的肿瘤病人享受到精准医疗。如何实现大目标?他表示:“要携手全球各界力量,形成一个全球行动,向疾病宣战!”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来源于华大官网)  两家企业的软实力:BGISEQ-50、8K  被汪建点名的“BGISEQ-50”是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一款高通量测序仪,于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首次发布,有着“更专注、更小巧、更精简”特色。  据悉,BGISEQ-50适用于无创产前筛查、植入前胚胎染色体筛查、染色体异常检测、未知病原体快速检测等临床应用以及RNA表达谱测序等科研领域。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执行总裁牟峰表示:“BGISEQ-50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测序技术和能力,将加速推动以基因科技为支撑的生命数字化建设。”  对此与富士康的合作,汪建说:“有了BGISEQ-50,将来人人都可以很轻松地知道自己的基因。未来,这个基因测序仪我们至少需要几十万台,其市场规模不会小于手机。”  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够吸引华大基因,除了其代工的口碑之外,还包括它的“8K影像技术”在基因研究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潜力。  何为“8K影像技术”?它是指数字影像的清晰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数字影像分辨率为1920×1080,是全高清标准(2K)。而“8K”则是指在现有的全高清基础之上将分辨率提高了16倍。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到更为细微的影像数据,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医疗目的。  “8K影像技术” 是人工智能学习的根本科技。“现在,AI(人工智能)无法在医疗领域大面积使用,就是缺乏细致入微的影像数据,AI无法形成深度学习。”汪建解释道。  行业人点评:测序仪工业化量产的新尝试?  在过去,中国制造业水平偏低导致国产化测序仪器很难达到欧美同类水平。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国内的测序服务业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测序成本甚至会高于国外服务商的市场报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  基于此,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认识到:基因产业的竞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上游设备”和“技术优化”的竞争。我国的基因产业要想在世界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必须加强上游设备、中游产品、下游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将基因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大健康领域。  对于这一跨行业合作,记者采访了前赛默飞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他对此表示:“测序仪要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工业化量产,得保证产品的批内跟批间的均一性。依靠华大自身来克服生产质控的难关并不容易。富士康虽然没有做过测序仪,但在生产的质控管理应该有很好的经验。上游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也有助于降低下游市场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成本。富士康的8k技术不知道跟测序仪有什么关系,倒是华大测序仪的sCMOS的图像采集和传输的速度不知是否可以提高。”另外,他认为:“长远来说,富士康在中国有接近百万名员工,双方合作紧密的话,这些员工本身就可以使用华大的测序产品或参与到测序项目中去,这种价值链上的变革无疑节约了华大的获客成本。”  若干年后回看华大基因和富士康的合作,或许为改写我国基因测序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媒体关注

2017.03.05

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之路:从华大基因收购CG说起

国家基因库中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测序仪进行样本测序  基因测序仪对于基因产业的重要性,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行业,芯片之于电子通信行业。我国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不仅打破了外企的市场垄断,实现了我国基因科技布局产业上游的突破,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遗传资源的安全。  抗生素耐药性,是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又一项挑战。在ICU病房的患者,如果出现了抗生素耐药性,往往会陷入恐慌之中。陈琳曾是这样一位患者。  事情发生在去年春节前夕。陈琳因病已经在ICU病房住了几天,但始终不见好转。血液检测结果显示陈琳体内的白细胞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她的体内有炎症,与此同时常用的抗生素在陈琳身上已经出现了明确的耐药性,但医院一直查不出明确病因。  无奈之下,陈琳的爱人拿着一些体液样本来到华大,期待通过微生物的基因检测方式明确妻子的病因。结果很快明了,陈琳感染了鲍曼不动杆菌,这是ICU病房里的一种常见致病菌。  之所以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病房常见而在普通环境中却并不存在,是因为其在正常环境中处于弱势,难以跟其他的细菌竞争。而在ICU病房中,其他常见细菌已经被紫外线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因而借机生存并强大起来。  查明了致病菌,再去查找感染途径就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后来医生发现陈琳是因为呼吸道插管导致了创面,进而感染了鲍曼不动杆菌,在拔管并更换抗生素药物之后,陈琳的病情很快得以好转。  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告诉记者,类似陈琳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  其实,不管是进行微生物的基因检测还是人的基因检测,都需要用到一种核心设备———基因测序仪。基因测序仪对于基因产业的重要性,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行业,芯片之于电子通信行业。  “虽然我国对基因科技的研究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的基因测序相关产业,长时间处在基因测序产业链的中下游,直至华大于2013年收购美国的测序仪上市公司CG,我国的基因测序相关产业才开始真正布局上游。”尹烨告诉记者。  虽然事后这场收购被业内誉为“中国人从美国拿走了基因测序行业的‘可口可乐’配方”,但在收购之初,美国的另外两家测序仪行业巨头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因为当时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测序仪市场,而CG却濒临破产,在同行看来已不具备任何竞争力。  华大的收购行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2010年,华大一次性购买了128台二代测序仪(至今全球的测序仪也仅有1.5万台左右),此举轰动全球。华大业务由此迅速扩张,基因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很快跃居全球第一。2012年开始,美国的测序仪供应商开始把华大当做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上做了诸多限制,检测试剂同时提价,华大基因的发展就像被扼住了咽喉一般。经过多番论证,华大决定收购CG进军测序仪产业。”每每讲到这段绝处逢生的历史,尹烨的声音都会放慢。对华大而言,这次收购具有重要意义,从此华大开始走上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对我国的基因科技发展而言,这次收购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后来华大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仪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垄断。  和测序仪一起打破国际垄断的,是国产检测试剂。据尹烨介绍,测序仪和检测试剂就如同测序行业的打印机和墨盒,必须成套组装,且二者联合构成了基因检测的核心设备。目前,华大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家可以量产临床测序仪的公司,我国也成为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可以量产临床测序仪的国家。并且,我国的基因测序仪凭借精准、简易、快速、灵活、经济等特点,现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相关业务。  “在世界主要国家都探索精准医学发展方向的时代,谁掌握了更多基因科技资源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主动权。而要发展,首先需要实现关键设备的自主生产,才能不受制于人。如若不然,高端临床设备被垄断,我们即使投入了很多科研经费,最后也都会变成别国的收入。不仅如此,核心设备的自主生产,还是我们保障遗传资源安全的根本条件。”尹烨强调。  基因检测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因科技是高高在上的科学研究,但实际上其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定期筛查,是目前我国防控宫颈癌的主要手段。长时间以来,宫颈癌的筛查主要是基于细胞学的检查,现在宫颈癌的筛查已经多了基于基因检测的筛查手段。仅华大,就已经为超过200万例女性做过宫颈癌预防的HPV基因检测,单次的检测费用在深圳仅为68元,远低于医院液基细胞学检查方法的价格。而在无创产前检测方面,近两年来我国也已经领跑世界。  “为什么以前无创产前检测不能普及?因为太贵了。而之所以贵,是因为市场被垄断。现在,价格降下来了,越来越多的孕妈妈主动去选择了这项技术。为什么价格能够降下来?因为测序仪这个掌握着人类生老病死密码的破译机已经国产化了,已经可以根据我们国家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去独立制作和设计了。”据尹烨介绍,我国基因测序仪和检测试剂的国产化,还直接带来国际上其他品牌测序仪价格直接下降了1/3甚至更多。  尹烨认为,我国基因测序仪国产化所带来的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还必将带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突破。这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而也就拥有了庞大的疾病样本。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基于基因科技的精准医疗和大数据密不可分。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只需要一个是或不是的结果,但这个结果背后是万分之一准确率,还是千分之一准确率,是依据数据量的大小来判断的。所以数据量越大,越能分析共性的东西,所得出的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也就越高。这是基因科技应用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尹烨向记者解释。  基因科技在健康扶贫中大有可为  在尹烨看来,庞大的疾病样本,也给我国的精准健康扶贫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  “我们发现,越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遗传病、缺陷儿的发病率越高,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于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而言,捐助一部分钱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很有限,遗传病的医疗花费往往是无底洞,因而只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尹烨认为,利用基因科技和大数据样本明确疾病致病因,并在此基础上减少出生缺陷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种观点也已经得到了事实的印证。“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地区,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我国还有众多遗传病和重大疾病没有得到这样的重视和控制,仅仅是出生缺陷依然是很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尹烨遗憾地表示。  “遗传病和重大疾病不仅仅对于患者个人和家庭而言是重大负担,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同样是重大负担。因而,这些疾病的控制和预防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事情,而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群防群控行为。”因此,尹烨和同行的愿望,是从国家层面做好群体防控计划,从而实现基因科技的普及并让其在精准医疗中大显身手。

媒体关注

2016.12.20

华大基因总裁尹烨等荣获2016年“中国杰出质量人”奖

2016年中国杰出质量人颁奖典礼对话现场    2016年12月14日,由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16年“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奖个人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等10人荣膺此称号。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国质量协会名誉会长陈邦柱为尹烨颁发奖状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因其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推动组织持续升级,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而荣膺此称号。尹烨是深圳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企业家,亦是目前已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在经济战线和质量管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质量专家和质量工作者,他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推动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尹烨正是其中代表人物。无论是科技突破还是产业创新,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社会实践,尹烨始终视自己为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全面发挥领导作用,在全组织推行引领行业需先引领质量的质量文化,将大质量的理念贯穿在管理、研发、生产、服务的全过程。2014 年 6 月,华大基因 BGISEQ-100、BGISEQ-1000 基因测序仪器及配套试剂成为第一个获得CFDA 医疗器械注册的基因检测设备。2014 年 12 月起,华大基因陆续获得了首批遗传病诊断专业、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专业、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资质。目前华大基因已建立起一套覆盖基础科研应用服务和临床医学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质量 (ISO 9001)、 环境 (ISO 14001)、 职业健康安全 ( OHSAS 18001)、信息安全(ISO 2700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13485)、CE认证等系列国际认证,以及ISO 17025 检测实验室认可、ISO 15189 医学实验室认可、CAP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认可等多项专业的实验室认可,华大基因自主开发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还获得了美国 FDA 21 CFR PART 11 认证证书,至此华大基因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竞争力最强的基因组中心。  尹烨在其获奖感言中强调,华大基因是一个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为使命的组织,在防治出生缺陷与预防女性两癌,特别是宫颈癌方面,所有的数据都走在世界第一,对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给予了肯定。尹烨还表示让中国远离出生缺陷,不光是华大人的梦想,也应是所有质量人的梦想,华大希望携手其他企业共同努力让中国生命产业屹立全球。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与尹烨  此外,组委会还高度赞赏尹烨所在的华大基因,一路以来站在基因科技的前沿持续引领行业发展,以超前的意识和超人的胆识,牢牢把握基因行业发展方向,不断推动国际化的进程,这一切都离不开华大对质量的追求和把控。尹烨在现场接受媒体访问时,着重介绍了华大如何做到让掌握每个人生命密码的基因检测变得更加“接地气”,使得在1999年全世界需要花13年时间和38亿美金完成的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到今天只用大概两天时间和5000块人民币就能完成。除了领先的发展理念和人才策略之外,正是华大基因对质量的持续高标准、严要求,才得以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系列应用服务产品。  “中国杰出质量人”推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中国质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传播与弘扬他们的质量精神,推动各行各业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持续改进、勇于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附:全部获奖人员    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总经理胡汉舟,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希勇,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钱朝阳,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党委书记、厂长钱恒荣,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湘村高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莲,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尹烨,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周素明十位质量领域的杰出人物荣膺2016年“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奖个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零六工厂军械修理厂厂长张春国等5位企业家荣获2016年“中国杰出质量人提名奖”。

媒体关注

2016.12.16

< 1 ••• 4 5 6 7 > 前往 GO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综合楼及11栋2楼 联系人: 华大智造 邮编: 518000 联系电话: 400-885-9293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