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决定了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活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能源领域减排首当其冲。未来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津率先落地,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碳减排治理体系、碳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保障。
第二,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引领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产业调整高次化、能源利用去碳化、交通运输电力化、建筑领域节能化、减排倡议市场化等。因此,要深刻分析认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利用、产业结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重点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牢牢抓住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能源结构、不同的生态结构,都会对碳达峰、碳中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的行动方案。因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节能减排的事情,更是发展方式、发展权的问题。科学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方案在当前和未来都十分重要,因此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特别是低碳发展对于当前和未来都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钢铁行业如何面对挑战则显得意义重大。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作为我国碳排放较大的行业之一,钢铁行业必须全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在瞬息万变的未来中,绿色发展是唯一的不变。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宣布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我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深化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全面引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顺应变革,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实现碳中和必需做好“减法”和“加法”,一方面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另外一方面是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最终实现排放和吸收的平衡,达到碳中和。短期,或者说为实现碳达峰,或将主要依靠“减法”,中长期,为最终达到“碳中和”的目标,碳吸收或是关键。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的主体,同时也是消耗资源、产生碳排放的主体,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碳技术进步、碳捕集和碳封存技术进步、低碳消费升级等,都将产生巨大的绿色投资、绿色消费需求,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空间,提出新的低碳要求。希望广大节能环保企业,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密切结合,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切实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建功立业。
我国已经向联合国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党中央作出重大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到大力发展新能源;从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一系列措施,每一项措施都围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进,传递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言出必行的明确信号。
怎么解决?碳中和,我觉得意义比较重大。我认为碳中和的意思是首先大部分努力应该用在化石能源排放的减排。但是我们的分析也表明,二氧化碳减排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且到了最后百分之十几时边际成本上升的特别快。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园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碳中和路径,推动碳中和试点建设,不断探索从生态低碳园区向碳中和智慧园区转变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区域发展的零碳跨越。”王为群表示。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超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的引领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碳减排治理体系、碳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保障。
更多
锅炉水结垢管理的详细方法
厂商
2024.09.05
AI和AGI的区别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厂商
2024.08.09
北京某污水处理厂应用案例
厂商
2024.07.02
俄罗斯某工业企业发酵过程监测案例
厂商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