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钻石13年 钻石

已认证

粉丝量 0

科学仪器行业售后服务十佳企业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

400-889-1769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崂应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河北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强调环保应作为重要价值取向

河北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强调 环保应作为重要价值取向       □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优先考虑,把环境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优先发展     □充分发挥环保对经济增长的优化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     □务必在改革创新上促进环保,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 石家庄报道       河北省政府日前召开河北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环保工作。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作出批示,省长张庆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务必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保   张庆黎在批示中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切实增强环境意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张庆伟在讲话中指出,务必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保,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张庆伟强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优先考虑,把环境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优先发展。   务必在推动发展上注重环保   张庆伟强调,务必在推动发展上注重环保,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融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环保对经济增长的优化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   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环保型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有序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减少生产环节环境污染。企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要重视节能减排方面的改造。   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循环式发展。   四要坚持环境规划引领,不断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优化开发区域加大治理力度,对重点开发区域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对限制开发区域做好生态恢复,对禁止开发区域实施严格保护。   务必在改善民生上突出环保   张庆伟强调,务必在改善民生上突出环保,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强化大气环境治理,加快完善监测网络。今年6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7个设区市将开展PM2.5监测并公布数据,11月,各设区市全面按新标准开展监测。   强化水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完善全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和扣缴生态补偿金机制,深度治理子牙河水系等重点流域污染。   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对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加强相关企业的环境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对造成污染的重金属污染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乡镇和村庄。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及环境敏感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对涉重、涉核、涉化学品企业单位进行重点监控,实施全方位监督。   务必在改革创新上促进环保   张庆伟强调,务必在改革创新上促进环保,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完善环保市场推动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是完善环境监督管理模式。探索实行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理顺基层环境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   三是完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一批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环保示范工程,研发一批急需的环保先进适用关键技术。   四是完善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公示、举报等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参与。   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对河北省环保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百态

2012.04.18

环保产业朝阳岂能止步于早晨

朝阳岂能止步于早晨 环保产业要重点发展环境服务业,环境产业发展基金寄托众望   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配套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污染物治理设施"重建设、轻运行";平等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   中国环境报记者 崔煜晨   "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可破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新兴性主要体现在可以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环保制造业和环保装备业发展,促进业态转型,实现环保产业量与质的全面升级。"在日前举行的第10届水业战略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这样描述环保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   对此,业界代表有着广泛共识。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产业界急需仔细梳理,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下一步应该往哪儿走?调整好步伐,产业发展才能一步一个脚印。   4个问题急需解决   我国环保产业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但市场化程度、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竞争环境尚需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供给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据测算,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产业收入达到了1.1万亿。赵英民说:"预计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环保产业的年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5%左右,正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   赵英民表示,我国环保产业具有目标导向性和政策推进性,一方面,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它的发展水平将对环保目标能否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管理目标、政策、法规、标准等又决定着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他介绍说,在标准制定方面,"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共修订出台了502项国家环保标准。这些标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标准不断加严、环境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另外,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力度更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积极推进。   2011年底,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确立我国环境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定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的环保工作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得以明确。对此,赵英民说:"明确目标后,污染防治领域将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这将带来环保产业的大发展。"   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环保产业的全面推进将产生巨大的技术、设备、资金需求外,赵英民还总结了4点亟待突破的问题:第一,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配套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巨大的环保投入有相当多部分没有进入环保市场;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第三,污染物治理设施"重建设、轻运行",社会化运行比例相对较低;第四,平等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为何要重点发展环境服务业?   环境服务业是将环保产业发展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核心,应积极探索环境服务业发展模式,合同环境服务或成主流模式   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是下一步环保部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由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联合编制并即将发布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探索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对此,赵英民说:“将环保产业发展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可能,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环境服务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赵英民介绍,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结合落实环保“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省、市和企业、项目,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在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管理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保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等五大领域,积极探索环境服务业发展模式。   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薛涛认为,在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过程中,必将产生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即合同环境服务。合同环境服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节省下来的减排费用与环境服务商共享;另一种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提供的环境服务。   业界一些观点认为,合同环境服务将成为未来环境服务业的主流模式。但如何衡量合同环境服务的履约效果、按什么标准计费等问题,仍是这种模式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也是环保部门希望能率先有所突破的服务领域。《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试点,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   另外,赵英民介绍,环境保护部将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第一,完善政策,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将尽快发布《“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第二,完善环保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第三,推动完善相关财税金融等领域政策,促进各地财政资金采购环境服务,推动环保产业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积极鼓励中国环保产业走向全球市场。     产业缺钱都有哪些补给渠道?   建立环境产业发展基金,用资本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应投向运营企业   资金缺乏一直是环保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如今也成了“减缓”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之一。赵英民说:“应利用市场手段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部将推动设立环境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手段调动金融资本市场,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环保产业,投入到环境服务业。”   据薛涛介绍,环保产业的资金分为4类,第一类是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外的资金,以补贴方式进入项目;第二类是政策资金,包括世行、亚行贷款和国债等,需要还款的是债务性资金,不需要还款的是财政补贴;第三类是产业社会资本,从事环境治理领域运营、投资带来的资本;第四类是其他社会资本,包括社保、保险、国外资金、基金等。其他社会资本是解决资金来源的根本,需要一个专业平台,将资金投放到环保产业。   他说:“虽然环保产业资金分为很多方面,但获得资金将越来越困难。未来5年,环保产业需要3.4万亿元资金,会有1.9万亿元的缺口。设立环境产业发展基金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已被写入《“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要做好一个环境产业基金,必须对环境产业链进行分析。我国环境产业链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环境设备供应商等,第二阶段是直接做投资运营的企业。由于第二阶段的企业要直接面对用户或对运营效果负责,所以这些企业在通过不同模式进行运营时需要大量资金。   环境产业链的第二阶段资金缺口大,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很重要。薛涛建议,环境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方向应主要针对这一阶段,并且要有与高风险、高收益相反的特点,其投资时间较长,约为10年~15年,收益较低,同样风险也低。   环境产业发展基金将起到平台与桥梁的作用,第一,通过产业基金规范化的管理平台及社会化运作,可以提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为产业社会资本带来新鲜血液,降低融资难度。第三,为其他社会资本提供规范、市场化的资金平台。因此,薛涛说:“环境产业发展基金的最大意义是,用资本带动产业发展。”   短评    发力点到底放在哪里? 陈湘静     怎么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个话题不算新。不过,此前无论是出台计划色彩浓厚的规划,指点行业该发展哪些重点领域技术,还是直接给相关企业优惠、对研发补助,实践证明都收效有限。坐拥全球最大的环保需求,却一直催生不出强有力的产业和企业,实在是有几分尴尬。     环保产业是个政策导向型产业,其市场规模是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需求决定的。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有两个要素,一是治理需求本身,二是需求向市场开放的程度,而后者更为关键。比如,如果大量的治理修复仍然是地方政府或机构自己做,很多可以市场化的领域仍然局限于事业单位,那么环保企业、产业积累实力、提升水平的空间都不大。近年来,巨大的治理需求究竟有多少能转化为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国进民退”带来的是喜是忧?这些话题一直为业界关注。   环保产业本质上是个需求型产业,其发展水平和需求水平密切相关。举例说,如果建了治理设施,而无人关注治理效果,那么,工程、设备、运行水平都不是关键,长此以往,环保企业也不会将这些作为竞争要素来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速度自然缓慢。反之,政府、企业、公众都愿意并有途径去关注环境治理的效果,质量、水平就是决定环保企业市场空间的关键,产业方会积攒这些资源和能力。   适合引入市场机制以提升效率的环保领域,就应大胆放手让产业去做。真正关注环保产业的有效产出即环境效果,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这些才是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崛起最迫切需求的“外力”。只是从何下手、如何实施,还需包括政策层在内各界的智慧、勇气和行动。     相关报道 创投主动抛出橄榄枝 四川搭建资金与企业对接平台     中国环境报记者 辜迅   以“创投与环保”为主题的资金、企业对接会日前在成都召开。应主办方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邀请,智基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参会企业进行了专题演讲和互动交流,并就进一步扩大创投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达成了共识。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告诉记者,举办资金与企业对接会旨在以环交所为纽带、资本为后盾,为环保领域具有高成长力和创新力的环保企业提供与创投业界专家互动交流的机会,继而将众多创投基金引入四川环保产业。   据了解,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是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节能减排,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集环境资源领域股权、物权、债权、矿权、林权、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会上,智基创投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刘琦开表示,节能环保领域作为智基创投三大主要投资方向之一,他们愿意在与四川企业展开广泛深入合作。为此,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与智基创投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鼓励当地两家优秀的环保企业进行自荐,为促进彼此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

百态

2012.04.17

统计显示中国水污染事故年发1700起以上

统计显示中国水污染事故年发1700起以上     “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说   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呼唤治理新机制   今年以来,一些企业不顾下游饮水安全,悍然排污,污染源一旦进入江河下游,将演变成更为严重的跨流域污染事件。当前我国江河流域环境监测尚未形成合力,各流域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江河流域生态保护缺乏有效联动。相关专家指出,江河流域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亟须建立跨流域协调治理机制。   江河流域生态不容乐观   监察部统计显示,中国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1月,广西龙江河受到高浓度含镉污水污染,导致柳州等地数百万人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月,江苏镇江船舶违法排污导致的自来水发生苯酚污染,引发当地居民抢购纯净水;不久,广东佛山一家养殖场排污,导致附近自来水厂水源受污染,约5万居民受到停水影响。这样高密度的水污染事件对水环境监测带来了严峻挑战。   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成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痛斥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企业经济利益第一,光把钱赚了,别的就不管了。”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庆宁指出,部分地区尤其一些落后地区以资源换产业的发展理念依然盛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得以上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将危害遗留给子孙后代。一些人大代表表示,面对居民用水安全出现的问题,隐藏在背后的“推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治理为何面临困局   江河流域往往跨越多市甚至多个省区,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加上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江河流域治理存在不少困难。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金辉认为,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的理念仍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存在,进而为一些高污染企业提供了生存机会。长此以往,政府财政对这些企业也会产生一定依赖,这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侯浩波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各地区都会对辖区内江河进行环保监测,但受区域利益驱动,流域上下游之间往往不共享监测数据,江河流域生态保护遭遇阻力。   不仅是上下游之间,即便在同一行政区内,也存在“九龙治水”现象。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认为,水资源虽然属于水利部门管理,但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则涉及航运、发电、土地、城建、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管理部门;用水方面,又存在着农业、航运、发电或养殖等方面的矛盾。   王树义说,由于部门利益驱使,特别是在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条件下,各资源管理部门更加不愿意因协调管理而放弃已有的管理权限,都想通过控制自己所管理的自然资源获取较多的部门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不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流域间治理机制亟待完善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迅猛发展,欧洲莱茵河一度出现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为重现莱茵河生机,流经地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荷兰等国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实行部长会议决策制,由每年的定期部长会议作出重要决策,明确委员会和成员国的任务,决策的执行是各成员国的责任。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委员会全方位主持流域保护跨国管理,最终使莱茵河重新变清。   我国一些地区也为治理江河流域进行了探索。为保护流经本地的潭江,1990年8月,广东省江门市政府组织辖区各地签订责任书,探索出一套流域治理的“潭江模式”,实现了从自我保护到联合保护、从定性检查到定量考核、从干流保护到全流域保护的转变。今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三省将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共同开展河流湖泊综合治理和保护。   金辉认为,莱茵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基于上中下游发展水平相当,人口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等因素。目前我国江河流域治理还不能完全照搬这一模式,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模式。   他建议,流域保护必须建立新的运作机制和横向经济联系,通过新的运作机制,借助市场力量,用产业化方式从源头治理污染;用市场运作规则打破相互分割的行政管理,建立与水资源市场化运作关联的跨行政区流域综合管理。   流域下游经济实力往往很强,但在外部性受损上处于被动的劣势;上游的行为对整个流域的影响最大,但是在经济上常常是弱者。金辉认为,建立跨流域、由松散到紧密的经济合作组织或建立覆盖整个流域的经济区,对促进全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积余告诉记者,为改善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广西近年来投入巨额资金,避免了西江下游的生态恶化,使珠江下游各方在客观上享受到了这些生态保护的成果。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市场原则,珠江下游地区应给予上游地区一定补偿,“但补偿价格如何制定、采取何种补偿方式都要有科学界定”.侯浩波建议,国家应进一步提高江河流域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各地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寿全表示,治理水污染,除了用科学手段,还要法规先行,特别是每个流域出台针对性强的法规,确立各个断面各级政府的分工、责任,明确处罚规则,出现问题时有法可依,可以追究,让污染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责任编辑:蒋琪)

百态

2012.04.16

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涉嫌铬超标被紧急叫停

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涉嫌铬超标被紧急叫停   修正药业官网被黑   据新华社电 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据了解,《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   河北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记者近日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原料 生石灰处理工业皮革废料   浙江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1/3。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胶囊药品。记者发现,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所用原料主要是明胶。该公司销售经理王浩明说,因为材料不一样,合格的每吨3万多元,白袋子装的每吨2万多元。根据线索,记者来到河北衡水追查白袋子明胶的真相。   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具备年产上千吨明胶的生产规模,是一家获得食品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该厂经理宋训杰告诉记者,白袋子明胶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使用了价格低廉的“蓝皮”作原料,用这种“蓝皮”加工的明胶业内俗称“蓝皮胶”。   记者在这名经理的带领下,见到了所谓“蓝皮胶”原料的真面目。厂里的空地上,远远望过去像垃圾回收场,走近一看才明白,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据这名经理介绍,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每吨只要几百元。鞣制后的皮革通常被用来加工皮鞋、皮衣、皮带等皮革制品,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则被他们厂收购来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一些胶囊厂,做成药用胶囊供应药厂生产胶囊类药品。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在河北学洋明胶厂,记者目睹了整个加工过程。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厂里的经理承认,这种明胶实际上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宋训杰称,“蓝皮”铬不用化(验),肯定超标,一般超十五六倍。   同样的明胶,最后被套上了不同的包装,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囊厂加工药用胶囊。   加工 工业明胶加工成药用胶囊   那么,这种采用工业皮革废料做出来的工业明胶,又是怎么加工成药用胶囊的?调查中明胶厂和胶囊厂的人多次提到的重金属铬究竟超不超标?哪些药厂在使用这些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呢?记者继续回到新昌县调查。   记者看到,这种工业明胶原料在用来加工药用胶囊前首先要进行溶胶,并根据药厂需求添加各种食用色素进行调色。由于这种明胶不卫生,在溶胶调色的过程中还要加一种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化学原料杀菌去污。   浙江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浩明说:明胶比较脏,通过高温杀菌,把油脂清洁掉。   就这样,这种工业明胶,掺入胶囊废料,经过色素调色及化工原料清洁,进行充分溶解,就成了加工药用胶囊的胶液。胶液再经过半自动胶囊生产设备成型,最后通过切割整理,便加工成了五颜六色的药用胶囊。   按《中国药典》规定,出厂检铬,但是这种胶囊没有对重金属铬进行检测,就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了。在卓康、华星等胶囊厂,竟然连检测胶囊铬含量的设备都没有。   检测 重金属铬超标最多达90倍   根据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这些被曝光的药企包括修正药业集团、青海格拉丹东药业公司等。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 探访   被曝厂家药品北京有售   昨晚,在肖村桥附近的一家药店内,未找到被曝光的13种药品。记者随机询问了其中几种药品,该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店内未购进过该厂家生产的该类药品。   而在香河园地区的一家药店内,被曝光的13种药品中,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通便灵胶囊”和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抗病毒胶囊”在店内有售,但批号与被曝光的不同。   ■ 反应   修正药业官网一度被黑   修正药业回应称,央视送检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   昨日,“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事件曝光后,修正药业官网一度被黑,网页被改为以“我的烂鞋子被你们拿去做胶囊了吗?”开头的六行字。   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外回应称,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该事件涉及企业包括通化金马、修正药业、海外制药、蜀中制药等。其中,通化金马为A股上市公司,1997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去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0万元,截至上周五股价收于5.06元。业内分析,此事件将对该股造成利空影响。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我国药用空心胶囊产业规模扩张极快,整个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造成了业内的无序竞争。而为了争夺市场,部分企业选择使用劣质原材料。新京报记者 刘夏   ■ 追查   公安赶到时河北厂房起火   浙江新昌县已紧急查封问题企业,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   昨日中午,央视记者赶到了河北衡水的一家生产基地,记者赶到时正好看到了一辆满载白色袋子的车辆开出工厂。而下午3时,当公安部门赶到时,该工厂的厂房车间突然莫名起火,目前公安部门已经赶到现场进行执法。   昨日下午2时,记者赶到了浙江新昌的问题胶囊生产厂家,该厂家的供货商正是文中提到的河北衡水的生产基地。目前执法部门已对问题胶囊厂展开调查。   据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对外发布新闻,截至15日18时,新昌县已紧急查封媒体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的相关问题企业,公安机关已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   据新昌县委宣传部称,15日中午,浙江省新昌县部分企业被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后,下午新昌县成立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展开调查处理,药监部门查封了涉及的问题企业,公安机关控制了相关企业负责人,并立案调查处理。目前有关方面正对查封企业的相关原料、产品进行抽样送检。   新昌县委、县政府表示,将切实加大对胶囊行业的规范整治,并对所有胶囊企业先停产检查,待查清情况后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恢复生产,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和问题企业责任人将依法处理,绝不姑息,还要迅速查明问题胶囊流向,防止问题胶囊再次流向市场。   铬从哪里来?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   铬有何危害?   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按《中国药典》规定,出厂应检测铬含量。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蒋琪、杨翼)

百态

2012.04.16

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成立

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成立       近日,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启动仪式、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长沙进行,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出席。     王伟中对中心和联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注重协同创新,希望联盟成员单位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创新能力与产业水平提升;二是注重开放共享,积极推进科研条件和资源开放、研究项目开放等,充分发挥中心的产业技术策源力、成果辐射源和人才摇篮作用,推动产业共用技术成果扩展;三是注重机制创新,希望中心积极探索符合产业技术创新规律的运行机制,联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等,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的利益共荣组。     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是在科技部、环保部等支持指导下,依托中南大学建设的我国首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充分发挥中南大学人才与技术优势,组建一支专业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的创新团队,研发和建立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所需要的各项关键技术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实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     由科技部、环保部支持,湖南省科技厅等直接组织的中南大学等34家单位组成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共同承担一批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重金属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构筑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及基地,研究制定一批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标准、规范。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商机

2012.04.13

多家果冻企业产品被地方监管部门要求下架

多家果冻企业产品被地方监管部门要求下架       “果冻究竟有没有含工业明胶?这东西还能吃吗?”近日,有实名认证微博声称“老酸奶和果冻含有破皮鞋炼制的明胶”,在网上引发消费者对果冻产品的强烈质疑。对于果冻“内幕说”事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在相关函件中表示,不能排除未来代表行业对微博信息发布者进行起诉的可能。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则表示:“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检测结果看,我们的乳品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因此我们相信,正规的乳品加工企业不可能在乳制品中添加所谓的工业明胶。” 监管 从未发现果冻企业用明胶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10日发表声明显示,果冻中的增稠剂通常来源于卡拉胶、海藻酸钠等海藻提取物或者其他膳食纤维。     晋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监管股股长颜金杯告诉记者,卡拉胶一般是从海藻等植物中提取,而明胶来源于动物皮革,两者完全不一样。按照国家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卡拉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对人体没有危害。     他还表示,多年的监管过程中没有发现果冻企业使用明胶的情况。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每年均组织对果冻产品实施省级监督抽查,对果冻产品的规格、铅、总砷、铜、菌落总数等项目进行检验。     共监督抽查155批次,仅3批次不合格,2批次果冻产品实物质量指标(糖精钠、菌落总数、安赛蜜)不合格,1批次果冻产品警示语标注不合格,均和明胶没有关系。 影响 多家果冻企业被要求下架     “……尽管我们分别在电话中和协会的官网上作了充分的说明,但仍然能够强烈地感觉到消费者的担忧和疑虑。更为严重的是,据我会刚刚收到的消息,已经有多家果冻企业陆续接到多个地方监管管理部门要求‘果冻产品全面下架待检查’的通知。”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总经理肖锦根向记者展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11日的一份函件。   “每年的1月份到中秋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果冻销售旺季,目前冲击波已经出现了。”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副总经理辛亚东说。    “虽然短短几天没法全面评估我们的损失,但可以肯定对我们行业影响很大。”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小喜说,这个传言最糟糕的就是“不细说”,让大家都去猜测。我们很担心消费者因为不了解果冻知识而产生“大不了不吃”或者“少吃点”的想法,而这几乎难以避免。 声音   “在互联网这一越来越广阔的平台上,网民和博主应该加强自律,名人更应该自律……不能排除未来代表行业对微博信息发布者进行起诉的可能。”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在相关函件中表示 来源:新京报  

百态

2012.04.13

环保组织称23%美白品汞超标 最高超国标4万倍

环保组织称23%美白品汞超标 最高超国标4万倍     [导读]结果显示,有23%的产品汞含量超标,最高达国家标准1PPM的4万多倍。另有近10%的产品砷或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   昨日,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和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联合多家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市面汞含量超标美白祛斑化妆品占抽查总数的23%。 112个样品汞含量超标 这份调查针对市场上随机购买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妆品,环保组织用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仪针对产品中的汞、砷和铅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据IPEN高级科学顾问乔瑟夫迪冈吉表示,此次进行调查的设备,检测结果跟实验室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并在中科院、教育部,以及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方部门使用。 结果显示,有23%的产品汞含量超标,最高达国家标准1PPM(PPM=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0000)的4万多倍。另有近10%的产品砷或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研究员王秋霞介绍,环保组织从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随机购买了477件美白、祛斑化妆品,经检测,发现有112个样品汞含量超标,超标样品含量18PPM至44000PPM不等。目前国家标准是1个PPM。淘宝产品有7个超标,汞含量超标92-8000倍。 超标产品均未标明成分 她表示,该调查并不针对具体品牌,其购买商品以批发市场居多,出发点是消费者在市场上能够接触到的商品,至于其样本是否是假冒伪劣产品或借用别的厂家的名号,需要政府部门关注。“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这个产品,我们检测到的产品有问题。” 王秋霞表示,其发现的超标产品共同的特点是,产品标识上都没有标明成分,此外,重金属超标的产品和价格也没有关系,超标产品可能非常便宜,也可能价格并不便宜,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一些正规的产品。 接下来,其还将公布汞含量未超标的产品名,及高端产品汞含量的情况。 ■ 链接 汞中毒可致脑衰弱 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科主任郝凤桐介绍,金属汞进入人体后,大部分转移到肾脏,可达总量的70%以上。化妆品中,因为汞可以抑制皮肤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的合成过程,抑制黑色素形成,添加汞可以起到美白祛斑的效果。 汞中毒可表现在脑衰弱综合征、易兴奋症、口腔炎、汞中毒肾病等疾病。她表示,使用增白祛斑产品后汞积累导致中毒的时间往往只有1个月,但其体内汞含量却大大超过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患者使用的增白祛斑产品汞超标情况严重。   来源:《新京报》

百态

2012.04.12

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谁是重点?

  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谁是重点?          嘉宾:   罗晓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冯升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赵 景(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乌鲁木齐市热电总公司的翠泉路供热站是一栋不大的房子,墙壁上油漆着蓝天白云,里面有3台14兆瓦的新型煤粉工业热水锅炉正在高效运行。由于锅炉是全密闭运行,一改传统燃煤锅炉场地黑、脏、差的状态,显得干净而整齐;厂房外也没有大量的煤堆和渣堆。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煤车把制好的煤粉送过来,通过与预埋好的输送管道快速联接,用管道把煤粉输送到储煤罐中,再通过管道把煤粉输送到锅炉中燃烧,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密封管道送到除尘、脱硫等烟气净化设备,当排出的烟气达到国家有关环保标准后才能排放……所有过程都通过电脑来智能控制。   翠泉路供热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的一个成功应用。日前,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等召开的“燃煤大气污染控制与洁净煤应用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燃煤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大气中60%以上的粉尘、70%以上的二氧化硫、50%的氮氧化物都与煤炭燃烧有关,目前,我国燃煤工业锅炉有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必须加快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的推广和应用。   ———— 污染现状 ————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70%   主持人:公众对包括PM2.5在内的大气污染问题非常重视,目前工业锅炉污染排放情况如何?   罗晓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去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15%”的目标,可以说,工业节能减排的任务比“十一五”更艰巨。提高工业锅炉燃烧效率,减少其污染排放成为完成工业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方面。   冯升波: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占到消费总量的70%,石油约占18%,天然气约占5%,其中,约有75%的煤炭用于燃烧,发电消耗了约50%煤炭,工业锅炉消耗约20%。   从我国工业锅炉来看,2008年排放了375万吨烟尘、519万吨二氧化硫,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6%和22.2%;排放了187万吨的氮氧化物,为第三大氮氧化物污染源。也就是说,工业锅炉燃烧了20%的煤炭,但排放了40%以上的烟尘;而且大多锅炉缺乏有效的烟气净化措施,多分布在城镇人口集中区,低空排放,污染严重。   工业锅炉效率低下,虽然设计效率一般为72%—80%,但实际运行热效率大多在60%—65%,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0%,因为低效,每年多消耗的煤炭约为2亿吨。   因此,高效洁净燃煤成为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重点,燃煤工业锅炉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 解决途径 ————   发展洁净煤技术 提高运行效率   主持人:除了污染严重,目前,工业锅炉还存在哪些其他问题?   冯升波: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和应用过程中,提高效率、减少污染的技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客观存在,而且在未来几十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主导地位难以改变,发展洁净煤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目前,燃煤工业锅炉台数比2005年增加约20%,总容量增加约260%,但由于工业锅炉技术、装备、运行等整体状态严重落后于现代工业领域的水平,成为发展洁净煤技术、治理燃煤污染的重点领域。   为解决工业锅炉技术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锅炉的平均容量,提高运行热效率。部分工业锅炉需加装分层给料、除尘和脱硫等辅助装置,部分较大容量锅炉的管理和消耗应取得显著进步。   ———— 技术重点 ————   自主研发、推广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   主持人:在“十二五”期间,该如何重点推进工业锅炉节能减排?   罗晓丽: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信部发布了工业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主要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标准的落后企业、工艺装备、产品和产能;按照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加快淘汰工业锅炉、电动机等高耗能设备。   还将加强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围绕工业领域核心关键和共性节能技术装备,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规划还提出实施工业锅炉窑炉、内燃机系统和电机系统的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九大重点节能工程,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冯升波:在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2005到2006年,山西蓝天环保设备公司已率先完成2台2.8兆瓦的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目前已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煤粉工业锅炉成套技术和装备,全国已有数百台套在运用,主要用于建筑物冬季供暖和工业供热。其热效率达到87%以上,节煤30%以上;排放的烟尘小于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小于20毫克/立方米,达到了国内部分地方的高排放标准要求,甚至超过燃气、燃油锅炉的排放标准,满足了乌鲁木齐市2011年的新标准。   我认为,山西蓝天环保设备公司等开发煤粉工业锅炉技术和设备,还有进一步技术发展的潜力。   赵景:煤粉燃烧是先进的燃煤技术,具有燃烧速度快、燃尽率高、烟气热损失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型电站锅炉,煤粉燃烧技术用于工业锅炉,必须解决煤粉制备、小空间燃烧、高效除尘、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问题。近年来,高效除尘、工业自动化技术等为煤粉燃烧用于工业锅炉提供了可能。而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成功开发了新型煤粉工业锅炉系统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城镇建筑物和工业供热,烟尘和二氧化硫达到燃气排放标准,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在未来,我国还应积极发展应用高效除尘、先进脱硫、低氮氧化物等工业锅炉污染物控制技术。目前,国家已颁布新的大气质量标准,与此配套的新的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在制定之中,将有力推动未来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和污染物控制。而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是今后技术研发、商业化推广的重点。该系列工业锅炉也已列入了2010年国家发改委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以及环保部2011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除了新疆,还在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应用。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李禾  

百态

2012.04.12

专家:中国PM2.5污染全球最重 华北及东部最严重

专家:中国PM2.5污染全球最重 华北及东部最严重         新快报记者 李文 实习生 陈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穗做讲座时建议:   昨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应广州市环保局之邀为环保系统做讲座。他介绍了多项世界范围、国内、珠三角的PM2.5专项研究结果,表示中国南方的PM2.5总体浓度低于北方,但由于湿度大,更易形成灰霾,建议广州对重污染天气采取特别措施应对,并从污染源上来控制PM2.5污染产生。   Q1:PM2.5对健康影响?A:呼吸道疾病明显上升   “PM2.5对人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国际上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国家也开展了一些相应的研究。主要是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柴发合说,国际上的研究估计,欧洲人因PM2.5每个人丧失8.6个月的平均寿命。他表示,虽然广州的PM2.5浓度较低,但对广州来说,PM2.5浓度每增加10个单位,导致的心血管、呼吸道疾病都有明显上升。   Q2:多高处PM2.5污染最重?A:石家庄160米~170米处   柴发合还介绍了一项在河北石家庄市进行的研究结果。研究机构在该市一幢楼房内设置了梯度式的检测站,在不同高度设有检测仪器。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PM2.5浓度最高处在160米至170米处,而不是人们一直以为的近地面处。   “这个研究结果和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都有关系,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其他地方。”柴发合提醒说。   Q3:中国PM2.5污染最重在哪?A:华北地区、东部地区   柴发合说,世界卫生组织曾测评了世界上1100个城市的PM2.5污染情况,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算在内,中国排在812位到1058位之间,“所以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PM2.5污染最重的”。   而在中国,PM2.5污染程度最严重的主要是华北地区、东部地区,而不在珠三角,“根据4个月的PM2.5示范性检测,中国北方、南方的浓度都是相当高的,但显然北方比南方要高得多”。   广州的情况如何?柴发合介绍,从2007年到2010年,广州的PM2.5浓度总体来说是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并不是非常大,其中2009年浓度相当高,是一个跳跃。   Q4:广州灰霾为什么很严重?A:南方湿度大   中国北方的PM2.5浓度比南方大,但其性质、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和南方差异很大。柴发合介绍,PM2.5不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一种物质,而是物质的结合体,不同地方的PM2.5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北方,沙尘对PM2.5影响比较大;而南方,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更大,有机污染物所占比例比北方大很多。   “我真的觉得广州的PM2.5不是很高,但广州的灰霾很严重,这是为什么?”柴发合解释,由于南北方湿度差异大,多大的PM2.5浓度会导致灰霾,也大不相同,“拿能见度10米时来看,PM2.5在大概70的时候会导致灰霾现象发生;而在高湿度情况下,PM2.5在30的情况下,也会导致灰霾现象”。   柴发合介绍,对国内多个城市的研究结果显示,PM2.5带来灰霾的情况,在北方最多的是太原,南方是南京,西边的话主要是成都。   Q5:如何减轻对健康的伤害?A:对重污染事件加强应对   PM2.5污染严重,该如何减轻其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伤害?柴发合提出,重点是对重污染事件加强应对,“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在很糟糕的环境中,拿北京来说,一年3至5次重污染事件,每次持续3至5天,那么,把这几次污染事件控制好,平时老百姓就可以想开车就开车”。他建议,在大气污染严重时,可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如暂停部分重污染企业生产、暂停部分工地施工,限制过路车进入市区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污染源的控制。柴发合建议广州“釜底抽薪”,让燃煤电厂全部改用“洗精煤”,即经洗煤厂机械加工后,降低了灰分、硫分,去掉了一些杂质,适合一些专门用途的优质煤,它脱除了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燃用洗选煤可有效减少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百态

2012.04.11

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新闻眼: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什么是大气复合型污染?它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应对?本期应知我们为读者解读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 关注一:什么是大气复合型污染?     城市群大气复合型污染近年来日益严重。复合型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由多种来源的多种污染物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如温度、湿度、阳光等)发生多种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耦合构成的复杂大气污染体系,表现为大气氧化性物种和细颗粒物浓度增高、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和环境恶化趋势向整个区域蔓延。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正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区域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部分城市群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注二:大气复合型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使得多种大气污染问题在过去近30年内集中出现,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性的特征,空气质量显著恶化,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区域蔓延。而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率先发展的城市群区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特征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尚未根本解决的同时,臭氧和颗粒物细粒子等二次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且污染态势严峻、危害更大。两种污染形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气复合型污染。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特征已从煤烟型污染转变成为复合型污染。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材料显示,当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烟型污染作为主要污染类型长期存在,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同时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尾气污染愈加严重,灰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物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臭氧、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成为了大气主要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光化学烟雾、高浓度臭氧、氮氧化物污染等逐渐出现在京津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今后一段时期,预计我国大气中上述污染物浓度还将继续增加。 关注三: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城市间大气污染物相互影响、区域污染特征呈现高度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污染减排及污染防治工作,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战略作为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主攻方向,把深化区域污染联防机制作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达成的共识,以解决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界限,让区域内城市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互相监督,互相协调,以最终实现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 关注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何在?     区域的联合防控与联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应坚持统一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打破行政边界,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区域共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政策措施要求。对于被划分为核心控制区的城市,应从区域统筹的角度考虑,加大对区域内已有大气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同时密切关注这些地区的新建项目,实施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并强化能源的清洁利用。   区域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与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污染防治方向上,除要解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问题外,还要解决灰霾、光化学烟雾等新型环境问题,将臭氧、PM2.5物质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树立起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控制因子方面,除总量控制污染物,还要纳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等因子,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在污染控制行业方面,除了火电、钢铁外,还要对有色、石化、水泥、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特别排放限值与具体的控制对策要求;在污染控制领域上,除传统工业领域外,还要突出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谋划能源清洁利用政策措施,开展煤炭总量控制和划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统筹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不同的行政区以及不同的部门,因此迫切需要机构、机制以及政策措施的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污染防治的能力建设。建立跨行政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组织机构,推进促进区域污染防治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打破城市行政区限制,以污染物扩散的空气区域为边界,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统一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统一区域环境执法尺度,建立跨界污染防治协调处理机制和区域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建立联防联控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出台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奖惩措施;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重点加强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并实现区域监测信息共享。 知识堂: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煤烟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   硫酸烟雾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力衰竭或胃脏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   二氧化硫浓度为1ppm~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浓度下长时间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甚至窒息。   一氧化碳对血液中的血色素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严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   臭氧其影响较复杂,轻病表现肺活量小,重病为支气管炎等。   硫化氢浓度为100ppm吸入2分钟~15分钟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死亡。   氯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毫克/升~0.06毫克/升时,30分钟~60分钟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毫克/升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 相关链接:不可忽视的汽车尾气     2011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尾气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使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监测表明,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一些地区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影响群众健康。   ■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包括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颗粒物(PM),其中汽车排放的NOx和PM超过85%,HC和CO超过70%。   ■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60%,PM超过90%;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12.8%的国I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污染物占汽车排放总量的40.0%以上;而占保有量41.1%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不到排放总量的15.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20.2%的“黄标车”却排放了70.4%的NOx、64.2%的HC、59.3%的CO和91.1%的PM。   ■2005年~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60.9%,但污染物排放量仅增加了6.4%;鉴于机动车污染成为大气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部今后将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进一步强化机动车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升级,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黎   

厂商

2012.04.11

阿司匹林能管多大用?

  阿司匹林能管多大用?       ◆陈廷榔   北京市决定,从4月11日开始,机动车限行措施再延长一年。据测算,去年,全市因限行每天减少污染物约237吨,五环内路网车速与2007年相比也有所提高。今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冲破500万辆大关。如果不实施“摇号”限购,冲破这个关口的时间则会提前11个月。由于限购,2011年全年净增机动车17.3万辆,下降了78%。那么,限购以及已经实施几年的限行,给我们改善城市交通和空气质量指出一条捷径了吗?   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监测数据表明,现阶段广州市大气污染物的构成比例中,机动车约占38%;工业污染源约占32%;VOC约占18%,工地扬尘约占12%。从全国来看,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2010年,全国机动车共排放污染物达到5226.8万吨。在我们还没有好好享受汽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自由时,严重的污染、拥挤的道路却已成为城市的噩梦。   在城市布局、产业结构难有根本性调整的情况下,控制机动车数量及使用,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解决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的应急选择。北京对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并且买车要摇号;上海多年来一直实行机动车牌照拍卖制度。迫于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巨大压力,对机动车进行限牌也进入了广州等城市的视野。就全国来讲,机动车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交通拥堵、尾气污染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如果各地都按照这样的治理思路,今后可能有很多城市会走上限行、摇号、拍卖的路子。   但是,这些措施作用有多大、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有人指出,靠减少车辆解决污染问题犹如头疼发热吃阿司匹林,其作用也就是阿司匹林,此话颇有道理。   我国机动车污染之所以迅速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原因之一是机动车增速过快。据媒体报道,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北京市机动车突破第一个100万辆用了48年,从100万到200万、从200万到300万,分别用了6年半和3年9个月,而东京这一过程分别用了5年和10年。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北京仅用了两年7个月,而东京用了12年。我们在很短时间内进入了汽车社会,但是在管理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原因,如污染物排放标准低,油品质量低;公共交通不发达,出行不方便;公众绿色出行意识不强,机动车使用率过高等。   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至今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或者说仍然没有落到行动中的就是我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存在问题。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但是30年来,这个很好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落实,城市规划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城市产业发展和规模扩张没有考虑环境承载力,也没有考虑生活的方便性、环境的舒适性。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工作场所与居住区之间距离遥远,休闲地、学校、医院、商场以及文化设施等物质要素配置不均衡。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城里工作郊区睡觉,南边上学北边看病。每天上下班就是一次小规模的春运,城市人口每天都在大迁移,造成车辆行驶缓慢,使得尾气污染状况雪上加霜。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报道,天通苑、回龙观社区已经汇集了70多万人口,通州、房山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他们绝大部分都在城里上班。这几年来,北京的马路不断拓宽,新建地铁不断向郊区延伸,但是,说起总体感受,依然是“堵”与“挤”,而且不分时间段。随着地铁通往郊区,促使更多的房子建在郊区,更多的人住在郊区,但是上班仍然要到城里来,要享受优质的公共资源也必须回到市区。大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地铁等公共交通,但是,每天的人口大迁移使地铁等公共交通体系不堪重负,拥挤的状况让乘车人毫无尊严可言,迫使很多人宁愿堵也要买车、开车。而且,面对如此庞大的迁移人口,要建多少地铁呢?如果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就是建再多的地铁,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要避免被简单、直线的管理思路所主宰,摒弃懒政思维,有些事情不能因为难而不为,政策措施只在治标上打转,迷恋阿司匹林式药方,忘了治本,以至于积弊越来越深。我们要深入反思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规划理念是否科学?大型城市照搬国外一些城市单纯推行住宅郊区化是否行得通?对城市进行单一功能区划能否满足人们对生活方便性、舒适性的期待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公共资源的配置如何跟上城市规模的扩张?建设绿色的宜居城市,既要重视绿色交通、低碳建筑等的建设,更要着力推进城市规划的绿色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厂商

2012.04.10

青岛出台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青岛出台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将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赫旭 许颖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日前出台了《青岛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量化了目标,细化了措施,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   将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考核   《方案》提出,将青岛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合理分解到各区(市)、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并纳入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   青岛市政府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加大问责力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离任节能减排工作审计制度。   新建“两高”项目必须入园   《方案》指出,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建化工、电镀、印染行业项目必须集中入园,实行污染物集中处置,提高处理效率,选址园区外的不再审批。专业园区必须完成规划环评审查。启动青钢、碱业、青岛石化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和升级改造,促进全市“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实现。   继续做好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推动小热电、小锅炉集中整治,实施“上大压小”,对燃煤锅炉集中区域、工业园区和供热覆盖区域实施集中供热,鼓励燃煤电厂对周边企业和城区开展集中供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煤炭消费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   政府财政支持重点工程   实施水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实行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印染、化工、食品饮料、水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工艺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0%。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2012年年底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或者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   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对电力、钢铁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加快推动燃煤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   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   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债券融资、国际金融组织资金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各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国家和市专项资金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   《方案》指出,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区(市)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   在机动车尾气减排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新车排放标准。到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车型,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和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推广使用国Ⅳ车用燃油,建立健全油品质量抽查监管制度,全面保障车用燃油质量。   在农村节能减排方面,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50座以上,新建配套管网700公里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   在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方面,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100家重点行业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  

厂商

2012.04.10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第五次会议

张力军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稳步推进治太工作 加快携手治太步伐  2012-04-09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常州报道   国家发改委日前主持召开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第五次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太湖污染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按照国家太湖治理方案,稳步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两省一市携手治太的步伐。   张力军介绍了2011年环境保护部在推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着重抓好的5项工作。首先,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11年,太湖流域两省一市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均完成年初制定的减排目标任务。其次,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第三,强化环境风险和应急管理。第四,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加强流域内109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在太湖流域共建7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组织开展太湖蓝藻预警监测。第五,推动重大专项实施。“水专项”在太湖流域建设了40余项示范工程,突破了太湖梅梁湾水质改善成套技术、小流域污染减控与生态修复技术等10余项关键技术,为江苏和浙江治太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力军指出,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太湖水质总体稳定,太湖总氮年平均浓度有所下降。但是,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张力军强调,为进一步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2012年环境保护部将着重抓好6项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力抓好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针对污染减排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分门别类编制减排计划,并修订完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制定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   二是控制总氮污染,防治湖体富营养化。积极推进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升级改造,从严审批排放总氮的新建项目。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修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和河道生态系统,削减总氮入湖污染负荷。   三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管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监督指导太湖流域内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电镀企业的园区管理和集中治污,加强铅蓄电池企业环境监管。   四是进一步提高风险应急能力。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管理,切实抓好“事前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准备、事中应对、事后管理”的饮用水水源地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   五是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太湖流域水质例行监测、自动监测与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完善太湖流域两省一市跨界水质监测断面布局,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为太湖治理提供支撑。为做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期评估,今年,环境保护部将联合水利部共同开展水质联合监测与评估。   六是推广“水专项”太湖项目成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治污工程结合,总结凝练一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和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结合地方政府有关规划,推广“水专项”成果。   江苏、上海、浙江省(直辖市)政府和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省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    

会展

2012.04.09

周生贤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

 周生贤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图)     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保护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实施方案、《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听取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的汇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秋蕾 4月5日北京报道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今日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保护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实施方案、《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听取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涉及环境保护部参与的工作任务有9项。为切实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按照措施、人员、时限“三落实”的原则,制定了环境保护部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工作措施,明确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了具体单位和负责人。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强化配合,加强检查。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全面负起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各项任务。   会议听取了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汇报。会议指出,2012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并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和中央有关企业集团。为确保今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会议提出,一要强化考核和行政问责。近日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对没有完成2011年减排目标的地区和单位进行督查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分别采取约谈地方行政主要负责人、实行环评限批、追缴排污费等措施。二要抓好脱硝电价试点工作,出台《脱硝电价及脱硝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并按批复脱硝效率运行脱硝设施。三要全力抓好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畜禽养殖场、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机动车减排措施的落实,抓紧发布实施《钢铁烧结机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尽快出台《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四要修订完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制定新扩改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   会议听取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组织开展的大规模和系统性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调查,历时6年。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基本掌握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基本查清了主要类型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特征及其风险程度,建立了全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对保护和改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原则同意汇报提出的有关建议,强调要充分利用全国土地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强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抓紧完善“十二五”全国土壤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设立并启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切实保护我国土地健康的生态功能,维系土地可持续自然生产力和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会议决定,汇报稿和《“十二五”全国土壤环境保护规划》经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会议认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等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规程》共7章36条,在明确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对示范区的申报、评估、验收、公告及监督管理等工作都作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经进一步修改后发布实施。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吴晓青、李干杰,纪检组长傅雯娟,党组成员胡保林、何捷,总工程师万本太出席会议。   机关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  

会展

2012.04.06

周生贤在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在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周生贤 (2012年3月31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科技工作进展,研究部署“十二五”环保科技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分别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专门就做好水专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刚才,我们向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环境保护部科技委的委员颁发聘书,表彰“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向获得国家环保科技奖的代表颁奖,向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授牌。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同志代表获奖单位做了发言。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同志讲了话,对环保科技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具体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科技兴环保战略成效显著   在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我们提出科技兴环保的战略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强化科学决策机制,建设科技协作和能力建设两个平台,实施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工程,落实领导、投入、体制、队伍四项保障措施。几年来,在这一战略和工作思路的引领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水专项实现阶段目标。“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共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集成技术体系。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23个省市成立水专项协调领导小组,河南、安徽、浙江、云南等省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开会研究部署,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环保厅长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有力地保证了水专项的顺利实施,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此外,环保部门还积极参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转基因以及核电站等重大专项的实施,为各专项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环境科研成果丰硕。环保系统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300余项,提出环境保护亟须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及政策建议600多项,研制各类环境标准样品31个,出版专著100多部,申请专利147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相关技术成果在280多个单位得到实际应用,27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1项获国家发明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为完成绿色奥运、低碳世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为开展污染减排、环境风险评估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三是环保标准成为转方式调结构重要抓手。新发布502项国家环保标准、72项地方环保标准,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达1300余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将影响公众感受和健康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监测与评价范围,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度收紧排放限值,二氧化硫削减率达18.2%。《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稀土工业的准入门槛,有效促进了稀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撑了国际贸易谈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各地也结合实际加强标准管理。北京、河南等环保部门发布环境标准规划,上海实施环保标准行动计划,黑龙江、山东、广东、天津、辽宁、福建等省(市)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环保标准体系。   四是技术进步提升了污染减排能力。发布《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确立了以技术指导、评估和示范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及20余项技术政策、30余项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这些文件在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专家研究显示,在二氧化硫减排量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66%。重庆、宁夏、内蒙古、南京、深圳、长春等地,通过采取推动技术示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在污染减排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以技术进步为引导,以污染减排为动力,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了环保产业大发展的热潮。   五是环境卫星极大提升了监管水平。十年磨一剑,环境卫星成功发射并业务化运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环境卫星的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各地应用卫星遥感成果的能力不断提升,在青岛浒苔暴发、汶川地震、大连新港溢油、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环保部门根据环境卫星提供的重要信息,及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化险为夷,确保了生态环境安全。   六是科研投入和基础能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向环保部门投入科研经费近5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近100亿元。上海、江苏、四川、宁夏、青岛等地出台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文件,明确环境科研经费渠道,调动了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在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环保系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此外,环保部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26个,与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科普基地12个。各地建成了一批省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安徽、陕西、宁波、沈阳等地环境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七是环保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环保系统、中科院系统和高等院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环保系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显著增加。部直属科研院所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达45%,有2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称号、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各地环保部门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环保科技人才梯队逐渐形成。   八是科学决策机制初步形成。设立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环保部科学技术委,汇聚国内环保领域的精英人才,并以此为平台,组成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在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河南、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政府也都结合当地实际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团结各领域专家,为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环保部会同科技部、商务部批准建设60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15个。与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推进绿色印刷,倡导可持续消费,并建成了60家绿色印刷企业。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顺利启动。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稳步推进,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环保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环保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环境科技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奋战在科技攻关一线的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向长期关心支持环保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彰显党和国家下大气力做好环保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去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二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本定位;三是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任务;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六是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这是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 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三、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加强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强化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这些凸显了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重点的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导向、依据、规范”三大作用。环境质量标准要集中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要加强区域、流域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执法监督,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要把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纳入各级环保部门议事日程,把健康风险评价融入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规,切实做好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和措施。着力推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探索气候友好型的环境管理试点示范,前瞻性地开展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大力促进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发布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同志们!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乘势而上,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厂商

2012.04.05

“十二五”期间将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多项

  “十二五”期间将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多项    [导读]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我国将着力加快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环保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快环保标准制修订步伐,计划“十二五”期间,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当前,要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重点的环境标准修订工作,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导向、依据、规范”三大作用。环保部提出,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加快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并不断完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感受相一致。     据介绍,未来,将围绕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等重点,对现有标准进行系统整合与完善,形成一批便于环境监管和促进环境质量的标准。同时,将不断加严排放标准,提高重点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并鼓励地方制定和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标准

2012.04.05

VOC防治从何入手?

 VOC防治从何入手? 浙江VOC治理基础能力薄弱,一系列技术难题有待攻关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周颖   对于时下热议的PM2.5,除了要监测出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减排治理PM2.5污染。作为形成PM2.5的前体物之一,挥发性有机物(VOC)也成为需要治理的重点之一。在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减排VOC也受到了更多重视。   VOC并非“新面孔”   来自不同行业的VOC种类不同,成分各异,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治理技术也各不相同   据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剑秋介绍,从环保意义上讲,VOC在低沸点、气态状的情况下,通过光化学反应,会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二次合成,从而形成PM2.5,遇到合适的条件,会导致灰霾天气发生。同时,这类物质还对病菌、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旦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VOC种类繁多,来源也十分广泛,常见的有烃类、醇类、醚类、酯类等。加油站、装修、餐饮、干洗、喷涂、化工等生产或使用有机溶剂的行业都会产生VOC排放。   事实上,VOC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并非“新面孔”。朱剑秋说:“过去防治VOC,主要看此类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是否有毒有害,涉及面较窄,但如今对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VOC防治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杭州市环境监测站仪器室主任唐访良指出,由于来自不同行业的VOC种类不同,成分各异,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治理技术也各不相同。目前,未被纳入环保视野的VOC物质还有很多,并且在这一问题上缺少成熟的标准、规定和办法。   治理难在哪里?   基础能力薄弱是关键问题,更强调综合治理、总量控制   在2010年出台的《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方案》中,有多项措施主攻VOC。这一方案明确要求石油炼制、化工、医药、农药、印刷等行业,要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加强对有机废气的收集和净化。针对不同行业,这一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详细规定。   其中,要求各地加快油气回收工作进程,对现有的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开展油气综合治理,新建加油站、储油库必须按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建设;加快建设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合理布点,建设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线;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城市市区内凡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都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开展服装干洗业污染治理,采用全封闭式干洗机,强制回收干洗溶剂,实现达标排放等。   2010年,浙江省开展了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程。这一活动由浙江省环保厅联合省商务厅、发改委、交通运输厅等6部门共同发起,11个设区市全部参与。据统计,目前浙江省累计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1543座、储油库26座,油罐车近300辆,年可回收汽油1.5万吨以上。   但是,鉴于VOC自身复杂性的特点,全面整治困难不小,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一方面排放现状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收集、处理、监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仍有待加强攻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环保厅计划在今年组织省经贸委、工商等部门深入各地开展VOC排查工作,旨在摸清污染底数,为深化整治做好准备。   治理取得了哪些经验?   VOC排放涉及面广,包括化工、医药、餐饮、干洗等多个行业,治理工作需多部门协调合作   位于浙江台州临海市的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2010年成功申请为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试点单位。临海市环保局东部分局局长陶崟峰介绍说,这里主要涉及医化行业VOC治理的问题,目前的方法是在加强末端治理的同时,更强调过程减少和源头控制。   2011年,基地内共新建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设施39套,通过工艺改造,使污染处理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来自台州市环科院的王浩说,末端治理只能减少废气排放量,而要真正减少废气产生量就需要提升装备水平,调整结构。   据统计,基地内20家医化企业去年通过增加冷凝装置、炭纤维回收或溶剂回收装置,削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产生量3001.75吨。此外,基地去年在引入项目时也严格控制敏感物料,在50个审批项目中,淘汰了20个,其中规模较大的产值达到1亿元。   “要搞好企业,就要舍得投入。”2010年落户基地的九州药业在投资理念上正日益转变,其临海分公司总经理罗春诚说:“以前投资一个车间花几百万元,现在则要几千万元,每一套设备的投入都是以前的10倍以上。就拿用于物料分离的离心机来说,如今我们选用国内最好的设备,尽管价格比过去翻了好几番,但全封闭的生产环境,更加安全和环保。”   在城市里,干洗行业是VOC的主要来源之一。去年,杭州市全面开展干洗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所有洗衣店淘汰开启式干洗机,采用全封闭式干洗机。   据杭州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郭丹介绍,与开启式干洗机相比,全封闭式干洗机的优势在于自带冷凝回收系统,可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废气排放。   采访中,杭州市新世纪大酒店洗衣有限公司的员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使用开启式干洗机,每年有机溶剂的使用量约为1吨;如今采用新设备,每年有机溶剂使用量只需200公斤~300公斤。可见,这样的更新换代不仅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挥发,还有效节省了溶剂。   据了解,对于新购置全封闭干洗机的单位,杭州市财政按总投资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台补助资金不超过6万元。目前,杭州全市400家干洗店已基本完成整治工作。   上城区是杭州市餐饮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油烟污染相对集中。2008年下半年,当地环保部门开始试点油烟在线监控,目前已累计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备105台。通过这些在线监控设备,可及时掌握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的运行情况,提高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废气排放。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前瞻

2012.04.05

山东正式实施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山东正式实施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大风起兮尘不扬?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见习记者 万霞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贯彻实施《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座谈会上了解到,《办法》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办法》的出台,可以破解多年来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的难题,对全省扬尘污染防治产生重大的作用,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介绍,山东省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通报制度,建立扬尘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推出17个市空气质量排序的举措,并最终将排序结果向社会通报。   据了解,自今年1月起,山东省在原来向各市分管领导通报空气质量的基础上,对全省空气质量及其改善程度进行通报排序,并将有关情况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通报,其中颗粒物浓度和能见度指标是重要的通报内容。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省政府规章来规范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活动的省份,《办法》在扬尘污染防治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重大作用?山东省又将如何贯彻落实《办法》,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十二五”环保目标呢?   如何还居民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为给扬尘污染把脉,多地奔波立法调研   “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山东省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山东省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重要突破以后,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张波表示,治理扬尘污染是生态山东建设的一场重要战役。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空气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山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从多年的监测结果看,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浓度尽管在逐年下降,但它仍然是影响山东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其原因在于山东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烟(粉)尘等污染物产生的基数大,废气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拆迁面积逐年增加,仅城建投资就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加,但扬尘控制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施工物料、渣土在运输、堆存、周转等环节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在车辆特别是重型机动车形成的空气漩涡作用下,道路积尘和裸土等被吹带起来,产生大量道路交通扬尘。还有来自机动车排气产生的有机物、碳黑等颗粒物、城市保洁方式不当造成的地面二次扬尘、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的烟尘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土壤风沙尘等颗粒物。   同时,扬尘污染防治涉及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公安、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在分工和管理中缺少相互配合和协调,致使各部门职责不清,环保部门统一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扬尘控制涉及的点多、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山东省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急需出台一个针对性强,约束力强,可操作性强,同时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定位和分工足够明晰的规章。   2010年,山东省政府将《办法》的制定列入一类立法计划,山东省环保厅于当年3月正式启动《办法草案》的起草工作,赴江苏和陕西等多地立法调研,6月后完成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经与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8个省直有关部门会签,并经省法制办审查后,2011年12月27日经山东省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通过,今年1月4日,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签署省政府第248号令,公布了《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从起草到出台,《办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收到了大量的群众来电和来信反映修改意见,山东省在审查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意见,力求合民意、解民忧。   《办法》实施有何意义?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从此纳入法制化轨道   “《办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山东省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方面的空白,标志着山东省的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山东省法制办副主任陈公雨说,“它充分反映民意,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这是一部强化社会服务,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山东提供制度支撑的重要政府规章。”   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山东省针对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明确防治责任、突出源头控制、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治理扬尘污染。   为解决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山东注重在可操作性上进行制度设计。对建筑施工、道路保洁、矿山开采、物料堆场、货物运输等方面都分别设定了条款,涵盖了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各个环节,逐一明确了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怎样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完善环保工作大格局,打好扬尘防治“组合拳”   当前,如何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成了关键。张波对记者说:“从国内外扬尘控制较好的城市管理经验来看,扬尘控制不存在高难度的技术问题,关键在于管理,要渗透到工业企业、建设工地和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和每一个细节。但单靠环保部门是不够的,要完善环保工作大格局,打好扬尘污染防控‘组合拳’。”   据了解,2007年,山东省按照网格化均匀布点的原则,建成了覆盖17个设区市的空气自动站144个,并实现了实时监控和三级联网。山东省将在现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监控指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增设细颗粒物(PM2.5)和空气能见度等监测指标,健全全省空气质量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持续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扬尘污染防治“三同时”制度,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包括扬尘污染防治内容。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和执法检查,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扬尘防治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凡执行不到位的,不得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山东将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通报制度,建立扬尘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在原来向各市分管领导通报空气质量的基础上,对全省空气质量及其改善程度进行通报排序,并将有关情况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通报。方便各级领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本区域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优势,巩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   据了解,针对全省17市空气质量的排名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排名,即17个市之间的排名。一种是“相对”排名,即除了17个市之间比较外,各市的“今天”也要与“过去”比。空气质量不达标且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市,环保部门将暂停审批涉及这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直至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3版  

厂商

2012.03.30

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加快建设监测预警体系     目标是什么?   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具体怎么做?   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   钱从哪里来?   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江苏省13个城市PM2.5数据提前到3月底公布,而按照原计划,这些城市将在今年7月公布。图为工作人员在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虹桥子站查看PM2.5监测设备。  CFP供图     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做出部署。   据了解,《意见》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全面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充分认识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发布机制。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加快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   《意见》指出,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所有国控点位,下同),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以上各地均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逐点实时发布监测结果。   一要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完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步填平补齐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立必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空气监测点位。各省、地市级监测站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省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   二要加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兰州白银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新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同时扩展31个现有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功能,形成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   三要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重点实验室的立体监测、区域预警平台以及数据实时传输及发布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   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能力建设顺利推进   为保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意见》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地建设方案应在2012年6月底之前报送环境保护部。   二要加大投入,保障资金。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除此之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   三要加强培训,提升水平。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培训,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科学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四要定期评估,加强考核。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环境保护部将分别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并公布实施情况。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厂商

2012.03.30

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

 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强调,今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在此前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周生贤部长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保障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和分步实施,PM2.5监测和治理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任务,我们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这是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环保“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各地必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执政理念   小颗粒体现大责任。PM2.5虽不是约束性指标,但社会对它的关注度不比约束性指标低,其影响范围不比约束性指标小。坚持环保为民、环保惠民、环保利民,就要认真回应群众的关切度,守住健康底线,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体现。将PM2.5平均浓度限值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以往不同,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先是公众提出了强烈要求,表达了迫切愿望,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去年11月以来,灰霾天气高发、频发,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对公众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的集中暴发。这一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从修订标准到开展PM2.5监测,再到治理PM2.5,都是政府对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也是保护群众健康的迫切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环保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改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人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自身健康。的确,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而PM2.5恰恰是触及了底线,影响了环境质量,威胁了公众健康,必须高度重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顺应这一要求,把保护群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还是环保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突出环境问题,现在进入了集中暴发时期。解决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影响程度和范围,逐步安排解决。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调整工作重点。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污染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不断加重。同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有必要完善评价体系,增加监测指标,开展PM2.5防控和治理。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治理PM2.5难度非常大,没有硬措施很难求突破,不下真功夫很难见实效   小颗粒带来大挑战。PM2.5虽不是约束性指标,但治理的难度不比约束性指标小。在切实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预估。   PM2.5来源广、成因杂,不下真功夫,很难见成效。与现有的4项约束性指标相比,PM2.5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二次颗粒物。同时,影响PM2.5总量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经济结构上的,也有消费模式上的,既有本地污染源排放产生的,也有外地源远距离输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防治难度。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产生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城市机动车贡献率大,有的则是工业污染占大头。这样一来,治理PM2.5必须敢动真格,下真功夫,不能喊口号。   治理PM2.5,基础薄、准备少,没有硬措施,很难求突破。当前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底数不清,有关PM2.5的环境基准不清、总量不明,各地的数据也不掌握。二是能力滞后,单就监测而言,要实现全覆盖,就面临不少难题,有技术上的也有操作上的,有资金上的也有人员上的。三是经验欠缺,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国外经验在我国也未必适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解决这些难题,涉及面广,周期较长,投入很大,没有硬措施很难推进。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有利于尽快弥补这些不足。   治理PM2.5,任务重、周期长,没有强约束,很难真重视。“十二五”期间,约束性指标由两项增加为四项,领域由工业和城镇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污染存量,难度和压力都不小。加上PM2.5监测和治理,各地政府承担的污染治理任务更重了。同时,治理PM2.5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以北京为例,要达到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只有强调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才能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才能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推进PM2.5的监测和治理。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治理PM2.5非常复杂,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小颗粒考验大智慧。PM2.5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牵涉到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关系到地方发展和利益,治理起来非常复杂。只有理顺协调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尽快见到实效。   联防联控需要理顺机制。与PM10相比,PM2.5传输性更明显,影响范围更广,一地超标,将会辐射很大区域。在防控思路上,不仅要控制局地污染,更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然而,受制于行政区划限制,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利益诉求不同,统一规划有难度,协调起来有障碍。选择“三区十群”为突破口,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考验,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区域联防联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劣势在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城市规模大、城市分布密集。然而,难度越大,问题越突出,就越需要先突破。一旦这些区域取得了突破,PM2.5治理也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转型发展需要突破惯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PM2.5也不例外。而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旦形成,具有巨大的惯性,转变起来难度巨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准煤,继续高位增长,就是例证。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转变。这一转变能否顺利推进,从根本上左右着PM2.5浓度能否降低,从源头上决定着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治理能否奏效。   加快治理需要夯实支撑。除了思想上重视、管理上提升,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还要重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监测布点能否科学合理,环境基准能否尽快明确,风险评估能否及时有效,污染治理能否尽快见效,科技支撑能力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几年前就开展了PM2.5的相关研究工作,但是主要停留在科研型研究阶段,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要尽快搞清PM2.5的污染特性,尽快搞清不同地区的污染成因,尽快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治理PM2.5,难度大、任务重,但不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止步不前,也不能把周期拉得太长,而要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后,一些城市已经提前启动了监测和发布工作,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厂商

2012.03.29

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亟待建立

 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亟待建立       编者按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久前发布,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这一限值与WHO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但是,我们距离WHO提出的指导值(10μg/m3)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此,本报特邀相关专家进行探讨,呼吁建立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多项科学研究成果说明,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不论长期暴露或短期暴露,不论暴露水平的高低,城市人群暴露在PM2.5浓度水平均会对健康产生有害效应,构成严重威胁。   欧美国家和WHO(世界卫生组织)在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究中均把PM2.5作为标志性指标。PM2.5环境质量基准是指空气中PM2.5对特定对象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浓度。我国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支持的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基准文件,缺乏PM2.5污染特征与健康危害关系的科学数据,导致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不能给出PM2.5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风险量值。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建立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 开展PM2.5基准研究迫在眉睫     ■阅读提示     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可为降低PM2.5对健康和生态的影响提供指导,为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为制定适合当地目标的政策提供多种选择。   当前,在PM2.5研究方面,由于缺乏更精密的方法和更灵敏的效应指标,难以准确确定PM2.5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阈值,很难得到PM2.5浓度及其组分与特定的健康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可用于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当前污染水平下的死亡或发病风险;预测PM2.5降低情况下可获得的健康改善程度和健康收益;用于评价降低PM2.5污染干预措施的成本收益。   欧盟和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和修订,而进行这些修订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环境基准文件。因此美国和欧盟等国家不断地开展和汇集大量关于环境基准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环境基准文件不断地进行更新,为环境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国外的PM2.5基准信息内容远不能满足我国需求,相关的出版物和文献信息也很缺乏,这给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我国PM2.5质量标准和质量基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但是有关PM2.5的很多科学问题尚未开展深入研究;缺乏有关PM2.5污染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如污染水平、时空变化、理化特性、来源等监测、检测和相关研究资料;PM2.5污染特征与健康危害关系的科学证据不足;我国PM2.5理化特征和人群遗传背景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异,制订相关质量标准和防治对策时不能照搬国外研究成果;环境标准体系缺乏一套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支持的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作为科技支撑;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健康、生态毒理等基础研究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都给环境标准的完善和修订,给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带来了困难。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可以为降低PM2.5对健康和生态的影响提供指导,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为制定适合当地目标的政策提供多种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建立基准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阅读提示   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如首先要体现在保护公众健康方面;要在拥有大量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明确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制定我国的综合研究计划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在我国一些地区,PM2.5污染比较严重。这些地区罹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呈上   升态势,而我国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当前,应该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建立我国的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   在PM2.5基准研究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美国相关法规规定,每5年定期发布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评估审查结果,每次修订的主要依据是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究的新成果。美国1971年颁布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以总悬浮颗粒物(TSP)作为颗粒物指标,1987年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基于1996年发表的细颗粒物(PM2.5)与健康效应(肺心病患者症状加重,住院率、急诊和过早死亡增加)相关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于1997年再次修订了NAAQS,新增加了PM2.5标准,并对保留的PM10标准做了小幅修改。2006年,美国环保局建议再次修改PM国家空气质量标准。2007年在实施新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取消PM10年均值标准和PM10-2.5标准,将PM2.5的日均值降低为35μg/m3。美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正是由于紧随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新进展而不断修订,才得以保持其先进性,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颗粒物的综合科学评价”(2009年以前叫颗粒物空气质量基准文件)是一种全面的回顾性综述文件,用作制修订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依据。这些文件不断更新,每次更新都汇集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国从1969年第一次发布颗粒物的空气质量基准文件起,先后经历了十几个版本。   对于未列入基准文件的大量污染物,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也会不定期发布和修订一系列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毒性谱数据,包括数百种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长期和短期的暴露以及毒性数据,为基准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   空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间的不确定性,促使美国国会增加了对空气颗粒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经费,1999~2010年实施了两期“颗粒物中心”计划共1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7500万美元;2011年~2016年实施“清洁空气研究中心”计划,4个中心共资助3200万美元,循序渐进地研究颗粒物污染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7年首次出版了《欧洲空气质量准则》,并于1997年进行了更新,出版了《欧洲空气质量准则》(第二版),准则值是在专家对现有科学证据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2005年10月,WHO在德国波恩组织专家审议了4种常见污染物(PM、O3、NO2、SO2)的环境基准值和对现有科学证据的详细评价。以此为基础,WHO于2006年向全球发布了更新版的空气质量基准文件《WHO空气质量准则2005年》。在这一文件中,WHO提出PM2.5的年均暴露指导值是10μg/m3,这一指导值在高度发达国家较大城市地区是可以实现的。当低于这一水平时,预期可以显著降低健康风险。同时,针对高污染的国家和地区,还提出了PM2.5的3个过渡时期目标值(即IT)。其中,IT-1的目标值(35μg/m3)对应于长期健康效应研究中的最高浓度均值,在发达国家这一浓度与死亡率有显著相关性;IT-2(25μg/m3)相对于IT-1,可以使长期暴露的健康风险降低约6%;IT-3(15μg/m3)相对于IT-2,可以使长期暴露的死亡风险降低约6%。   当前,我国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需借鉴以下经验:   一、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但是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首先要体现在保护公众健康方面,真正能够为降低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提供指导,能够起到明确降低环境健康风险的作用。   二、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要在拥有大量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明确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制定我国的综合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我国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三、对暴露环境和暴露对象的监测和检测是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物监测和检测等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研究方法的正确和研究结论的准确,认真细致地解决关键支撑技术难题是十分必要的。   四、目前,我国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已有一定量的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卫生部门也掌握着很多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毒理学等方面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这些都是开展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必需的珍贵资料。因此,在环境质量基准调查研究中应该形成资料共享交流机制,以利于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建立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审查和评估机构,遴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PM专业评估委员会。 我国开展PM2.5基准研究建议     ■阅读提示   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在典型地区开展一定规模的人群健康长期追踪调查,系统研究PM2.5载带的有毒有害组分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和风险。基于人群或区域调查结果,建立我国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向公众征集意见,定期发布质量基准文件。   我国开展PM2.5环境基准研究,需要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典型地区开展一定规模的人群健康长期追踪调查,系统研究PM2.5载带的有毒有害组分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和风险。基于我国人群或区域调查结果,建立我国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向公众征集意见,定期发布质量基准文件。具体建议如下:   研究PM2.5和气态前体物的排放特征,及其在大气中的变化、传播以及清除等过程的机理和特征。PM2.5可以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在长距离传播过程中经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干湿沉降的清除过程。目前,我国关于PM2.5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和形成机理的实测及研究资料较为缺乏。此外,识别二次颗粒物与其前体物排放源的关系比识别一次颗粒物更为困难,气态前体物转化为二次颗粒物的转化率、转化时间和转化机制等更是缺乏实测和研究分析资料的支撑。   开展PM2.5质量浓度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模式研究,得到各类排放源对受体贡献的精细源解析结果。当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城市对PM2.5做过研究性质的监测和分析,因此对PM2.5的污染水平、时空变化状况在全国范围内了解甚少,对其来源没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科技支撑,因此需要科学地开展PM2.5质量浓度变化时间和空间模式以及各类排放源对受体的精细源解析研究。   将PM2.5的人群暴露研究作为重点,结合时间活动模式和不同微环境的暴露水平,得到人体PM2.5总暴露水平。PM2.5的总暴露水平,为研究对象在一天中经历不同微环境的PM2.5暴露分量的总合。然而,我国目前还较为缺乏描述各种微环境以及精细时间活动模式的个体暴露全谱技术,应当建立精细时间—活动模式与个体暴露监测技术,结合暴露因素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关系,量化各种微环境对个体暴露水平及其不确定性影响,建立适合我国不同人群的空气污染物精细暴露参数体系及评价模型。   研究PM2.5对人体的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当前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仍然缺乏颗粒物暴露剂量与不同人群疾病效应的确切量化证据。因此,研究PM2.5在呼吸系统不同部位的沉积、清除与停留机制机理,将为确定目标组织(如肺部或经过呼吸、循环系统转移到心脏或其它器官)剂量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损伤与修复机理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人体健康效应等,是PM2.5对人体的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的关键研究内容。   深入开展PM2.5对人体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开展PM2.5的暴露剂量对人体健康效应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在我国PM2.5对人体健康效应研究中,应开展PM2.5导致健康危害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将流行病学调查与PM2.5监测结果相结合,分析人群长期或短期暴露与PM2.5和目标疾病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   深入开展PM2.5对人体健康效应的毒理学研究。在开展PM2.5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时,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等毒理学方法研究不同的机体对PM2.5及其载带有毒有害组分的吸收、代谢以及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PM2.5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对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能见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材料的影响等。   PM2.5质量基准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PM2.5质量基准研究的关键支撑技术是指PM2.5质量基准研究链“污染源—环境空气浓度—暴露水平与剂量—健康效应与风险”的各环节中相关测量及量化方法学方面的研究,包括监测、检测和调查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监测网络构建,需要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表征方法,基础数据的获取和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及评估方法等。诸如:PM2.5的立体监测与高解析度/分辨率浓度场模拟的关键技术;不同人群PM2.5精细暴露全谱技术方法与评估模型;PM2.5内暴露模拟、溯源与健康效应关键技术、空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与损益估算方法以及构建PM2.5人群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平台等。   作者单位:白志鹏、张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基地、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光焕、韩斌,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厂商

2012.03.29

阿迪耐克等服装NPE含量超标 洗涤后污染环境

  阿迪耐克等服装NPE含量超标 洗涤后污染环境       绿色和平日前发布报告显示,阿迪达斯、耐克、李宁、H&M和CK等知名服装产品上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洗涤过程中会大量释放出来,将这样的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会极大的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知名品牌的污染链     究竟消费者是如何“被”成为知名品牌污染链的“帮凶”的呢?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李一方介绍说,这些残留在服装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叫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英文缩写NPE,它们被用于服装制造并且被排放到服装生产国的河流中,对当地国的环境造成了污染。    李一方:在2010年时,我们去检测过长江里野生的鱼类,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鱼类,发现同样的环境激素也在鱼体当中。所以,这就清楚的显示了有毒有害物质的链条。它不仅在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里面、在我们身边的河流里面、在我们穿的衣服里面、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到生产地的河流中去。     在最新报告中,研究人员对包括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彪马、雅戈尔、H&M和CK等知名品牌在内的14份样品的洗涤效果进行了检测。李一方介绍了他们的检测过程。    李一方:这次我们发布的新的报告就是模拟了在家里洗衣服的过程,发现洗完衣服之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洗衣服的水排放到我们身边的河流里。    消费者成环境污染的“帮凶”     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凯说,被排入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NPE,将转化成毒性更强、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NP(壬基酚)。NP是全世界公认的环境激素。研究表明,即便这种物质排放的浓度很低,也极具危害性。    张凯:它具有持久性以及生物蓄积性。也就是说,它一旦被排入的环境中,它会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它可以进入食物链,并且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同时,它还具有模拟雌激素的作用,因此它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之后,就会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殖和发育,可以导致人类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    李一方说,研究证明,在纺织品中,其含有的NPE残留都可被清洗干净,多数只需几次就能被彻底清除。然而,这些知名的服装品牌间接地向公共用水中排放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使得消费者在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环境污染的“帮凶”。    李一方:这次我们想要证明的就是,通过消费者他们本来不知情,他们买了这些品牌的衣服,在家里非常正常的洗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们“被”变成了造成污染的“帮凶”。我们把这些本来是工厂排污口排出来的环境激素,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转移到了我们身边的河流中去。 来源中国广播网  

百态

2012.03.28

环保部:2015年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环保部:2015年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环保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各地环保部门要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环保部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     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发布机制。   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臭氧、一氧化碳等监测指标,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明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厂商

2012.03.28

火电脱硫面对哪些新挑战?

  火电脱硫面对哪些新挑战? “十二五”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路线格局将发生变化     “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要实现减排8%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要从2010年的2267.8万吨降低到2015年的2086.4万吨。与此同时,我国煤炭消费量预计将由2010年的30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38亿吨。因此,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十二五”的脱硫工作该如何继续?“十一五”期间,我国火电脱硫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这些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对环保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烟气脱硫企业既面临工艺技术发展的挑战,又在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面对新标准脱硫怎么调整?     要满足具有更稳定高效的脱硫效率、脱硫副产物可资源化的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指出,要对电力行业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工作,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对钢铁行业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水泥、石化、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   火电厂是我国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二氧化硫减排的主战场。今年1月1日开始,《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正式实施,其中规定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为100mg/m3(高硫煤地区为200mg/m3);现有电厂改造执行200mg/m3(高硫煤地区执行400mg/m3);重点地区燃煤电厂执行50mg/m3。以上排放限值的严厉程度与欧美相当,这是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基数太大、环境容量有限的必然选择。   据测算,要满足新标准要求,燃煤硫分在3%以上的高硫煤机组,配套设施的脱硫效率必须达到98%左右,老机组的脱硫效率必须达到95%以上;对燃煤硫分1%~3%的中硫煤机组,大部分地区新建机组必须选择达到96%以上脱硫效率的工艺,而老机组可选择95%左右的工艺;对燃煤硫分在0.6%~1%的低硫煤机组来说,新建机组脱硫效率必须达到93%以上,老机组可在90%左右。在重点地区,脱硫效率必须达到97~99%才能满足50mg/m3的排放要求。   烟气脱硫环保政策和新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对烟气脱硫市场及工艺技术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火电厂脱硫领域的主流工艺是石灰石—石膏法,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以石灰石—石膏法、氨法、循环流化床法为主,多种工艺都有应用;在化工行业中,氨法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我国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路线格局将逐步发生微妙变化,呈现由石灰石—石膏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向多种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路线共同发展的趋势。满足更严格排放标准要求、具有更稳定高效的脱硫效率、脱硫副产物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将得到更多工程应用。   去年1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其中对各种脱硫工艺的综合脱硫效率取值规定为:石灰石/石灰—石膏法、海水法和氨法脱硫综合脱硫效率最高可达到95%;循环流化床等半干法脱硫工艺、镁法和双碱法脱硫工艺综合脱硫效率原则上不超过80%。据介绍,这实际是对目前我国脱硫工艺脱硫效率和实际运行情况的经验总结。   根据相关技术政策,石灰石/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和氨法脱硫工艺属于湿法脱硫,脱硫效率高,减排效果显著,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工艺技术路线。       工艺技术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运行可靠、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工艺技术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   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路线选择涉及技术、经济、总量减排、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专家建议应重点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排放标准要求。满足排放标准是基本要求。不论是新修订的火电厂排放标准,还是现行或即将修订的钢铁、水泥行业排放标准,都是国家强制性标准,烟气脱硫工艺必须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   第二,技术政策要求。应满足国家相关烟气脱硫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等要求,以便在项目立项、可研、环评、设计各阶段顺利通过环境保护审批。   第三,总量控制和按排污量收费要求。企业扩大规模、各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热情不减,但项目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有环境容量指标。而指标有富余的地区或企业越来越少,总量指标只有靠进一步减排来获得。根据排污权可转让的原则,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可获得明显的经济收益。因此,最大可能提高脱硫效率也是工艺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国目前排污收费原则是排污即收费,二氧化硫排污费已上涨到1260元/吨。一座中型火电厂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硫以10万吨计算,脱硫效率每增加1%,可减少排放量1000吨,减少排污收费126万元。因此,提高脱硫效率对改善企业的运行效益有明显影响。   第四,可靠性要求。环境保护部环办〔2010〕91号文明确要求火电企业铅封或取消烟气旁路,作为提高二氧化硫减排效果的主要措施,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这对脱硫装置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大型工程化业绩、没有连续稳定运行可靠数据的脱硫工艺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第五,循环经济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我国今后长期的科学发展之路。脱硫工艺的选择应在去除二氧化硫的同时,尽量避免或少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副产物综合利用将是对脱硫工艺的更高要求。传统大量产生固废的脱硫工艺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其发展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受到一定制约。   总之,脱硫效率高、运行可靠、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脱硫工艺技术才能满足“十二五”新形势的要求。       脱硫工艺应用状况如何?     干法、半干法及湿法技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工艺技术进行研究,经过30多年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内投入工业运行的脱硫工艺技术多达几十种。   脱硫工艺根据脱硫剂形态分为干法、半干法及湿法。干法和半干法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的特点,在中小型燃煤锅炉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脱硫效率通常不高于90%。面对国家日趋严格的排放要求,市场空间受到限制,只适用于燃煤硫含量较低的条件。   湿法脱硫可达到95%以上的脱硫效率,将是今后我国脱硫工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脱硫剂性质,湿法可分为石灰石—石膏法、海水法、氨法、双碱法、镁法、有机胺法等。   1、石灰石—石膏法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最早从国外引进,因工艺成熟、脱硫剂便宜易得等优点成为我国的主流脱硫工艺,在全国已投运的烟气脱硫机组中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这一工艺每年产生石膏达7000万吨,综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其他只能作为固废堆存,由此产生了二次污染问题,也加大了安全隐患。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石膏固废是我国第一大固废,2010年产生量达到1.25亿吨,而综合利用量只有5000万吨。2015年,国家要将石膏固废的产生量控制在1.5亿吨以下,综合利用量目标1亿吨,任务非常艰巨。   这一工艺以石灰石浆作为脱硫剂,受反应活性、料浆吸收能力等因素限制,要稳定实现96~98%的脱硫效率有一定困难。   2、海水法   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在国际上已有近40年成功应用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福建后石电厂1×600MW机组、深圳妈湾电厂1×300MW机组引进这一技术并投入运行。因为具有系统简单、维护方便、不需添加脱硫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滨海电厂的青睐。   目前,我国已有10多个电厂海水脱硫装置投入运行或在建。这一技术适宜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脱硫后海水排放海域扩散条件良好、燃用含硫量小于1%的煤种、200MW及以上新建燃煤发电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选用。这一工艺的最大争议是烟气脱硫后可能产生的重金属沉积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在环境质量比较敏感和环保要求较高的区域要慎重考虑。   3、氨法   氨法脱硫工艺以液氨或氨水为脱硫剂,与烟气中二氧化硫反应并通过空气氧化,最终产物为硫酸铵。氨是碱性强、纯度高的化学品,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是气—液两相反应。因此,氨法反应速率快、反应完全,吸收剂利用率高,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高于其他工艺。工程实例表明,即使对于中高硫煤,氨法脱硫也可以达到97~99%的脱硫效率。   氨完全溶于水,在不改变液气比的情况下,很容易增加吸收剂的吸收能力,满足燃煤硫份波动时的脱硫要求。这对燃煤来源较多、煤质不稳定的电厂有一定吸引力。   氨法脱硫的另一优势在于,运行成本低,并可与脱硝实现协同控制。据介绍,氨法脱硫系统阻力低、液气比小,因此,脱硫装置的小时电耗比石灰石—石膏法低40%以上。   氨法脱硫副产物为硫酸铵,其品质可以满足农用化肥要求。1吨氨可脱除约两吨二氧化硫,生产约3.8吨硫酸铵。作为一种农用化肥,硫酸铵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显著降低装置运行费用。煤含硫量越高,副产品硫酸铵产量越大,脱除单位二氧化硫的运行费用越低,同时煤炭采购费用也将降低。   据研究,氨法脱硫同时具有20%左右的脱硝效果,还可与SCR脱硝工艺共用一套液氨供应系统,减少占地和投资。   氨法的脱硫剂、中间副产物及最终产物都易溶于水,对设备磨损以及引起的堵塞风险都明显降低。因为没有制粉、制浆、废水处理等工序,流程更为简洁,更容易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   据介绍,液氨是我国最大宗的煤化工产品,2010年产能超过6500万吨,产量接近5500万吨。我国有近500家合成氨企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目前在建的合成氨装置产能仍有数百万吨。我国氨源供应条件优越,完全可以满足脱硫脱硝等行业对工业氨的需求。   硫酸铵是含有硫养分的氮肥,深受我国缺硫地区以及复混肥生产企业的喜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硫酸铵市场需求潜力在1000万吨以上,而目前产量只有300万吨左右。   国外氨法脱硫先后有近10套装置投运,但受液氨供应不便等因素限制没有大范围推广。我国目前已有40多家企业,投运了近百套氨法脱硫装置,分布于热电联产机组、电厂、钢铁等行业,还有30多家企业的氨法脱硫装置正在建设中。   4、其他脱硫工艺   双碱法工艺是为了克服石灰石—石膏法易结垢的缺点发展起来的,理论上可达到97%以上的脱硫效率。但这一工艺流程较长,而且石膏中会残留部分烧碱或纯碱,增加了综合利用的难度。目前,国内有部分中小工业企业自备电站采用这一工艺。   镁法脱硫也可达到97%以上的脱硫效率。日本等地建设有多套镁法脱硫装置,但大都采取抛弃法,即将脱硫副产物亚硫酸镁抛弃到海里,造成运行成本较高。我国硫酸镁的市场空间较小,年消费量不足30万吨,而工业硫酸镁的产量高达70万~80万吨。回收型镁法脱硫需要解决脱硫副产物的市场去向问题。   有机胺法是在化工行业脱除硫化氢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也可达到97%以上的脱硫效率。目前,我国第一套工业化有机胺脱硫工程正在贵州福泉电厂(2X660MW级机组)建设,预计今年内投产,总投资近8亿元。这一工艺流程长,需配套下游硫酸装置,一次投资较大,经济性和运行可靠性有待工程投产后检验。如果技术取得成功,比较适合高硫煤及电厂附近有较大硫酸需求的场合。   生物脱硫是将烟气中二氧化硫通过水膜除尘器或吸收塔溶于水并转化为亚硫酸盐、硫酸盐,在厌氧环境及有外加碳源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SRB)将亚硫酸盐、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然后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从而将硫从系统中去除。   生物脱硫在我国已有成功的工程应用案例,且技术发展很具潜力。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解决烟气温度较高和生物法脱硫常温操作之间的矛盾,培育更适于烟气脱硫的耐高温脱硫菌。   (作者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厂商

2012.03.28

环保部长周生贤:今年环保将对重金属污染下狠手

 专项行动去年关停取缔全国81%的铅蓄电池企业  环保部长周生贤:今年环保将对重金属污染下狠手       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2011年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共排查铅蓄电池企业1962家,按照环保专项行动“六个一律”的整治要求,全国81%的铅蓄电池企业已被取缔关停,只有315家企业正常生产。今年的专项行动将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全面整治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坚决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势头。这是记者从今天国务院九部门在京联合召开的“2012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的。   电视电话会议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司法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商管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电监会等国务院九部门联合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代表环保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对2012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进行了动员部署。   周生贤表示,要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各地要在2012年6月30日前,公布辖区内所有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皮革鞣制、电镀企业的名单及整治进展情况,更新铅蓄电池企业整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全面排查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全面排查包括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企业。各地要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于故意倾倒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项行动还将从严监管污染治理和污染减排重点企业。一是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2012年6月底前各省级环保部门要会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公布各类污水处理厂名单、处理水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情况和环境守法情况。二是加强电力企业(包括企业自备电厂)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监管。  (责任编辑:杨翼)  

厂商

2012.03.27

PM2.5,我们想清楚了吗?

  PM2.5,我们想清楚了吗?     随着去年下半年的持续灰霾天气,“PM2.5”这样一个原本有些生僻的专有名词瞬间走红。它体积很小,直径还不及头发丝的1/20,但是又事关重大,因为它影响着人体健康。   “我感觉呼吸困难!”“我嗓子发干!”“我喉咙疼!”“到底要不要装空气过滤净化机?”“出门是不是一定要戴口罩?”“要不要在家里种花种草?”……近来类似的担忧在城市蔓延,人们对PM2.5的态度从好奇逐渐变为恐慌。那么,小小PM2.5是否真的猛于虎?关于PM2.5的种种问题,我们是不是都完全弄清楚了呢?   是不是太单一化了?   PM2.5又被称作是可入肺颗粒物,与PM10相比,它更容易进入人体内,并参与肺部的气体交换,进而对呼吸系统乃至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就像大自然中的细菌一样,PM2.5看不见也摸不着,也分为无害和有害两种。PM2.5是否有害,取决于它的成因。比如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本身就可能有毒;由干净海水飞沫干枯而成的则无毒。   研究显示,中国的PM2.5中,除了直接排入空气的一次颗粒物,还有超过50%都是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形成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的气体、机动车尾气、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在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就将形成PM2.5,有时还会吸附空气中如铅、砷和多环芳烃类的有害物质,长期在此环境中生活,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可见,PM2.5的危害性主要不在其自身,而取决于它表面吸附的化学物质。它很大程度上只是为空气中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提供了载体,因其对能见度具有显著影响,更引人关注。   大气污染和治理从来都是一项综合工程,我国的大气污染绝不仅仅是一个PM2.5问题那么简单,PM2.5只是大气中存在的众多污染物之一。从毒害性来说,它并不比大气中存在的其他污染物更大。相反,如果只是紧紧盯着PM2.5,而放松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治理,那么对PM2.5的治理远远谈不上彻底,PM2.5之害也难以根除。   是不是太技术化了?   数月以来,媒体和公众对PM2.5穷追不舍,从PM2.5是什么,到它的成因,怎么监测,怎么治理,都让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一一解释。把事情摊开来讲,用意本是好的。这样高度的环境信息公开,直接推动一些地方的PM2.5   迈入“每小时一公布”甚至即时定点公布数据的时代。可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说公布出来的PM2.5数据让人看不懂。   诚然,从环境统计学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只需监测PM2.5日均浓度足矣。若非特殊情况发生,根本不必一小时一监测。环保部门的这些努力,无一不是在考虑公众的诉求,这些做法显然带着执政为民的极大诚意。   但公众对监测数据的不理解也很正常。PM2.5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未知的,其在大气中的传播遵循一套复杂的模型,受很多因素影响,公众感受与科学数据未必能永远保持一致。何况环境监测和治理都是有一定专业门槛的技术活。如果总拿技术说事,过于强调规范、标准、监测手段,执着于不同机构一两个数据上的差别,只怕会越解释问题越复杂,越公开公众越糊涂,绕来绕去走到技术化的羊肠小道上,话是越说越多,路却越走越窄。这样的自说自话,必然导致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两张皮”问题的出现。其实人们想知道的无非就是“天灰蒙蒙的,到底怎么了?”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只需明明白白正面告诉公众就行了。   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自从PM2.5被冠以“灰霾元凶”称谓,公众对其治理进程的关注一直有增无减,这也对各地政府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尽快启动监测、公布措施、承诺时间表。当新出台的空气质量标准颁布,还有人质疑新标准的实施为什么要等到5年以后?   公众期盼PM2.5的治理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监测只是第一步,治理才是我们要啃的硬骨头。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新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从70%达标变为70%不达标。   治理PM2.5比治理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的难度要大得多,除了工业污染源防治,还必须从油品质量、汽车排放的标准和加油站改造入手,加强对移动源、工地扬尘等面源污染的治理,而这不是单靠环保部门的力量能够完成的。   在欧美国家,污染物治理遵循着从宽松到严格的原则,对颗粒物的限制也是从大到小,经历了从控制总悬浮物颗粒(TSP)到PM10,再过渡到PM2.5的漫长过程。虽然他们对于PM2.5的治理已经进行了四五十年,但设立强制指标也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1997年,美国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5浓度上限的要求;2010年,欧盟对PM2.5的监控标准生效。即使如此,他们的标准也还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准则要求。如果按照WHO的空气质量准则有关PM2.5的3个过渡阶段要求来看,目前我国的新标准还处在第一阶段,即使每一步只用3~5年,完成治理任务至少也需要20年。   按照北京市政府最新公布的方案,北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才能达到国家标准。而从投入力度、行政执行力、产业结构和地域敏感性等客观条件来说,全国能达到北京条件的地方还不多。总而言之,对于我国这样还将长期处于重化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PM2.5治理将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月19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说,“PM2.5是老问题,不是新问题,更不是新发现。”PM2.5问题早就存在,且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因此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但在此前提下,还要尊重科学规律,结合基本国情,一味追求跃进或是悲观不前,都是不理智、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  

厂商

2012.03.27

环评要作为项目上马"硬门槛"

  四川省长蒋巨峰在全省投资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上要求 环评要作为项目上马"硬门槛"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日前召开的四川省投资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四川省政府投资和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把环评审批作为项目上马的一道"硬门槛"。   蒋巨峰强调,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要高度重视环境容量,包括大气、水环境容量的有效利用,在容量限度内安排重大项目,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和粗放利用大气、水环境资源、高污染的产能,置换出环境容量用于新的项目建设。   蒋巨峰要求,投资和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把环评审批作为项目上马的一道"硬门槛",这既是刚性约束,又是四川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还事关子孙后代发展,一定要切实抓好。   蒋巨峰指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污水垃圾等环境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地区,视情况实行限批。要强化建设项目过程监管和环保验收。对环评文件未经批准即擅自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擅自做出重大变更、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凡开展过规划环评的具体建设项目,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以依法简化。对保增长、保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各级环保部门要开辟环评快速通道,加强全程服务。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小佳 见习记者 王小玲 成都报道

百态

2012.03.26

市场需求大 空间待拓展

市场需求大 空间待拓展   环保产业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多领域机会并存但市场空间扩展仍面临政策与执法、市场秩序、技术等多方挑战     受访嘉宾:  赵华林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赵鹏高 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副巡视员;                  韩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                  王世汶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                  常杪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蒋洪强 中国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管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刘建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十二五’应该是环保产业的黄金时期,发展将呈现猛增态势”。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应邀发表演讲。他表示,未来5年,环保产业增加值将超过投资,这是产业战略性、标志性的转变。   一方是污染态势的持续,一方是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对于环保产业市场的前景,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表示,“两个因素相加,这个市场规模已经无法用数据来描述。”不过这些市场需求究竟能多大程度转化为实际的发展空间,他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一观点也代表了不少与会专家、企业家对于环保产业既期望又担忧的“纠结”心情。到位的政策与执法、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地方政府的投入意愿、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环保产业振兴真正欠缺的不只是“东风”而已。 严“管”下的市场空间 氮氧化物控制任务非常繁重,污泥必须妥善解决,治理呈现多元需求   “国家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的工作重点,对在座的产业界来说就是商机。”赵华林在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污染防治整体思路已经基本成型,并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十二五”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三大环境要素,水、空气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化学品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成为重点工作领域,相关的规划陆续制定发布,工作在有序开展。   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测算,在污水、污泥、脱硝等领域,“十二五”相关投资规模大约为1.2万亿元,拉动产值1.32万亿元;新建项目运行费用1612亿元,全部设施的运行费用将超过3400亿元。   演讲中,赵华林点出了未来治理力度、政策投资密集的领域:在可以预见的“十二五”后3年,氮氧化物控制任务将非常繁重,需要大量投入。在污泥领域,污水厂污泥-垃圾填埋场-填埋渗滤液—污水处理厂的这条“循环”路已经走到尽头。他强调,污泥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污泥的处理费用必须进入污水处理费用,这在“十二五”一定要有重大突破。污泥不得到妥善处理,将对污水厂减排考核扣减总量。   “十二五”污染防治思路的调整变化则直接反映在治理需求的多元化上。对此,产业界代表普遍表示,和过去以水、气为主的简单治理格局相比,未来展现的环保治理领域和相应市场可谓丰富多彩。   赵华林透露,“十二五”,我国将开始进入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的新阶段,将开展全面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防治工作。而不久前发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则标志我国大气污染防控工作从以监测、治理一次污染物为主到一、二次污染物并重。“目前正在编制全国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解决雾霾天气为核心,防治思路从总量控制向质量控制转变。根据新标准要求,目前有70%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这些新领域都孕育着成百上千亿的商机。”赵华林说。   他看好的另一个市场是污染场地修复。赵华林表示,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不重视污染场地修复,会埋下非常大的环境隐患。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城市“退二进三”、企业搬迁,这方面的需求未来会比较旺盛。“美国目前75%的环保资金用在土壤地下水修复和固废处置,我个人认为‘十三五’、‘十四五’这些领域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现在正是迎来大发展的时期。” 传统领域“老树开新花” 垃圾、水处理领域出现产业新形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有3个趋势       “在一些传统治污领域,随着公众环境诉求、国家标准执法的严格,一些新的治理需求已经相继涌现。这属于老树开新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建国以垃圾处理领域为例,应邀为企业界“指点商机”。   他说,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污染排放标准大幅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就不小。目前来看,虽然有相关工艺可以使处理出水达标,但是仍有20~30%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没有办法处理。目前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这部分浓缩液很难被生物降解,进入污水处理厂也只是稀释后排放。   再比如垃圾处理恶臭的治理。目前,不少地方采取的措施比较极端,比如除臭车密集运转或大量喷洒药剂。“这都是要靠政府强力投入才能维持,从商业运行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这方面经济适用的技术设备需求很大。”而同样存在技术缺陷的是垃圾焚烧飞灰的收集处理,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国家要求加严,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在水处理领域,王世汶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再生水领域。“从污水领域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污水资源再生将成为新的思路。随着人口、气候变化等因素,缺水城市越来越多,水的资源属性迅速上升。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后的回用将是确定无疑的趋势。   二是园区工业废水治理。他表示,我国工业废水由于种类繁多、监管分散、和地方经济利益存在千丝万缕联系,以往的治理结果不令人满意,对环境的冲击很大,因此这个领域的处理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变数。但对于园区化工业废水处理,他表示企业家们可以给予高度重视。“随着环境监管力度加强,随之而来的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园区化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据了解,北京晓清环保集团等企业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业务模式探索。针对目前国内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现状,他们尝试给工业园区设计了整体解决方案,建立污染处理的全生命周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韩伟希望企业界注意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期的3个“苗头”,提早做准备。一是未来环境服务业的比重将显著增加,超过环保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环境监测等领域肯定要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运营。   二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从政府驱动将转向”民意”驱动。“血铅事件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PM2.5撬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等已经表明,社会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将对环保治理需求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韩伟说。   三是环境技术的研发思路,从单一污染物、点源治理的思路,向面源控制、协同控制、过程源头控制的思路转变,从治理达标向资源再利用思路转变。比如污水处理一定要考虑再利用资源化;烟气净化领域要考虑协同处置,比如除尘、脱硫、脱硝甚至将来的脱汞都需要系统考虑,这应该是未来研发的方向。 发展需要内外兼修 环保监督管理需要更严格,产业界应对重点领域需要做好准备     “当前,有些领域的环保相关标准、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有些领域是标准法规出台后监督执法跟不上。只有这些问题有了根本改善,才会有环保产业、企业发展的真正机遇。”面对各界描绘的环保产业美好“钱景”,现场一位企业代表的发言引起广泛共鸣。   对此,赵华林也表示赞同:“这也是我一直呼吁亟待改善的问题。现在环保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和各界的共同努力。”   赵华林表示,一个急需在法律法规上有所突破的问题,就是对恶意排污等企业违法现象如何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对其产生威慑效应。“相当数量的企业是治污设施运行打游击,环保局来了就开、走了就关,就是抓住了罚款也有限。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探索更加严厉的措施,督促企业加强污染防治。”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市场对规制和监管环境具有相当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新兴领域,政策执法能否到位是业界的担忧之一。“在很多环保领域,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比如小城镇、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管理模式都没有明确。这是相关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表示。   而除此之外,她想提醒产业界的是,现在环保需求的重点领域已经明确,但产业界是否做好了准备值得大家思考。首先是对新兴的治理领域,目前企业的技术储备还普遍不足,没有相关技术、工程的积累实践。“目前的治理要求企业能迅速应对,这就是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从已经发布的各项环保规划来看,环保重点工程已经走向系统化,目标是系统环境问题的解决,而非像“十一五”那样是针对点源的单个治理工程。这个变化需要环保企业拥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在治理、监测、修复等领域,都要面对环境管理需求和具体技术如何融合的挑战。   在她看来,另一个急需反思的问题是污染防治的投入产出比。“‘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设施建设的速度空前,是发达国家无法想象的。但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是治污投资不少,但环境质量改善有限。其中涉及污染治理设计、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效率等多方面问题。”   “环保产业小而散、多而弱,依然表现出产业发展初期的特征。”对此,王世汶也深表忧虑:“我走访了很多环保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环境领域,技术、工艺、制造、质量管控、自动化、运营管理水平还相当薄弱。国外同行曾经给我们这样一个判断,因为上述因素导致至少10%的环境工程投资是无效投资。”   在中国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管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蒋洪强看来,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环保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参与国际竞争,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弱;能否满足当前重点工作需求和未来需求还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饮用水、重金属、土壤、辐射等领域,需要加快技术研发。“现在环保方面遇到的政策问题可以制定,投入也可以解决,但技术能不能跟上是个问题。在很多治理领域有关部门需要企业上报技术项目,但没有国内企业响应,这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一位仪器行业的与会代表对记者表示,PM2.5监测市场很大,设备、运营、数据应用、污染物治理等方方面面,美国为此努力了15年。但中国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仅监测设备一项,大部分都需要进口。   对此,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副巡视员赵鹏高说,如果环境服务跟不上,环保产品和技术没有,国内再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只能让更多国外环保产业获利。他在讲话中表示,要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市场秩序,未来环保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前瞻

2012.03.26

空气质量监测急需哪些改进?

  空气质量监测急需哪些改进?         国务院最新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PM2.5、臭氧等的监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发布的《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通知》要求,从今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对PM2.5、臭氧等的监测工作。   为更好地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应的监测工作需要有哪些改进?“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科研工作重点有哪些?本期特刊登相关理论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借鉴。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相比,污染物浓度仍保持在高位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从以一次污染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存的复合型空气污染,从城市的局地污染发展为城市群的区域污染。灰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煤烟型与氧化型污染共存、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叠加、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   要准确全面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认识其发展和演变规律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确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要全面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现状特征及其污染物的来源。此外,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恰当、其实施效果如何也需要依靠环境监测结果进行检验。因此,环境空气监测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基础,提高监测水平至关重要。   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亟待提高   ■阅读提示   监测项目偏少,一些重要的指标尚未开展监测;缺乏高精度监测点位筛选确定技术、点位代表性评估指标体系;急需可以开展高频次、高准确度、高分辨率、立体监测的方法和设备;部分监测设备的质量控制技术不能适应大量业务观测的需求;缺乏对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挖掘等   尽管我国环境空气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已进入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形势下,现有环境监测技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无法反映出综合的环境空气质量,不能为环保部门解决复杂污染问题,不利于有效控制污染源,不足以为节能减排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如果要全面说清我国煤烟型与氧化型污染共存、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叠加、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在监测能力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监测项目偏少,一些重要的指标尚未开展监测。SO2、NOX、和颗粒物等虽然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光化学烟雾以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霾和各种低能见度天气现象与一次污染物的关系非常复杂,呈非线性关系。因此,并不能通过一次污染物的监测就能全面说清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例如PM2.5的浓度虽然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与能见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和非单值的关系,能见度还受到相对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仅监测PM2.5并不能完全确定和说清能见度的高低特征。要满足认知环境污染机制和演变过程的需求,就要从少数独立的污染物指标监测到相互关联的多参数污染物指标监测。多参数测定的监测技术研发、业务化应用以及科学研究的专用监测技术设备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关键。   缺乏高精度监测点位筛选确定技术、点位代表性评估指标体系。现有监测点位筛选确定方法不确定度较大,与数据的使用、评估目的等联系较少,用同样方法选择的监测点位代表性差异较大,点位代表性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因此,为了能够用较少的点位反映较大尺度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应建立起一套高精度的监测点位筛选确定技术,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急需能够开展高频次、高准确度、高分辨率的立体监测方法和设备。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污染物的输送转化过程,分清各地空气污染物的局地和区域输送来源,必须依赖于地面监测与立体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要从城市监测转变为区域监测。目前我国立体监测技术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只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有所应用,还没有在广大监测工作中开展,迫切需要能够开展高频次、高准确度、高分辨率的立体监测方法和设备。   部分监测设备的质量控制技术不能适应大量业务观测需求。SO2、NO2、CO等气态污染物监测设备的校准是通过钢瓶标气开展。但臭氧具有反应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臭氧分析仪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工作与常规污染物分析仪不同,没有标准钢瓶气进行仪器校准,需要一个能够溯源到权威标准的传递标准。此外,颗粒物监测设备通过仪器自带的标准校准膜进行校准,目前还缺乏对颗粒物的标准物质溯源和校准体系。   缺乏对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挖掘。各污染物之间、各污染物与气象参数等信息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过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挖掘出数据更深层次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分析和提取各种监测数据所包含的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信息。然而,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多采用平均值与标准进行简单比较,并未深入分析。例如,由于研究手段和技术的局限,空气污染和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如何全面深入研究我国大气细粒子(PM2.5、PM1)、光化学污染物(NOX、VOCS、臭氧)同低能见度天气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造成低能见度天气的空气污染原因、相应控制途径以及全国低能见度现象监测的技术路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空气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估技术需改进。大气环境是一个巨大、复杂、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由于污染物在时间、空间与数量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政府与企业在治理措施选择上的难度,因此改进空气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估技术,可得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控制空气污染有效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对防治措施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巩固大气治理取得的成果。   缺乏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归因与反控制技术研究。污染源的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环境质量数据与污染源数据之间的深度关联和归因分析技术,可及时、科学地了解何种污染状况下需控制何种污染源,在可能出现空气污染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及生态安全。   急需开发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以往,各城市较为关注城市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随着社会发展、监测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公众对环境知情权的需求增加,准确实时的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的迫切需求。因此,开发区域联动的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开发预报预警模型技术研发、适用性研究与评估筛选技术等,对不同城市间及时有效防止环境空气污染十分重要。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急需建立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确定性评估研究平台。在实际监测业务应用中,同样方法的监测设备之间监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等效监测方法的监测设备之间也存在差异。目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检室主要负责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承担着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的技术和日常工作,共包括3部分的认证检测:气态污染物采样和监测分析系统(SO2、NO2、CO、O3);PM10采样和分析系统;气体校准系统(零气发生器、多元气体校准装置)。但还不具备PM2.5等新增项目监测设备的认证能力,因此,建立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确定性评估研究平台非常必要和迫切。   “十二五”空气监测科研重点   ■阅读提示   开展大气污染物(颗粒物、臭氧、VOCS)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信息发布系统,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区域污染物的源解析等研究   当前,国家急需研发大气灰霾、光化学烟雾及其前体物、区域污染输送、重金属污染等监测新技术和高准确度污染源识别技术,开发新型的立体的环境空气监测技术。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9个城市开展了灰霾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试点工作,并且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区域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开展灰霾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监测,积累了细粒子监测的初步经验。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了31个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站和14个国家大气背景值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综合监测实验室也初步建成。此外,总站还配备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相关监测站已具备了开展大型综合监测科研攻关的能力。   紧密结合“十二五”国家大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知情权,有效指导大气污染控制为目标,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是针对区域性污染的典型特征,开展大气污染物(颗粒物、臭氧、VOCS)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区域性污染物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二是开展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三是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研究。研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模型的适用性,结合环境管理需求开展环境空气预警与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研究,以指导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四是开展区域污染物的源解析研究。通过对污染物的成分分析,结合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确定控制途径和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支持。   这些研究具体包括:研究利用现代光学遥感监测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包括大气细粒子和臭氧的激光雷达监测技术方法、常规气态污染物的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方法、VOCS等有机污染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监测技术方法等,并结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在区域间的输送走向和削减过程;PM2.5、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监测新技术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架设计及区域点位选址研究;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研究,空间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信息共享和发布系统研究;研发多种预报模型技术,开展多种预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制定区域空气预报预警方案,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平台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开展大气污染源调查与估计技术研究,研究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技术;研究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建立污染物排放因子数据库和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化学特征谱;研究污染物定量源解析技术,开展污染物化学成分监测技术研究,通过对污染物化学组成成分的分析,结合源排放清单,分析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区域空气监测体系在线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研究;PM2.5等新增污染物监测设备认证平台研制。   总之,我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应以建立体系完备、技术一流、监测信息准确完整、数据获取手段多样、信息处理智能的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为目标,开展支持区域环境综合管理的先进环境质量综合立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综合示范,提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境空气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前瞻

2012.03.23

水资源问题凸显 全国每年排放600多亿立方污水

  水资源问题凸显 全国每年排放600多亿立方污水       南方日报讯 (记者/谢庆裕)在“世界水日”前夕,南方周末等单位本周二主办的“创新之声高校行”走进中山大学,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主题为“创新水治理”的生动一课。中国著名水资源保护专家、原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呼吁,社会应重视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加快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翁立达称,中国水资源总量在全世界排在第6,但分布不均匀,北方水少,南方水多,现在全国水利用量5910亿立方米,已占20%以上,每年污水排放600亿到7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能够利用的比例已经不算太多了。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翁立达透露,长江的排污量从1999年到2009年这10年中增加相当快,目前长江的排污量占中国污水排放量40%以上。翁立达称,尽管投入很大财力物力进行治理,但长江的水污染依然处于“总体发展,局部受控”的局面,长江水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而长江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中国整个的水资源状态是基本相符的。”   现场演讲中,有知名环保组织援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估算的结果称,2011年中国的GDP是47万亿,环境造成的损害占这47万亿的GDP中的5%,环境损害在中国仅在2011年已经造成了2万亿的损失。有研究显示,污染环境每制造一块钱的利润却要花60块钱来治理,另外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在2008年环保部直接处理突发事件135起中,74起是水污染事件,超过一半以上。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月发布的《不稳定及风险情况下的水资源管理》指出,需求日益增长、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为全球水资源供应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到2015年,全球仍有近10亿人口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约80%的废水仍未能得到收集和处理。   从事数十年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翁立达,对国务院年初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表示了由衷的高兴。他提出,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应提倡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流域综合管理,充分吸取泰晤士河、莱茵河等海外河流的治理经验。   “要改变”九龙管水“状况,一条河流不能一段一段管,必须总体、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公认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我们国家实施还有不少阻力。”翁立达说。 (责任编辑:蒋琪)  

百态

2012.03.23

< 1 ••• 20 21 22 23 > 前往 GO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