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钻石13年 钻石

已认证

粉丝量 0

科学仪器行业售后服务十佳企业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

400-889-1769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崂应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吴晓青在全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现场会上强调要依照新标准全面开展监测

    2012年全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现场会暨启动大培训仪式今日在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主持。   会上,江苏省、广东省等地作了典型发言,进行了环境监测大培训启动仪式和第三期环境监测管理高级培训班暨PM2.5监测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   吴晓青说,截至目前,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的74个城市496个国控监测站点中,已有138个站点开始监测并发布数据,有195个站点完成仪器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有70个站点完成仪器招投标,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工作成效明显。   吴晓青对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下一步工作进行了5个方面部署。一要充分提高认识,按时依据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是落实环保为民的重要举措,是对各级政府环保工作成效的重大考验。二要全面理解新标准,要依照新标准全面开展6项空气质量指标的监测、评价和发布信息。三要加快工作进度。实施第一阶段监测的城市要按进度要求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展试运行,12月底之前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四要加强工作督察。根据第一阶段工作部署,环境保护部将专门成立督察组,近期分赴各地现场督察新标准监测工作进展情况。五要重视信息发布。国家和地方都要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   吴晓青对2013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和开展环境监测大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出亮点,认真部署明年全国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要围绕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创新监测工作思路。围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围绕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公开。要围绕大工程带动环保大发展,推动监测工作实现新突破。   吴晓青强调,各级环保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培训的意见》和《国家环境监测培训三年规划(2013-2015年)》为契机,以贯彻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重点,全面实施环境监测培训“四大工程”,开展好环境监测大培训活动,为监测事业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10.12

张力军在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现场会上指出分阶段推广总量预算管理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现场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提出,学习河南总量预算管理的做法,并在全国分地区、分阶段推广实施,把排污指标作为环评审批前置的要求落实好,力争“十二五”期间在新增排放量控制上取得突破。   张力军从5个方面总结了河南的经验。一是注重制度建设,总量预算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河南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管理办法,并就预算指标分配、控制排放量管理、总减排量管理、地区预支增量管理、项目指标核定、申请审核等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为总量预算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注重把预支增量、总减排量、控制排放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三者是一致的、统一的,3个指标都是约束性指标。明确了总量预算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排放量;手段是通过下达预支增量指标并与环评制度相结合,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排放;工作重点是大力推进三大减排措施,努力完成总减排量任务。同时,把完成减排任务作为获得预支增量指标的前提条件。   三是注重区域预支增量与建设项目排放量双控制。对地区预支增量进行约束性控制的同时,要对建设项目排放量核定予以规范,确保两者之间相互衔接。建设项目的排放量须在预支增量总盘子下进行支出,所有建设项目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地区预支增量,已经没有预支增量的地区不予核准新建项目。   四是注重总量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制度的衔接。将总量预算管理制度与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紧密结合,实行一表申请、联合审查,通过实行网上申请、核定和备案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杜绝了替代源多次使用,替代源排放量核算不准等现象发生。   五是注重建立总量指标动态管理体系。河南省在全省建立了一套网上申报管理系统,全省所有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通过网上管理系统核定、备案。通过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动态管理体系,可以全面及时掌握全省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的排放量。   张力军指出,总量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创新,需要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江苏、浙江、天津、湖南、湖北、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重庆经省级政府批准并报环境保护部同意后,自2014年1月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其余省份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为尽早实行总量预算管理奠定基础,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国全面铺开。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10.10

未来十年我国环保政策走向何方

       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在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将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并逐步迈进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能源等消费高峰有望陆续到来。这些因素在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大驱动力的同时,也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压力的基本动因。   未来十年,我国污染物排放的累积性、长期型、复合型及新型环境问题将相互交织,环境保护将更加复杂。一些传统污染物,减排边际成本开始大幅度增加,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尽管老的环境问题有望逐步得以解决,但重金属污染、危险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风险已处于高发态势,重金属、工业场地污染等累积型、难治理问题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污染防治重点也将由工业点源转向区域性、行业性、流域综合环境问题、农村环境问题等。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环境质量需求水平也在相应提高。实现与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水平的难度加大。重视并加快环境政策创新与实践将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   管制型政策一直是我国环境政策体系的“主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基本建立起包括管制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公众参与和自愿政策在内的环境政策体系,这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进程,制度的内生惯性造成了管制型政策一直是我国环境政策体系的“主角”,主要是靠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行政命令控制来实施。我国先后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50余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0多项国家环境标准。不少环境政策已经制度化,已经形成了环境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但是,管制型政策一般具有短效性和应急性特征。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无论在过去还是当前,环境经济政策仍主要是作为政府环境管制政策的一种辅助手段。环境经济政策应用的不足或缺失,造成了环境资源成本的廉价,也无法实现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环境资源,这导致整个环境政策体系的效率大大降低。环境信息公开和自愿协议政策手段的使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如此,建立在公众参与基础上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应用仍较欠缺,即使有不少政策在制定之初认真考虑了公众参与问题,但是往往由于实施程序过于繁杂、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了公众参与效率低下。   未来十年,我国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将面临六大挑战   未来十年,我国的环境问题特征和环境保护工作需求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国的环境政策必须响应这种变化,而适应这种变化将面临来自以下六方面的挑战。   第一,治污减排仍然是环保重点工作之一,仍需作为环保工作的主线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同时需进一步关注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氮、磷等过量营养盐的防治;   第二,环境保护工作重心将从企业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逐步过渡到环境质量改善与环境风险防范,环境保护工作需加强与百姓切身感受的关联,污染减排和环境风险管理应更多地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导向;   第三,日益凸显的区域性污染问题要求调整区域性环境政策,更多地采用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城乡一体化控制,流域综合防治政策等;   第四,许多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协同减排效应,未来十年的环境政策需要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第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权益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政府提供更高的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诉求,需要将人民群众环境需求预期作为审视我国推行环境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六,过去许多年,我国尽管制定了许多很好的环境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实施的配套支撑能力没有跟上,特别是环境数据的监测—报告—核证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为考核而致使的数据失真问题对环境政策的执行力构成了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绩效考核也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未来十年,我国环境政策发展将呈现十大典型特征   未来我国环境政策需要加快创新,直面挑战,弥补短板和缺位领域,适应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需求。   一是继续强化污染物总量减排政策。除了要继续重视COD、SO2、氨氮、NOx这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外,也要制定针对有毒有害物质、营养性物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减排政策;   二是环境政策将由污染控制型政策逐步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的环境政策。这要求在未来十年内特别要重视以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三是不断提升环境经济政策在环保工作的作用。积极推进生态补偿、完善排污收费政策,加快环境税改革,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贸易政策的运用,逐步构建体现环境资源成本的环境资源定价政策机制;   四是积极出台和实施环保投融资政策,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到环保领域。为实现环境质量达标或者环境质量安全,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除了继续加大政府性财政资金的环保投入外,需要广辟环保工作的财源渠道;   五是重视实施体现区域差异性的环境政策。考虑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制定和实施分别针对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四大区差别化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别性环境政策;   六是重视推进多污染协同控制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生活源水污染物防治的协同减排政策,促进工业源污染物协同减排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政策、协同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污染减排政策等;   七是环境政策执行力不断受到重视,也开始逐步从重视环境政策实施效果向环境政策实施效率转变。促进实施环境监测评估服务社会化、公共化,强化环境数据的监测—报告—核证机制,确保数据质量不因为环保考核而失真;   八是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和环保自愿政策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实施更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便利于公众参与、监管、维权,环评报告书、排污许可证、企业环境监测监察、“三同时”验收、环境质量等必要环境信息应全部向公众公开,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环保;   九是重视推进环保绩效考核。创造环境质量考核的政策条件,环境质量要作为对政府环保目标考核的约束性指标,增加环境质量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十是重视开展环境政策评估机制建设。针对我国政策出台频度大,但是政策的协调性、执行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快构建常态性的环境政策评估机制。   (作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前瞻

2012.09.27

山东省政府对青岛市总量减排工作进行督查

        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以及“十二五”省市长减排目标责任书有关规定,2012年9月19日至20日,省政府第二督查组对青岛市的总量减排等环保工作进行检查。督查组听取了青岛市政府关于“十二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汇报,查看了相关档案资料和减排核查表格,对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胶州市污水处理厂和青岛康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通过督查,检查组一致认为,“十二五”以来,青岛市总量减排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明显。同时,结合青岛减排实际,检查组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农业源和机动车减排力度、加快减排项目建设、加强减排设施监管、严格减排考核奖惩等方面提出建议。                                                                   来源:中国环保部

百态

2012.09.26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正当时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15%左右,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并加速发展态势。在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环保产业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同时,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大跨国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全球环保市场。我国环保企业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必须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环境技术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得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市场变化了战略该怎么调整?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环保企业亟须开拓新市场   当前,国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近10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3%,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县级(含)以上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77.9%,并规划到2015年县县具有无害化处理能力。   可以说,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任务将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环保市场将由工程建设类走向环境服务类。因此,我国已有的环境产品及工程建设能力亟须开拓新的市场,环保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十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20%,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环保技术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炉排炉垃圾焚烧技术已实现国产化,超滤膜水处理技术位居领先,在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处置、垃圾焚烧以及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拥有了门类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所有这些,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一些率先走出去的环保企业展示了竞争实力。北京桑德、北控水务、福建龙净、浙江菲达、杭州新世纪等企业走在了前列,相继获得了多个海外项目订单,凭借其技术、管理和成本等综合优势,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眼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也为我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2008年以来,美国、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和债务危机,各国相继紧缩财政,对环保产业的补贴和投资持续减少,给当地环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跨国大型环保企业由于其国际化集团的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大,部分企业开始将其旗下项目在公开市场出售。   经济震荡导致资产价格降低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为中国环保企业整合产业链、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20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已通过全资子公司获得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的权益。 在哪些国家机会更多?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环境保护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这些国家又处在与中国相当的发展水平,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这其中,中东地区的环保市场很大,尤其是水务市场,这对于发展新型水生产技术和水资源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蕴含着巨大商机。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预计到2030年,阿拉伯世界将缺水171万亿立方米。   首先,当地政府将给予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中东地区各国政府希望大力发展独立发电制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吸引私营部门和外国投资,鼓励研发和引进高新科技等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中东各国对高质量水资源项目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切的程度。以沙特为例,其106个市级行政单位中,只有大约22个有污水管网,其中第二大城市吉达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没有综合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而之前吉达洪水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尤其突出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作为同处亚太的东南亚各国,拥有相当的地缘优势,也是中国开拓对外市场、开展经济互利合作的首选地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首选地之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遇到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目标有共通之处。再加上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东南亚的环保产业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潜力巨大。   东南亚各国的环保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未来包括污水、垃圾等处理与再生利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   以越南为例,目前越南近80%的生产单位和工业区没有废物处理措施,约有94%的城市污水得不到处理,仅有12%的城市垃圾得到处理。越南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并提供相关技术转让,经营活动可以在企业收入所得税、进口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享受优惠。废物处理和再生产以及生产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企业将可以减免收入所得税、增值税、环境税和环保费等。   南亚地区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废水处理行业,对中国公司极其有利。中国企业拥有相关技术,设备制造成本低,且在膜过滤技术、细菌培植研究及曝气设备等领域,相关研发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南亚地区处理科技废物的公司寥寥无几。能源废物处理也包含丰厚商机,尤其是监测及提供节能方案业务。中国企业可考虑和当地公司结盟或开设自己的办事处,又或与邦政府合作,提供解决方案。   南亚环保业机会涌现,全球各地已成立多个洁净能源基金,投资于环保领域。如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印度工业联会将在银行协助下,成立规模2.5亿美元的基金,支援环保科技合作项目。建议中国环保企业可以直接投资于这类基金,或注资个别公司。   拉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交通污染问题与中国相近。中国近些年在发展洁净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拉美国家在交通减排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同样存在气候危机的拉美各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的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较为容易。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拥有价格低廉的优势,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此外,非洲是中国一直以来实施援助、支持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对象,非洲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可以提供极为优惠的政策。 哪些路径有待打通? 要想环保产业国际化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支持政策   必须看到,中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短板。比如,对国际市场的规则不了解、国际化人才的匮乏、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等。因此要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国家在金融、财税、贷款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建议首先实行绿色援助计划,通过与中东、非洲、南美等产油国建立能源—环境战略联盟,实施绿色援助贷款或赠款,支持其建设环境公共设施。安排对外援助时优先考虑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内大型环保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配套的国产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建设环境项目示范工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产品设备或服务在当地的影响力。对于环境行为表现良好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   建议设立环保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设立海外环保投资基金、并购资金、亏损准备金等多种方式,鼓励环保企业海外投资。设立海外环保项目先期投入补贴资金,对先期市场开拓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项目补贴。   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海外环保投资担保机制,以落实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完善环保企业境外税收抵免的适用范围,避免双重征税。政府与鼓励投资国家签订协定时,设立税收抵免条款,保障国内环保企业享受到东道国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高新技术行业,降低企业境外红利抵免限额税率。   在境外资本运作方面,应当鼓励国内环保企业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建议适当降低境内环保企业到境外上市的门槛,简化并规范环保企业境外上市的审批流程,并加强对已境外上市企业的监管。同时,应当鼓励环保企业利用国际经济环境的有利时机,合作、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环保研发和设备制造企业,整合战略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尤其在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案例     桑德:凭技术优势走出国门   2009年7月29日,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桑德)接到沙特阿拉伯Jubail 及Yanbu电力、水利公共事业公司辖下的TareeqAl-Matar第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EPC)正式中标通知书,合同总金额将达7亿人民币,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的水务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桑德此次能够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中标,主要得益于较为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合理的报价,以及在承接大型工程方面的经验。2011年5月7日,桑德国际—中技联合体获得了由孟加拉吉大港水务局颁发的吉大港给水项目中标通知书。项目为新建30万吨/日取水工程的土建、15万吨/日的泵站和14.3万吨/日给水厂建设,合同金额约为5000万美元,是桑德国际获得的又一大型国际EPC订单。   北控: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2009年11月11日,中国和马来西亚签署5项谅解备忘录和协议,马来西亚政府与北控签订的污水工程处理服务合作备忘录中,涉及27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投资、建设、运营,总金额约20亿美元。   2011年11月3日,北控水务集团与马来西亚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签定合同,负责建设吉隆坡Pantai 第二地下污水处理厂,项目合同金额为25.48亿元。北控进入国际市场走的是“区域发展”的道路,符合集团确立的“集中优势资源打歼灭战”的市场工作方针。   福建龙净:以设备出口带动工程承包   2008年,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净)与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WPCPL项目合同。这是印度KSK集团在钱德拉布尔市投资的首个大型火电投资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规划建设容量为4台135MW机组。   迄今为止,龙净的除尘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巴西、伊朗、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7月29日,龙净和印尼国家电力公司签订印尼加里曼丹2×66MW电厂总包工程合同,负责燃煤发电机设计、制造、测试、输送、安装、预调试、调试、进行性能运行测试及对一些设备提供保证等,合同金额达到11.3亿元人民币,是龙净海外总包工程的首个项目。2012年3月7日,龙净公布关于印度比莱钢铁厂锅炉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标公告,总金额约合3.5亿元人民币。     中国环保市场目前有超过一百家外资企业 国外巨头是怎么进来的?     在中国环保市场上,目前有超过100家外资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有:威立雅、苏伊士、丸红、住友、西门子、GE等。如何借鉴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税收优惠推动两大法国巨头来华   法国拥有两家全球最大的水务公司--威立雅和苏伊士。这两家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市场份额。那么,法国政府是如何支持本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呢?其主要做法有包括海外子公司股息免税、财务合并制、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同时实施风险准备金制度。   案例   威立雅:定位于项目运营商角色   1997年,威立雅水务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经营凌庄水处理厂,并成立天津通用水务公司,从此打开中国市场大门。1998年,威立雅水务与日本合作伙伴丸红合作,获得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水务BOT合同,即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2002年签订了浦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允许一家非官方商业运营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务。此后,威立雅水务又相继获得了北京、深圳、昆明、常州、柳州、兰州、海口和天津的水务服务合同。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在中国共参与了19个城市21个合资项目。   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前期,威立雅水务更多地"扮演"起投资商的角色,其介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建设与运营,由中方绝对控股,如天津凌庄水处理厂项目,天津市环保局控股为77%。另一种是BOT模式,如成都市水处理厂。   如今,威立雅更倾向于做项目运营管理公司。其将项目投资和运营两项职能一分为二,通过与合作伙伴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并安排合作伙伴在项目公司中占大股,分担大部分投资成本,而自身在运营公司中占大股,最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溢价"。以其与光大国际合作的青岛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威立雅仅用55万美元就完成了4280万美元的项目,并获得水务项目56%的收入。   此外,威立雅在中国的投资更注重于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加强公共能力,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首创股份、深水集团、中信泰富、广大环保、上海城投等,这些合作伙伴都有资金实力雄厚、政府背景强的特点。   苏伊士: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苏伊士环境集团(以下简称苏伊士)2009年在华营业收入为8.66亿欧元。多元化、全产业链发展,是苏伊士环境在华长期采用的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苏伊士环境通过子公司得利满进入中国市场。迄今为止,得利满利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在中国设计并建造了190多个水处理厂,包括为市政供水、污水、脱盐水、污泥处理和工业工艺水及污水处理提供从工程设计到调试的服务,也提供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水厂正常工作所需的所有服务(备品配件的提供、设施改造等)。   1985年,苏伊士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共同创立了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法控股),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已在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18个地区拥有24个运营合同。   2007年,苏伊士通过太古升达废料处理公司投资上海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焚烧项目并拥有30年运营权,从而进入固体废物处理行业。设计、建造及管理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内的危险废料焚烧装置,处理能力为6万吨/年,排放指标遵循欧洲标准,同时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苏伊士与上海星火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SCIP)签订合约,为园区提供自来水制水及输配服务,并承担园内工业用水及工业污水处理业务。   日本多种金融手段直接支持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本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通过设立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投资担保制度、便利融资、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支持力度。在环保领域,日本企业很早就瞄准中国市场,并借力政府支持取得了不少进展。   案例   丸红借力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丸红株式会社(简称丸红)是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日企先行者。1998年,丸红与威立雅合作投资了40万吨/天规模的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投资金额是1.06亿美元,合同期18年。   2009年11月,丸红通过收购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权,迈出了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一步。丸红不同于三井和伊藤忠,它们进入国内市场分别与外资水务投资人合作;也不同于日立和住友,分别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丸红选择了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开拓市场。据目前双方透露的信息,丸红看重的是国祯环保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而国祯则看重丸红的资金实力和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能力。   德国企业进入中国有补贴   德国企业向来以技术优势著称于世,其环保技术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德国企业以其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德国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放投资津贴、补助以及优惠贷款,联邦、各州可为企业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提供50%~80%的担保,最高金额可达1000万欧元。     案例     西门子注重技术本土化创新   200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正式进军中国水市场。西门子水处理技术部运营的公司有:西门子水处理公司和2005年合资的西门子(天津)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工业给水、污水处理、高纯水、市政用水和海水淡化等行业有诸多工程案例。如:奥运村饮用水工程、北京北小河6万吨/天市政用水工程、江苏无锡中国最大的膜法饮用水处理项目等,成功完成百余个工程。   在水处理产品方面,西门子通过推行一系列产品本地化大幅增加业务量。比如用于高纯水处理系统的Ionpure连续电去离子模块,是离子交换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目前已经将这种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在2009年~2010年间这一部分的业务增幅达到70%。现在,正推行紫外线(UV)消毒产品的本地化。西门子还与我国16所大学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发适合于中国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水处理产品、解决方案。   此外,西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一体化优势,涉足的业务领域很多,比如,在水处理业务开展之前就已经在钢铁、造纸、石化、电力、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积累了众多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经验。   美国灵活多变支持对外投资   美国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特色是以资本输出中性为原则,并根据对外投资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中,美国是最早实行分类综合限额税收抵免政策的国家,并实行延迟纳税与CFC(受控外国公司)法规,经营性亏损结转等政策。   案例   GE通过并购打造技术航母   近10年来,通用电气公司(GE)开始打造其水处理部门,花费约40亿美元进行5次并购,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纯水处理、循环水处理、锅炉水处理以及工艺生产过程处理供应商,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是GE核心技术,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应用案例,例如无锡梅村污水处理厂、北京清河污水回用项目、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系统和直饮水项目,其中国家体育场的纳滤膜雨洪回用系统是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第一个雨洪综合利用工程。   移动净水设备和技术是GE引进的欧洲成熟技术,目前正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探讨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准备在大型城市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可大规模用于中国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净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9.24

广东24家企业列入二恶英排放重点监管名单

    东莞市横沥垃圾焚烧发电厂。苏仕日 摄   近年来各地垃圾焚烧厂选址争议不时出现,二恶英排放源的信息公开日益受公众关注。2010年10月,环保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二恶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当中规定:“每年年底前,各省级环保部门依法公布应当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如今《意见》实施近两年,环保部门对相关企业名单的公布情况如何?   近日,有环保组织披露的简报显示,经过近一年的申请,其向全国3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地区)环保部门以及国家环保部,了解“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仅有6个环保部门公布相关企业名单。   简报显示,在申请前,包括广东在内的4省主动在其环保厅网站公布了本省“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该环保组织认为,“广东省在主动公开信息和答复申请内容两方面,表现最好。”   而记者从我省公开的情况看到,被我省列入二恶英类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排放源的24家企业名单中,排放量估算最大的并非垃圾焚烧企业,其中有一家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企业,以及东莞、深圳两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榜。此外,广州、清远、佛山、惠州等地,因单位面积二恶英类POPs污染负荷和潜在影响较大,被列入我省POPs重点防控地区。   调查   广东等4省份主动公开   重复申请有助加强地方重视   本周三,这个名为“民间-垃圾焚烧小组”的环保组织,第二次发布了《追踪全国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信息公开申请》的简报。   今年4月23日,他们公布了第一期简报,引起广泛关注:“第一次信息申请前,全国只有广州、四川、青海、河南四省主动在其环保厅网站公布了本省‘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而通过信息公开申请及跟进,贵州和陕西省回复了企业名单。”连国家环保部也回复“我部尚未掌握2011年二恶英排放源信息”。   今年6月份,小组再次就同样的信息,选择其中28个环保部门进行申请,在法定的15个工作日后,共收到16份回复。综合两次申请结果,本周三,小组发布的第二期简报表示,“对二恶英有监控的省很少。除主动公开的4省及第一次申请时公布的贵州和陕西省外,其他省都无公布‘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   简报显示,辽宁、内蒙古、陕西、重庆、甘肃、河北、青海、湖北、吉林、黑龙江在两次申请中均未给予任何回复,新疆、河南、宁夏第一次进行了回复,而第二次没有回复,“广东省在主动公开信息和答复申请内容两方面,表现最好。”   调查发现,收到的回复中,不同的环保部门回复情况各异,甚至在不公开理由上互相矛盾。例如环保部第二次回复“由各地方部门公布”,而湖南却回复“由环保部统一对社会发布二恶英调查情况”;安徽回复“申请信息涉及环保部对外合作重大课题,不属于公开内容”;北京“申请获取的信息不存在”;海南、河南“属过程性信息,不予答复”;江西“无相关名单”、广西“不予公开”;浙江“未形成名单”;最稀有的回复是天津,认为“该申请依据的条例是由环保部颁发的,因此应由环保部执行此信息。”   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民间-垃圾焚烧小组”认为,“重复申请对加强部分环保局重视有帮助”。如第一次申请称“无此信息”或“不属于公开范围”的省份,江苏、上海、云南、福建、海南、山东、福建均在第二次回复中给予了名单或查询方式,不过上述省份公布的均为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并未就二恶英做专门的统计公布。   “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我们想通过申请查询名单的举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民间-垃圾焚烧小组”说。 广东   钢企二恶英排放量最大   莞深垃圾焚烧是监管重点   记者留意到,在环保组织第一次申请中,广东省环保厅就回复“申请获取的内容已通过省环保厅网站公开发布”并附上了具体链接。关于二恶英重点监管排放源名单,以及我省二恶英排放现状等信息,都收录在链接中的附件《广东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下称《规划》)里面。   《规划》将二恶英与多氯联苯、灭蚁灵等杀虫剂一起,列入到我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防治范围,并介绍“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污染物之一,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诱发癌症,导致畸形、基因突变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且可在人体内滞留数代。”   在市民关注的排放源信息方面,这份2011年5月公布的《规划》附上了第一批24家“二恶英类POPs重点监管排放源企业名单”,并按估算排放量从大到小排序。   记者发现,估算排放量最大的企业,并非市民一直担心的垃圾等废弃物焚烧,而是炼钢生产类,前6位的企业均属于此类,包括首位的广州珠江钢铁、第5位的广钢股份、第6位的韶钢集团。而估算排放量第7到15位的,则是再生铜、铝等生产再生金属企业。涉及废弃物焚烧的有5家企业上榜,包括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的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位于广州白云区),以及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东莞市科伟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横沥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宝安垃圾发电厂)。   此外,还有14个要在2012年前淘汰关停的二恶英类排放项目,包括广州市番禺区榄核镇、以及广州市文英综合环卫服务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装置,以及鹤山市人民医院、陆丰市人民医院、佛冈县卫民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医疗废物焚烧装置。   就我省二恶英排放的现状,省环保部门表示,2008年全省共调查了11类共793家二恶英类POPs排放源企业,1590个排放装置,估算排放总量约占全国7.2%。   “二恶英排放源与区域行业结构和行业排放特点密切相关。”我省排放量按行业分布,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占全省48.2%,其次为炼钢生产和废弃物焚烧,分别占22.5%和14.2%,第三为遗体火化,占5.3%;从排放水平来看,估算排放量最大的前30家企业合计占全省的70%,是二恶英减排的重点企业。   按排放源数量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佛山、中山、梅州、江门、东莞和清远6市,占全省60.5%;按排放量地区分布,广州、清远、佛山和惠州四市占全省61%,排放量最大的广州市占30.2%。   有鉴于此,《规划》综合考虑单位面积受影响的人群和二恶英排放量,把广州、清远、佛山、惠州等地人群受影响指数最高,单位面积二恶英类POPs污染负荷和潜在影响较大,受二恶英类POPs负荷影响的人数较多,列入我省POPs重点防控地区。 形势   粤二恶英估算排放量居全国第5 “十二五”末排放总量或增30%   自2008年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选址风波开始,中国民间关于二恶英的抵制和关注开始升温。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际社会就认识到了二恶英等POPs污染对人类的危害,陆续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减少、消除和预防POPs污染,该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我国生效。   我国于2007年4月发布了《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承担计划响应、实施监督、综合保障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职责与义务。2008年底,我省开始“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项目”示范省的创建工作。   但环保部门坦言,我省二恶英类POPs排放总量大,排放源企业分布分散,大多规模较小、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单位产量(或处理量)二恶英排放强度过大,POPs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以二恶英为例,目前掌握的2008年估算排放量居全国第5位,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炼钢生产、废弃物焚烧和铁矿石烧结四大二恶英重点排放行业中,我省分别占全国相应行业排放量的8%、6.1%、10%和0.5%。   在市民最为关注的垃圾焚烧方面,省有关专家介绍,富含二恶英废物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产生的飞灰、残渣、污泥等。而2008年广东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约12万吨,医疗废物焚烧飞灰产生量约0.12万吨,焚烧飞灰大多经初步稳定化后简单堆存或填埋,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据《规划》预测,随着我省工业发展的适度重型化,POPs重点排放行业将持续发展,预测2015年末我省二恶英估算排放总量将增长30%以上,POPs减排控制任务将更加艰巨。   观察   加强信息披露可形成污染   防治良性循环   在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境之下,垃圾焚烧逐渐成为中国未来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过,与垃圾焚烧项目纷纷上马相比,我国对二恶英排放的相关信息披露却明显滞后。“十二五”各地规划的垃圾焚烧厂就超过200座,到“十二五”末将超过300座。而其他二恶英污染源,如纸及纸板总产量,“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4.6%;染料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10%的年增长率。   2012年5月1日是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四周年,“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被列为“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的信息”。   但实际不容乐观,公开排放源企业名单的环保部门尚为少数,要公开企业具体排放信息更是艰难。“如果信息不公开,公众如何进行监督?”持续关注垃圾焚烧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专家毛达表示担心。   毛达的担忧并非多余。在垃圾焚烧较为成熟的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大部分的垃圾焚烧厂都在网站上主动公布了数据,日本废弃物管理条例也规定经营者不能拒绝市民要求公开环境数据的申请。与此相对比的是,去年达尔问求知社先后向多省份环保部门申请公开7家垃圾焚烧厂数据,结果不是没有回复,就是回复说不公开。   毛达认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乱象应该有个全面性的整治,政府企业通过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监督,为垃圾共谋出路。   省环保厅表示,到2015年,我省要基本控制重点行业二恶英排放增长的趋势,重点行业二恶英类POPs单位产量(处理量)排放强度与2008年相比削减10%,重点行业二恶英排放达标率高于85%                                                                      来源: 南方日报 

厂商

2012.09.14

环境产品缘何受APEC关注?

  编者按   在刚刚闭幕的2012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最热门的谈判议题之一是环境产品清单制定,而这也是APEC2012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APEC是较早开展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的国际组织,环境产品与服务又是APEC较早确立开展合作的领域。尽管已讨论10年有余,环境产品与服务对于公众而言仍然是新概念。   那么,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内涵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下一步该如何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针对上述问题,本报特刊登相关文章。      近年来,世界各国把大力发展环境产品与服务(EGS)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争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APEC关于环境产品与服务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特别是2011年11月APEC领导人发表宣言提出“决心在2015年年底前将这些产品的实施税率降至5%或5%以下”的具体目标以来,环境产品与服务议题已经成为APEC2012年的重点和焦点议题。   经过了怎样的合作历程?   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倡议初步提出期、倡议实践期以及政策和提案密集出台期。   第一阶段,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倡议提出期(1994~1998年)。这一阶段包括3个重要事件:一是早期的环境部长会或高官会提出和讨论环境与经济贸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通过相关决议。二是1995年大阪会议通过《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提出包括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等15个具体领域。为落实这项议程,1997年APEC将环境产品与服务等9个部门作为提前自愿自由化(EVSL)的部门。这是APEC首次明确提出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三是1998年APEC制定和提出了一份包含109个6位海关税号(含重复税号)的环境产品示范清单,以此提醒WTO关注环境产品。   第二阶段,合作倡议实践期(1998~2007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经济体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15个领域开始逐渐自愿作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准入,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等措施承诺。二是APEC贸易和投资委员会等部门下的相关工作组开展相关活动。   第三阶段,合作政策和提案密集出台期(2007年至今)。一是从2007年开始,APEC每年的领导人宣言和部长声明都将发展环境产品与服务、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作为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二是APEC发布《亚太经合组织环境产品与服务工作计划》和《环境产品与服务领域的贸易和投资》,旨在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就采取具体行动达成共识。三是APEC领导人决定2012年合作制定一个环境产品清单,并且在2015年底前将这些产品的实施税率降至5%或5%以下。   APEC积极推动的原因何在?   APEC积极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以及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步伐明显加快,这既与大的国际背景、环境产品与服务本身性质有密切关系,也与发达成员为保持其国际竞争力、抢占发展空间而又不失道义制高点、保护环境话语权而积极推动和主导分不开。   首先,全球环境污染恶化、WTO不断“绿化”、气候变化谈判、金融危机等是APEC积极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的主要国际背景。   近年来,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问题逐渐渗入到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等相关机构,并成为重点议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一些全球环境公约相继通过并生效。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明显的“绿色印记”,所签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业协议》等协议中都有很多有关环境的规定。这些背景一定程度上促成APEC于1994年召开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长会议以及之后提出环境产品清单、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问题。2007年气候变化谈判升温也是当年APEC领导人《悉尼宣言》中包含大量环境产品与服务内容的起因。   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暴发和蔓延,引发了人们对于实体经济创新与增长乏力、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及改革调整必要性的关注和思考。为应对金融危机,APEC及时提出,危机后的经济格局将与以往有所不同。气候变化、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等问题被提到新的高度,被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背景和形势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使得APEC积极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成为必然。   其次,环境产品与服务本身性质及定义和边界不清为APEC谈判提供了空间。   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另一个特性是动态性: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标准的日益严格,今天治理污染的环境产品和技术,明天可能就是造成污染的产品和技术;二是环境产品与服务是为治理环境问题服务的,而环境问题又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治理汞污染的产品和服务以前可能是没有的,是随着汞污染的治理而产生的。   另外,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相比较其他产业,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定义、边界和范围一直不清晰、不明确,不同机构有不同定义和分类。也正因为如此,环境产品清单谈判成为WTO环境与贸易议题的焦点和APEC环境产品和贸易自由化最急迫的工作。借此机会,不同成员提出不同的环境产品清单,背后的本质却是其贸易利益,具体就是将其有贸易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贴上“环境标签”装进环境产品“筐子”,获取关税削减的惠益。   第三,推动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是发达成员、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   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国家主权等非环境领域因素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实际上,全球环境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趋势下对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再分配,是利益的争夺,包括经济和政治利益。在APEC,发达成员特别是美国,一直是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及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者。首先,美国在仍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情况下打出这张环保牌,意在部分抵消其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为2012年总统大选做铺垫;其次,是为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利益;第三,是其刺激新的贸易出口增长点和增加竞争优势的需要;第四,是其拉动内需和保护就业的需要。   APEC如何推动环境产品?   APEC成员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共同意愿,在此对APEC下一步开展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提出如下建议:在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特别是环境产品清单和环境服务分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成员间相互的、多边的环境标志产品互认和从事环境服务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的信息交流和能力建设;促进环境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便利化并简化程序;加强环境产品与服务技术转让等。   作为APEC成员,我国也应在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时维护我国利益:一是提高认识;二是从我国环境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制定APEC环境产品清单谈判方案;三是继续利用APEC资源,加强我国在APEC的话语权;四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加强我国推动APEC环境产品与服务合作的后劲。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前瞻

2012.09.12

山东省召开2012年下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会议

    9月6日-7日,山东省2012年下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会议在济宁市召开,省环保厅谢锋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谢锋指出,我省“十二五”以来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量减排取得了新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控新增成效明显,工业和生活传统领域减排项目总体进展较好。但当前总量减排总体进展还不理想,2011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率指标均未达到平均进度要求,全省面临的减排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谢锋要求,各市环保部门一定要深入落实第七次环保大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以“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为主攻方向,加速淘汰小火电机组等落后产能,加大农业和机动车污染减排力度,加快脱硝脱硫工程建设,在思想上坚定不移,在工作上坚持不懈,在节奏上均衡持续,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和“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省环保厅总量处姚云辉处长做了“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形势分析及对策”的报告,简要介绍了“十一五”全省总量减排工作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全省面临的减排形势和应对策略,全面安排了下一步重点工作。   各市与会代表结合各自实际,座谈讨论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主要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各市环保局分管局长和总量办(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展

2012.09.12

环境保护部通报2011年度全国污染减排情况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9月7日向媒体通报,环境保护部近日完成了2011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家中央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结果表明,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同比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升。   陶德田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全面掌握各地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准确核实全国污染物减排量,环境保护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8家中央企业201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情况认真进行了核查核算。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99.9万吨,比2010年下降2.04%;氨氮排放总量260.4万吨,比2010年下降1.5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7.9万吨,比2010年下降2.2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3万吨,比2010年上升5.74%。   陶德田说,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河南省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降幅位居前列。北京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全部实现同比下降,分别为3.53%、2.98%、6.22%、4.75%;上海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全部实现同比下降,分别为6.26%、3.40%、5.90%、1.66%。但也要看到,仍有个别地区在污染减排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同比上升;黑龙江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上升,分别为2.03%、1.65%、4.10%。   从主要减排措施来看,2011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城镇污水再生水日利用能力130万吨;新投运脱硫机组装机容量6800万千瓦,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82.6%提高到87.6%;新投运脱硝机组4952万千瓦,全国脱硝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11.2%提高到16.9%;新增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93台、1.58万平方米,安装脱硫设施烧结机面积占钢铁行业总烧结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19.3%提高到32.8%;“十一五”末建成的自动监控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56台、2370万千瓦机组脱硫设施拆除烟气旁路,火电综合脱硫效率由68.7%提高到73.2%。517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完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关停小火电机组346万千瓦、钢铁烧结机规模7000平方米,分别淘汰造纸、印染、水泥落后产能710万吨、23亿米、4200万吨,关闭取缔了一批涉重金属企业或生产线。   表一:201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表二: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表三:2011年六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9.10

山东省政府通报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

        9月4日,山东省政府通报了全省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减排进展,这份通报备受关注。     无一市达到年均减排进度     氮氧化物(NOx)作为大气污染物主要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它是城市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也是控制PM2.5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通报中,氮氧化物(NOx)作为我国“十二五”新增加的减排约束性指标分外引人注目:经环境保护部核定,2011年,山东省NOx排放量同比上升2.89%,17市无一市达到年均减排进度,且除济南、泰安、德州、聊城4市外,其余13市的NOx排放量均同比上升,已成为影响全省减排工作的重要因素。就全国来看,NOx减排形势同样严峻:不仅没有完成年初预定的下降1.5%的目标,且上升达5.7%。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曾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示,“十二五”减排,最难完成的就是氮氧化物。因为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是工业企业的排放、燃煤的排放,更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机动车的排放。在非采暖期,北京市一半以上的氮氧化物都来自“汽车尾气”。     山东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山东是机动车保有量大省,2011年,全省机动车NOx排放量同比上升了3.67%,虽然低于全国6.36%的增加幅度,但仍然给全省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下一步,全省要规范机动车排气监管,切实加大高污染机动车淘汰力度,2012年各设区市要制定出台“黄标车”区域限行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先行开展车用油品升级。     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表示,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氮氧化物减排上,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当我们抱怨城市空气不够好,天空不够蓝时,能不能也从自身做起,少开一天车?更深层的变革,则是要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转变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十二五”减排形势严峻     通报显示,2011年,山东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同比下降1.68%;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1.98%;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同比下降2.86%,全省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仔细研究通报中的数字,可以发现“十二五”减排形势的严峻。     除了上述氮氧化物外,农业减排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COD排放量降幅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个多百分点,氨氮排放量同比上升。     具体各个市看,问题更加明显: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1个市COD和氨氮排放量两项指标未达到“十二五”年均进度要求;其中,菏泽、淄博两市COD排放量同比上升;菏泽市氨氮排放量同比上升。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临沂、聊城、滨州、菏泽等11个市SO2减排未能达到年均进度要求。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山东省的4项减排目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左右。2011年,我省4项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虽然均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与生活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一倍左右,但均未达到20%的年均进度,这也增加了“十二五”后4年的工作压力。同时,我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0%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装机容量占比达95%以上,“十二五”工程减排空间有限。     同时,山东省产业结构偏重,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十分繁重,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重点行业产能控制的难度增加;全省农业和机动车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占比高,特别是畜禽养殖增速快、规模化程度偏低,机动车减排配套政策措施尚未落实到位,环境监管队伍和手段相对薄弱,农业和机动车减排亟待突破。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山东省减排的现实原因。      向“转调”要空间     “在这种形势下,减排只能向‘转调’要空间。”张波说。     今年是“十二五”污染减排的攻坚年。山东省确定的减排主攻方向,第一条就是“调结构”。即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针对大气质量问题,以脱硝工程建设为重点,强化大气污染减排。青岛、淄博、济宁、日照、莱芜等市要按责任书要求于2012年内建成7台(总装机容量2850兆瓦)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坚决拆除脱硫烟气旁路,2012年各市要完成辖区内50%以上的重点燃煤机组脱硫烟气旁路拆除任务,2014年基本完成全省燃煤机组脱硫烟气旁路拆除任务。     坚决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重点是淘汰小型烧结机和水泥立窑。2012年淘汰水泥立窑生产能力650万吨,2014年基本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2013年全部淘汰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     针对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基数大、比重高,要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加大农业减排力度。到“十二五”末,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或实行生态环保养殖模式。     在能源结构上,继续实施“上大压小”,以淄博、济宁、聊城、泰安、枣庄、烟台、青岛、滨州等8个小火电机组集中地为重点,加快小火电关停淘汰步伐,确保2012年全省淘汰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325.5兆瓦。同时,大力推进外电入鲁,严控煤炭新增消费,尽快建立实施最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再建设企业自备电厂和燃煤锅炉。     2013年年底前,解决污水直排环境问题,巩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调查表明,17城市共有103条河流存在污水直排环境问题,污水直排口332个。                                                                   来源:大众日报  

百态

2012.09.07

京将增PM2.5设备建35监测子站 数据月底开晒

  全市PM2.5值最快月底开晒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目前正在加紧完成PM2.5监测站建设,将力争在9月底至10月初完成35个监测子站建设并发布监测信息。同时正在抓紧编制完成重污染日应急预案,争取年底前推出。      全市将建35个PM2.5监测子站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目前正在积极建设PM2.5监测网络。北京共将建设35个PM2.5监测子站,除了原先既有的监测子站上添加PM2.5设备之外,也将增加新的PM2.5站点。      根据环保部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包括北京在内的74个城市在今年10月底前开展PM2.5监测试运行,并发布数据,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提前实施。      市环保局方面称,将力争在9月底至10月初,完成35个监测子站建设并发布监测信息。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了车公庄站的PM2.5研究数据供市民参考。      天气重污染学校或停体育课      此外,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目前正在编制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将尽早完成该方案,力争年底前推出。      今年3月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环保局局长陈添曾表示,北京今年将完善重污染天应急预案,一旦启动预案,将迅速提醒市民做好防护,减少外出活动,中小学可以停止体育课、课间操等,在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要带头停驶公车。      8月27日在环保局局务会上,部署了下一阶段环保工作,要求在燃煤污染治理上,推动加快西南、西北、东北燃气电厂建设进度,确保完成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工程1.9万户,努力实现压减燃煤200万吨等。      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力争年底前全市淘汰老旧机动车25万辆,并做好实施机动车蓝色环保标志工作。      此外,将研究发布第二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污染行业工艺和设备调整退出目录,强化扬尘污染控制,继续推进施工工地环境监察量化考评等。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百态

2012.09.05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浪费 将加剧水危机

     水和粮食是人类健康和发展的首要基本必需品。但是,全球仍有近10亿人无法获得干净的水源,有超过9亿人遭受饥荒,有约20亿人面临严重营养不良的危险。与此同时,却有15亿人饮食过量,超过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对粮食和纤维素的需求将增加70%,如果不合理利用粮食和水资源,人们将面临严重的粮食与水安全危机。这是世界水周大会新闻公报中给出的数据。    世界水周大会于8月26~31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水与粮食安全”。超过2000位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等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个最古老却也最迫切的话题。     与此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近期发布了报告《避免未来饥荒:通过可持续的粮食系统加强粮食安全的生态基础》,其中对粮食和水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报告称粮食生产和供应正面临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巨大浪费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退化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为养活全球70亿人口,就必须维护并加强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的淡水、海洋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基础。   “要确保粮食安全,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水资源利用率,并改善水资源的单位粮食产量。”   “粮食、能源、生态足迹、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都依赖于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气候变化和越来越多的变数给未来的水和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非洲水资源部长级理事会主席、埃及水资源与灌溉部部长Mo-hamed说,“如果不改变现有水政策,要满足2045年90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对农民来说极其困难。要确保粮食安全,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水资源利用率,并改善水资源的单位粮食产量。”     UNEP报告中对此也极为关注,报告指出,对水的争夺将是农业生态基础所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一些专家认为,未来的粮食需求要靠增加灌溉土地予以满足。而其他专家则称,由于迅速增长的生活和工业取水带来异常激烈的竞争,这些新的灌溉用水需求将难以得到满足。例如,《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预计,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中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庭取水量将倍增,而亚洲将出现20%~90%的增长。     如何拥有更高的水资源利用率?“主要目标是捕捉和支持提高水资源效率的新理念和新技术。”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Carlsson表示,“更少的投入,更多的产出,这是最好的创新。”     怎么改善水资源的单位粮食产量?UNEP报告中的一个提议值得关注,即现有的粮食消费模式已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世界粮食系统不可持续,让世界粮食系统变得更加可持续的一个办法是促进“可持续粮食消费”。    一般来说,较之谷物和水果,生产肉类需要更多的资源(例如,土地和水)。一项研究显示,生产1公斤的肉类(家禽、羊肉或谷物喂养的牛肉),需要6~15立方米的水;而生产1公斤谷物或柑橘,只需要0.4~3立方米的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肉类消费量趋于增加,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的疾病也正在增加。世卫组织报告称,与肥胖和暴饮暴食相关的疾病每年导致至少280万人死亡。     由此可见,“可持续饮食”值得倡导,它鼓励消费那些资源需求量较少的粮食,减轻粮食生产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加强饮食摄入的营养,从而减少受营养不良和过度肥胖相关疾病折磨的人数。     关于可持续饮食的细节,国际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大多数专家同意,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应当减少对肉类和奶制品的相对消费量,并成比例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量。     让世界粮食系统变得更加可持续的另一个办法是调整食品供应链。方法包括:通过公私伙伴关系开展认证和标准制定方案;一些主要的食品制造商和零售商采用了可持续性政策,包括承诺从环保型粮食生产商那里购买粮食产品;国家和国际层面旨在促进政府、企业以及农民之间共同创新解决方案的政策行动;将生命周期分析法作为一个工具加以应用,寻求在食品供应链中改善资源效率的机遇等。    “农业也是可持续水资源使用的关键。减少食物浪费是缓解水资源压力最明智且最直接的方法,这是一个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的机遇。”    “没有水安全,将没有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说,“同样地,农业也是可持续水资源使用的关键。”    “在全球各地我们所使用的各种水资源中,超过1/4的水被用来生产价值数10亿美元却无人食用的食品。这些水,连同种植、运输、包装和购买食品所花费的数10亿美元,都白白被浪费。”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执行董事Torgny表示,“减少食物浪费是缓解水资源压力最明智且最直接的方法,这是一个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的机遇。”    UNEP在其报告中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球范围内,为供人类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中,估计有1/3被损失或浪费,每年浪费量高达13亿吨;在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的粮食浪费(40%)发生在消费者和零售端;在发展中国家,损失现象主要发生在生产阶段和收获后阶段。由于加工、储存和运输能力不足,收获的粮食中,在被消费之前,就有高达40%可能已损失掉。    “未来,我们需要额外的60%的食物(粮农组织对2050年的预测),这不仅需要增产,也需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少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Steduto强调,应通过对食物浪费的管理来提高食物安全。    来自英国著名咨询公司奥卡狄恩·霍林斯的Parfitt表示,食物浪费很难统计,特别是在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因为他们的食物供应链正处于快速变化中。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安德里亚·塞格雷表示,据统计,在欧盟27国中,每人每年的食物浪费达179公斤。他成立了一个名为“最后一分钟的市场”的游说实体,希望说服欧盟委员会在食物浪费方面采取行动。    “最后一分钟的市场”曾在2010年9月向欧洲议会递交了一个声明,其合作伙伴制定了9个目标,以实现供应链食物浪费减少50%的目标。这促成了今年1月19日一项决议的通过,以敦促欧盟委员会采取行动。   “粮食浪费和粮食损失惊人,但可在食品供应链前端和后端(零售商和消费者)减少浪费和损失。”UNEP报告同时给出了建议,有诸多不错的方案可以用来减少粮食在食物供应链前端(从粮食生产到粮食产品分销至零售商的过程)的损失:协助小型农户开展集中储存、运输、制冷和其他设施,以减少生产阶段和收获后阶段的损失;为粮食生产商提供培训,协助其遵守粮食安全标准,从而减少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迫丢弃的粮食。     同样,亦有很多方案可以用来减少粮食在食物供应链后端(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浪费:提高公众对于节约粮食的重要性的意识;放松不影响食物口味或安全的质量标准,例如重量、大小和外观;为不达标产品和被视为废物的可消费品(例如包装破损的产品)开发市场等等。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9.04

环保法23年首次审议修订 将控制排放总量并公开数据

    中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马闯 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这几天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正在提请大会审议。 在环境保护领域,有一条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到达某个“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由高趋低,逐渐减缓。 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看,当人均GDP达到五六千美元时,其环境质量出现拐点,而拐点之所以显现,与其通过法律完善、促进经济转型、推动企业和公众观念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我国的人均GDP已临近拐点水平,而我国的环保水平能否更进一步,环境保护法修改责任重大。昨天(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草案增加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谢克昌委员认为,这是草案的一大亮点。但他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国家和各个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 谢克昌:现在对某个项目还会根据环评法召开听证会,邀请公众参加。但是某个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或者更远的中长期规划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很多项目恰恰是在规划中上的。这也是环境风险高发问题的治本之策之一。 汪纪戎委员提出,国家不仅要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还要实行排放许可制度。 汪纪戎:总量控制要落实到排放源,需要有分配和许可。目前总量控制只是几个重点的染源,对于一些行业特征的污染物排放,还是需要通过许可来控制。 虽然草案中对环保工作的诸多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但吕薇委员认为,草案中对如何利用经济政策促进环境保护规定较少,应该加强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环保工作。 吕薇:如果仅仅靠行政命令、检查和处罚,要达到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是不全面的。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促进、调动大家加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吴晓灵委员也建议增加规定:“金融部门应将环境评估报告作为项目融资的依据之一。” 吴晓灵:现在有绿色信贷、绿色融资,凡是环评不过关的项目,银行是不能贷款的,一个大的项目如果没有外援融资根本做不成。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如果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在证监会也是有规定的,实际中已经做了,所以建议在法律上也写上。 近期,四川什邡、江苏南通等地都曾因污染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在草案中,也突出了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进行监督的内容。 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等环境信息。公民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 吴晓灵表示,应借这次修法机会,让公众知道的环评信息会更加明确,建议无论项目是否存在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都应纳入环评评估。 吴晓灵: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应向社会公众公开,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把这个事情公布出来,每上一个项目是有环评书的,而且是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这句话写了以后,今后也应该规定沟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范徐丽泰委员说,如果住的地方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有关民众可能选择迁移,如果不知道,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现在第11条第5款最后一句说到“监测数据依法公开”,我希望加两个字,即“依法定期公开”。“定期”可以是每个月公布甚至每天公布,按照当地情况决定。总之,要让老百姓及时知道这个数字。    

百态

2012.08.31

环保法23年来首次修改 拟增加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今天首次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向会议做草案说明时指出,从198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修改环保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保法是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制定的,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从2008年到2010年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后评估工作,根据各项后评估成果,形成了一系列论证报告,认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比较完善,编纂环境保护法典是长期任务,修改现行环保法推动法律的实施和行政责任的落实是当务之急,当前修改现行环保法应当强化政府责任和监督,加强法律责任和追究,修改与后来制定的单行法的一些不衔接规定,推动专项法律的实施。 强调政府责任和法律责任     草案规定,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下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责任,是历年代表议案中突出关注的问题,也是修改时增加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人员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和不作为的监督缺乏法律规定是现行相关法律的共性问题。现行环保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草案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检查”一章,强化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政府责任。 增加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手段和公众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草案新增了一条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等环境信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     此外,草案增加规定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     同时,对应条文修改,草案完善了法律责任一章的内容,重点补充了依法追究相关行政机关及其责任人和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是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的重要制度,现行环保法及其相关法律对环境监测提出了原则要求。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同一地区、同一流域不同部门公布的环境质量数据不同,环境质量评价不一,对社会有负面影响。草案规定了国家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信息体系,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应当纳入监测数据信息体系,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依据;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守国家监测规范,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 明确企业责任     此次修改着重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明确企业不仅要对减少排放污染物负责,也要对排放污染物给公共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负责。     草案完善了排放污染物申报和收费制度,将现行环保法超标排放收费修改为申报和收费制度,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征缴费用,征缴费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有关法律制定,对排污费的缴纳和使用作出原则性规定,并为今后国家设立环境税留有空间。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社会重要问题之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做出了规定,草案增加了与之衔接的条款,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责任和防治次生灾害作出规定:应依法加强环境污染风险的控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避免或减少对环境造成损害;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百态

2012.08.28

吴晓青:环保工作离不开科技支撑

吴晓青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上强调 环保工作离不开科技支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等出席会议。     会议以“政企对话、产学合作、科技创新、产品升级”为主题,围绕“十二五”环保科技创新、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吴晓青在会上指出,交流年会的召开有助于会员单位了解国家科技创新的最新政策,对于提高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晓青表示,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大力实施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三大工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通力协作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进一步得到深化,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尽所长、各尽所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后一段时期,要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大发展。一是继续深化环保产学研用合作;二是切实加强环境科研和环保标准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快环境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四是大力发展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的环保产业。   会上,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做了题为“加快环保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报告。刘燕华做了题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发言。各单位会员还就服务企业创新专家支持平台、合同环境管理创新模式及绿色金融产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8.21

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全面启动

    据了解,去年11月,国家明确在北京、上海等全国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试点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     据上海市发改委人士介绍,上海参加试点的单位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     此外,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其他企业,在试点期间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为下一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做好准备。据统计,上海全市参加试点的企业在200家左右,报告企业在600余家。     根据上海的试点方案,上海碳交易标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此外,部分经国家或上海核证的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作为补充,纳入交易体系。上海将对试点企业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     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     据上海市政府介绍,上海将加快制定出台上海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科学核定企业碳排放基数,明确碳排放合理分配方法,加快碳排放电子报送系统、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同时,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和机制,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     上海在试点中的目标是,力争建成一个“具有一定兼容性、开放性和示范效应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先行先试。                                                                       来源:新华网

百态

2012.08.17

空气污染问题基础知识

1.1 空气污染综述 对大气污染的理解,有几个要点。 一 ,空气污染的人为原因,除了灰尘、扬尘这些之外,主要是化学物的燃烧。 二,中国大气污染的特点、程度,跟能源结构有关,中国烧多少煤、油、天然气,基本上决定了大气污染的大概情况。 三,社会在发展,空气污染的特性也在发展。比如光化学烟雾是60年代才确定的。 空气污染跟污染源、污染物、能源结构都有关。同时,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类型的空气污染问题,而PM2.5和灰霾就恰恰是新阶段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能简单地和伦敦烟雾或洛杉矶烟雾比较。 首先,空气污染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燃烧。 其次,中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程度跟能源结构有关。中国烧多少煤、油、天然气,基本上决定了大气污染的总体情况。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产生了诸如PM2.5和灰霾这样的新阶段空气污染问题。 1.2关于PM2.5  什么是一次污染,什么是二次污染? 在认识PM2.5之前,我们先要分清空气污染中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二次污染物则是经过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污染物。工厂烟囱冒的黑烟中含有的气体和固体颗粒污染物就是一次污染物。洛杉矶烟雾则是二次污染。洛杉矶烟雾污染事件爆发时,政府还没有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而当时洛杉矶已有三百万辆汽车。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VOC易挥发有机物,加上化石燃料经常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其它碳氢、氮氧化物——这些化合物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展成了光化学烟雾。   PM2.5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PM2.5不是单一的污染物,实际上,它是对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的总称,所以各地的PM2.5污染物的实际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 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而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颗粒尺寸。气态污染物主要指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NO, NO2)、总烃和非甲烷烃(HC),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C)、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其它有毒有害气体。颗粒态污染物按按尺度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直径≤100微米) 、飘尘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 ,直径 ≤10微米)、细颗粒物(PM2.5 ,直径≤2.5微米)。   PM2.5其实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体。单独取一个PM2.5是没有意义的,PM2.5的理化特点非常复杂,它既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也可以是胶体。PM2.5来源多样,有燃烧直接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也有秸秆燃烧、油烟、抽烟、沙尘和扬尘,还有诸如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PM2.5主要组分包含有机碳、无机碳、硫酸滴等,其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质量、比表面积和特性、吸湿性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都会影响污染关系。 广义上来说,PM2.5的危害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什么对健康有危害呢?一个是颗粒很小,就容易进肺由呼吸道进入到人体的肺部并造成对呼吸系统的伤害。第二个,比表面积高,容易吸附有毒物质。第三,主要是燃烧形成的烟雾凝结后有毒物质聚集较多,比如抽烟产生的烟雾。PM2.5还可以表现为酸雨等腐蚀性酸沉降,酸雨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也会腐蚀破坏建筑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PM2.5的物理性污染——即对能见度的影响。2011年灰霾从PM2.5引发关注以来, 大家关注的焦点都主要集中在PM2.5对人体的危害上,但PM2.5的能见度污染对社会经济可能造成巨大隐患却被忽略了。 能见度污染不容小觑。比方说因为PM2.5引起大范围的灰霾天,导致高速公路封闸、车船停运、飞机延误。还有去年灰霾天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这其中能见度是不是造成车祸的罪因之一?PM2.5造成能见度污染,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可能是被很多人忽略。 感觉到的污染不一定有实际情况那么严重 PM2.5并不是从2011年才开始有的,事实上PM2.5最严重的是04年、05年。那为什么从2011年才开始得到全民对PM2.5的关注呢?   由PM2.5引起灰霾天,这其中PM2.5浓度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湿度和风速也是两个重要环节。发生灰霾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高浓度的PM2.5、扩散条件差、高湿度。PM2.5在低于50%的湿度下是看不见的,灰霾的成分很多都不是2.5,而是比2.5更小的颗粒,主要是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这些颗粒物在高湿度环境下,尺寸才增加到肉眼可见的程度。所以,灰霾和一次性PM2.5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光治理一次污染物,也还不一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同时治理二次污染物才行。 如何监测? PM2.5的监测,有两种范畴,计数或计重。采样分析难度大,主要是称重困难、受环境因素湿度、温度的影响。常规监测采用质量密度,灰霾条件下,因为受到湿度影响,PM2.5测出来的质量浓度一般很高,而干燥化操作目前还很难实现,因为数据需要实时监测并发布,而干燥颗粒时间上不允许。 如何解决问题? 在制定PM2.5污染的解决方案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就整个国家而言,因为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燃煤型”大气污染。烧煤绝对量上,中国是美国的3倍多,是印度的6倍多。而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就城区而言,特别是大城市城区,已经或正在形成“复合型大气污染”,不仅因为机动车拥有量仍然快速增长,燃煤大户逐步搬出城区,而且因为我们工作生活在机动车出没附近,环境监测站也在附近! 就污染性质而言,具有发展中国家特点的“一次”性为主的空气污染,正在逐步演变为“二次”性为主的大气污染,包括光化学烟雾、酸雨和灰霾。 所以,治理PM2.5既需要控制一次污染物,如烟尘、汽车尾气(特别是柴油机)、扬尘。同时,二次污染物也要得到控制和治理,如石油的脱硫、脱氮处理和汽车尾气治理 要长远的解决PM2.5问题的话,除了以上两个措施还不够,还要着眼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如少烧煤、多烧天然气等。

百态

2012.08.14

中国环保仪器及仪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我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由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资金的投入力度上也还不够大,致使环保产业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作为环境保护基础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设备还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环保类仪器仪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环境科学监测仪器仪表是是环保源头信息传输的依据,又是环境质量评价、监控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同时环保仪器仪表也是实现环保装备机电一体化,提高污染治理设备自动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环保方面法律法规的相继推出,环保执法力度将继续增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也将持续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1998年我国环保仪器仪表及监控系统产值约为11.7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42亿元,而到2010年将增至110亿元。可见预见,环保仪器仪表工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环保仪器仪表的主要市场需求    环保仪器仪表主要用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等方面。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环保主要是解决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两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大环境生态污染问题。具体说来,环保仪器仪表的主要需求如下:    (1)环境质量监测。目前全国环保系统及各部门、行业、企业已建监测站4000多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还有众多环境科研院所等。近几年正是环境科学和监测分析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和提高水平时期。国家环保局计划在在全国装备400多个国家网络监测站;350多个环境信息中心:100个城市空气地面自动监测系统。初步计划投资15亿人民币,其中国家投资三分之二,地方投资三分之一。这不包括行业、地方和企业的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投资,各部门、各地方根据环境保护任务的需要另有自己的投资计划。    (2)污染源监测:国家要对全国1.8万个重点污染企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消减,以改善环境质量,因此要求1.8万个污染大户要逐步安装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成熟的国产仪器系统很少,而需求量比环境质量监测要大得多,主要由污染企业购买。行业主要是电力、石油化工、建材、冶金、造纸、食品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潜在的市场有数十亿至数百亿元。    (3)遥感遥测仪器仪表:国家提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对荒漠、草原、森林、海洋、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也需要对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如海洋赤潮、溢油污染)及污染源进行遥感遥测,还要建立卫星地面接受系统及卫星图片解析系统,对环境生态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国家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急需的环保仪器仪表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以燃煤电站或锅炉为代表的烟气分析仪表监控系统;地面水环境质量检测仪表及监控系统;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为代表的污染源监测仪表及自控系统等。    我国环保仪器仪表市场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大多是中低档产品,产品功能单一,故障率高,附加值低,在品种和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使用时还有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影响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执法的严肃性,又易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高质量的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多是国外引进的,因此国产仪器占的份额很小。之所以造成当前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运行体制不完善,趋同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在大型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发挥好骨干作用;众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缺乏技术缺乏资金,低水平重复的较多,仪器的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与国外进口仪器抗衡。    (2)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短缺,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存在供求矛盾,无法适应严格的环境管理需要。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尤其技术性能不稳定、成套性水平低等问题而导致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同时高质量高性能的环保仪器国内又没有生产,大多依靠进口。    (3)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同国外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也缺乏紧密合作的机制,科研成果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政府对开发研制环境科学仪器的投资和风险投资也不足。    有关专家认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类是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一类是一批极其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主要擅长某类技术或精于某种产品或服务,其特点是规模小、人员专、富于经验。一大批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开始改变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只靠进口仪器的现状。同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金融、市场中介实现沟通与互动,促进规模化生产企业和规模化市场的形成。    我国环保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对策    环保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仪器应该具有一下特点:1、价格便宜,维修费用低。2、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条件。3、易于维护,操作方便。4、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到环保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1、向三化即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2、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结合上面分析的我国环保仪器仪表行业的主要问题,我们在这里再提出几条建议:    (1)加大科研投入。借助国家各种扶持政策,推进环境监测仪器的产业化和技术升级。同时促进监测仪器科研与生产结合,鼓励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    (2)促进生产企业的重新组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利用市场调控手段,促进各企业的重组,逐步改变监测仪器生产技术薄弱、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市场竞争力低的状况,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一批监测仪器生产的骨干企业。对国外已有先进的成套技术的监测仪器,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关键技术,合资生产,再逐步实现国产化。    (3)加大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监督管理加快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运营市场化机制与资质认证认可制度,消除运营市场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适时完善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的盲从。通过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建设的示范工程,带动我国自动化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的形成,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                                            

前瞻

2012.08.09

山东TO模式尝鲜环境管理转型

        8月1日,在山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转让—经营”模式(以下简称TO模式)推广工作启动会上,山东省环保厅和青岛、淄博、济宁等14市环保局先后与3家运营公司和1家比对公司签订合同。   加上去年10月开始试点的济南、滨州、菏泽3市的28个空气站,全省17市144个空气站已全部实行TO模式,这标志着山东省率先在全国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移交第三方,实行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开了全国先河。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在会上指出,推行空气站TO模式改革,主要是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改革。体制改革就是“一收一放”,即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上收一级”,进一步强化省级宏观管理职能,避免地方行政干预,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污染源的监测“下放一级”,充分调动市县微观管理积极性,让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监督排污单位。这有利于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划分管理职责,权责更加清晰;有利于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有利于强化环境监管;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   28个空气站试点探路   早在2008年4月,山东省就在全国率先启用了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重点排污单位和主要水、气环境的全天候监控。自动监测数据在环境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2011年,全省连续3年在环境保护部总量减排监测体系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一。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降低监测成本,2011年10月,山东省启动了空气站TO模式试点工作,试点范围包括济南、滨州、菏泽3市的现有空气自动监测站,共28个,其中济南16个、滨州6个、菏泽6个。监测指标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气象五参数,各指标及备用机器、配套的辅助设备均纳入试点范围,试点期限为两年。   城市空气站TO模式是新生事物,山东省积极探索创新,实行“现有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的管理模式,由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共同对运营单位、比对单位进行质控考核,共同出资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归省、市环保部门所有。   144个空气站全部推行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王光和告诉记者:“山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TO模式试点近一年来,主要取得了4条经验:一是提高了数据质量,二是避免了行政干预,三是加强了质控工作,四是降低了监测成本。”   据了解,在专业化、规范化运营维护下,试点城市空气站运行稳定,提高了数据质量,每月设备运行率和数据准确率排名均居全省前列,其中菏泽市实行TO模式前后数据准确率分别为84.4%和97.8%,提高了13.4%。   TO模式将大量基础性维护工作交由运营单位负责,环保部门可腾出精力加强对质量控制的考核,理顺了环保部门工作机制。监管方式由省对市质控抽查变成省和市共同对运营单位监督质控,省、市环保部门形成了合力。   实行TO模式还有助于推动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运营公司的规模和专业优势,降低监测成本,同时使国有资产实现增值。通过测算,实行TO模式,山东省空气站运行费用将降低15%左右,国有资产净值增值7%。   省级为主、市级协助监管   为确保空气站在TO模式下运行正常,切实取得实效,山东省将采取省级为主、市级协助的监管方式。省级负责对运营单位、比对单位全面管理,市级负责保障监测条件,并随时向省环保厅反映运营问题和数据疑问。   山东省采取经济手段、资格管理和法律法规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运营单位必须在省环保厅指定账户打入全部运营站点3个月运营费用作为运营抵押。对未达到运营要求或违规操作的,扣减相应的运营费用直至终止运营合同、取消其在山东境内的运营资格,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其运营设备由运营单位自行处理或按确定的设备使用年限进行折旧,由省环保厅组织有偿转让给其他运营单位。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单位主要采用监测设备运行率和监测数据准确率进行考核,对比对单位主要采用比对率和比对准确率进行考核。   山东省所辖各市环保局表示,要努力做好TO模式下空气站运行的各项服务和监督工作。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8.08

钢铁与炼焦化学工业排放标准发布

                  钢铁与炼焦化学工业排放标准发布              标准实施将大幅度降低细颗粒物排放量     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了7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与《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继2011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之后,环境保护部再次发布对环境空气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的钢铁和焦炭生产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75%;焦炭产量约4.28亿吨,占全球焦炭总量的62%左右。同时,钢铁和焦炭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落后产能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点行业。   与现行标准相比较,新标准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系统标准加强环境管理。钢铁工业系列排放标准覆盖了铁矿采选、烧结(球团)、焦化、炼铁、铁合金、炼钢和轧钢等排放环节的全过程环境控制,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涵盖了对所有焦炉及生产过程排污环节的环境管理。   二是污染物项目设置更加科学、全面。考虑主要污染物总量与行业特征污染物控制要求,钢铁工业系列排放标准增加了总氮、总磷、总铅、总铬、总汞等14项水污染物指标,其中11项为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项目,以及二恶英、氮氧化物等5项大气污染物指标。《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了多环芳烃(PAHs)等15项行业特征污染物指标。   三是提高了污染物项目的控制要求。新标准均大幅收严了烟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限值,新增了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针对环境敏感地区制定了更严格的水和大气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值。对焦化行业产生的苯、氰化氢、酚类以及多环芳烃(PAHs)等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严格控制。   四是明确了分步实施新标准的管理要求。对新建企业要求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对现有企业设置了过渡期,要求在2015年1月1日达到新建企业的污染控制水平。既考虑了新老污染源的区别,又考虑了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体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作为行业准入的门槛,新标准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间兼并重组的步伐,必将促使一批生产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小而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对推动钢铁和焦化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新标准的实施将大幅度降低烟粉尘的排放量,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极大促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利于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保护我国的正当贸易和环境权益。                                                                 来源:中国环境报  

标准

2012.08.07

重金属污染治理都有啥思路?

     围绕重金属污染防治,近年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产业界齐上阵,在政策标准、技术支撑、监测体系等领域全面开展研究与实践。近日,来自云南、广西等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省(区)的环保厅及其业务支撑单位代表,水专项、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相关负责人、有关科研单位以及环保企业代表齐聚湖南省株洲市,总结近年来工作进展,交流科研成果,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深入支招。   工业行业重金属污染有救吗?   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提升科技水平为切入点,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行业造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段宁说,我国工业行业重金属污染具备排量大、浓度高,空间集中、行业集中,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特点。行业单位产品的重金属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值的近7倍;其中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五大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行业的重金属排量占总排放量的95%以上;我国相当一部分工业行业投产年代已久,设备老化严重;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情形在涉重行业普遍存在。   工业行业重金属污染如何防治?段宁结合电解锰行业的实际案例,提出了一套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思路,即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提升科技水平为切入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封化、运行自动化、计量精准化为突破口。他提供的实际案例中包括了减量技术案例、替代技术案例和回用技术案例。   在减量技术案例中,他介绍了湖南金旭冶化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电解锰行业废水全过程控制技术。这家公司废水排放量大,氨氮排放量曾居全国前列;重金属(铬、镉、铅)产生点位多;电解液、钝化液、金属粉尘直接洒落。公司采用电解锰行业废水全过程控制技术,设计和实现了3次减量、两次循环的大型设备(与5000吨电解锰生产线配套),实现了水污染物的近零排放;开发了连续出槽、入槽工艺,实现省电8%以上,提高产能20%以上;将激光定位、机械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引入了电解锰行业。   据段宁介绍,在回用技术方面,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是“还原-中和沉淀法”,这种方法极易造成铬的二次污染。而贵州太丰锰业有限公司(两万吨/年)采用了电解锰含铬废水资源化技术,这项技术已在松桃太丰电解锰厂建立示范工程。通过工程实施,太丰电解锰厂年回收废水中铬资源46吨,经济效益达92万元,年节省铬渣处置费用48万元。   与会代表表示,重污染行业遵循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思路,特别是工艺清洁化、设备密封化、运行自动化、计量精准化“四化”要求,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很有启发。   能实时监测污染吗?   我国重金属污染监测需求特殊,急需运用成套技术装备和性能先进的仪器,全面覆盖“三相五毒四手段”   当前,我国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装备面临诸多问题:在线监测技术装备门类不齐,实时连续感知手段缺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工作被动;技术装备未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化程度低,规模效应小;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服务缺少、普及困难等。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重金属污染监测还有特殊困境:技术手段单一,应用成套化程度低,不符合综合防治需求;现场工况恶劣复杂,进口传感器适应性差,不满足应用需求;幅员辽阔,污染严重,需要搭建世界上最庞大的环境监测网。   针对这种状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杨凯在交流会上作了题为《“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监测需求与技术现状》的报告。杨凯认为,“十二五”时期重金属污染监测最急需的是成套的技术装备和性能先进的仪器。   技术装备成套方面,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三相五毒四手段”。“四手段”即环境预警、环境监督、微调工艺;环境执法、污染调查、环境教育;例行监测、学术研究、环保仲裁;立体监测、同步监测、事故跟踪。   杨凯强调说,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广有机整合应用“四手段”监测成套化技术装备,才能遏制汞、镉、铅、铬、砷环境“五毒”的排放与迁移转化,全面保护气、水、固体环境“三相”,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杨凯在报告中还介绍了“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监测的特殊需求。一是“装备成套”:监测技术全面覆盖“三相五毒四手段”,为环境三相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完备的技术装备体系。二是“应用成套”:系列装备要满足重金属监察执法、监测及污染预警应急等“应用成套”需求,为环保部门立体监管提供利器。三是要求研制应用的重金属监测技术装备指标达到先进水平,逐步满足成套监测技术设备性能先进的需求。   科技支撑能跟上吗?   下一步将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加强技术示范与评估   针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已经在科研、标准、技术支撑上做出全面安排。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介绍说,目前,重金属污染已被列入水专项、环保公益型项目的重点支持方向。环境保护部积极组织与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的项目,并加强了对历年相关项目的管理。其中水专项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湘江重点污染源削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期将进行验收。   从2007年开始,国家环保公益型项目先后安排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有近30个项目,包括长株潭重金属矿区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和管理支撑技术研究等,其中一批研究成果已得到应用。   刘志全表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注重技术引导,特别是制定了与重金属污染治理相关的一些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涵盖铅锌冶炼、钢铁行业、电解锰等行业。   在标准方面,环境保护部已经陆续发布了钢铁、电解锰、炼选矿、陶瓷、有色金属工业排放标准及清洁生产标准,标准力度越来越大,指标越来越严格。刘志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标准。在标准方面,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补充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判定,包括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和限值。   刘志全说,今后要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技术政策的引导。积极开发和推广安全高效、能耗物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好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建立清洁生产和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推广一批经济适用的技术,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功应用的技术和项目,加大向全国辐射推广的力度。”   治理技术瓶颈怎样突破?   在重金属废气治理、污染土壤修复、含重金属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建议建设示范项目进行技术集成与创新   作为此次会议的“东道主”,湖南省环保厅常务副厅长王会龙在会上指出:“重金属污染治理有资金、技术上的困难,但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   他说,目前,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总体来讲是需求量大与供应不足的矛盾。“科技成果、技术成果供应不足,还跟不上防治的步法。比如在重金属废气的治理上,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面,在含重金属废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等,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在协同减排方面的技术也非常缺乏。”   王会龙说,重金属污染,污染因子很多,治理其中一、二种在技术上可行,协同减排、综合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重金属污染防治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尤其是经济适用技术的技术突破。”   对此,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晓松表示,重金属污染治理必须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路线,同时要实现环境治理区域化、社会化。“要从企业封闭、孤立的‘三废’治理模式,转变为污染典型区域(矿区或大型联合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统筹安排的治理模式。”   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缺乏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嵌入环境管理和形成常态化管理的机制;相关技术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量化的技术评估检测平台;缺少“产生―加工―应用―回收”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等。   杨晓松在会上建议,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在污染防治工作中,注重全过程控制和必要的末端处理,实现“工艺、环保一体化”。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他建议应由注重单项处理技术向有价金属回收技术和技术的集成和协同方向转变。   针对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湖南博世科华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一知的建议是:建设示范项目,进行技术集成与创新。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园区土壤/废渣及水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特征,综合考虑污染物种类、形态、规划用地性质、治理目标及治理成本等因素,开展化学稳定固化技术、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等生态治理技术有机结合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场地治理技术集成与创新性研究和工程示范,实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本土化、系列化、区域化应用。   成一知还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科研机构及企业配合制订湖南清水塘工业区土壤环境质量地方标准;以清水塘工业区为依托,联合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和环境治理企业,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平台——一个辐射湘江流域的协作、开放的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形成示范,有效推进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段宁:   我国工业行业重金属污染排量大、浓度高,空间集中、行业集中,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应采取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思路,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封化、运行自动化、计量精准化为突破口。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杨凯:   我国幅员辽阔,重金属污染严重,需要搭建世界上最庞大的监测网。“十二五”时期重金属污染监测最急需的是成套的技术装备和性能先进的仪器。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   标准方面,下一步将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要补充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判定,包括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和限值。   湖南省环保厅常务副厅长王会龙: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在重金属废气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含重金属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在协同减排方面的技术也非常缺乏。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晓松:   重金属污染治理必须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路线,同时要实现环境治理区域化、社会化。要从企业封闭、孤立的“三废”治理模式,转变为污染典型区域(矿区或大型联合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统筹安排的治理模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8.06

PM2.5监测需补哪些缺?

        白志鹏 杨文 耿春梅 侯鲁健   编者按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提出了PM2.5监测时间表。目前,各城市已陆续开展PM2.5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报特邀相关专家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近年来,PM2.5污染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考核指标。环境保护部明确提出PM2.5监测时间表,指出急需在PM2.5监测仪器选型,建立监测规范、达标考核方法等方面加快进度,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定和指导意见,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服务。   PM2.5指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狭义上仅指PM2.5的质量浓度;广义上除PM2.5质量浓度外,还包括数浓度、体积浓度、表面积浓度、颗粒物粒度谱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等。PM2.5既源于一次颗粒物排放,还包括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前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与大粒径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易于载带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监测缺乏技术规范   ■阅读提示   我国PM2.5监测缺乏统一技术规范,如缺乏PM2.5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考核方法、PM2.5监测点位布设指导意见、重量法采样滤膜统一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技术规范、PM2.5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   我国一些城市虽已积极开展PM2.5监测工作,但是在监测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缺乏统一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考核方法。我国对空气质量目前采用两种考核方法:API(空气污染指数)和浓度指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以浓度指标作为PM2.5达标的考核指标,年均值和日均值需同时达标。但各地方政府一直采用API优良率作为达标的考核方法。因此,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PM2.5达标考核方法,并制定和发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缺乏PM2.5监测点位布设指导意见。我国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已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要求布设了PM10国控监测点,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但PM2.5比PM10在空间上分布更均匀,不但能简单地把全部PM2.5监测点位都布设在原PM10点位上。因此,如何在城市里用最少的点位来准确全面反映城市的整体环境空气质量,以及如何在区域层面优化统筹各种类型的点位,迫切需要出台PM2.5   监测点位布设的指导意见。   重量法采样滤膜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技术规范。国内的空气采样滤膜缺乏相应的检验及使用技术规范,影响国内PM2.5监测数据结果可比性和可靠性。无论是使用国产滤膜还是进口滤膜,即使是同种滤膜也会因为压降与均一性存在差异,从而产生滤膜颗粒物负荷差异和滤膜表面颗粒物分布不均匀,这是导致化学成分分析误差的原因之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一些地区PM2.5浓度值过高,有时会出现颗粒物负荷超载和滤膜穿透等现象。此外,湿度对滤膜的性能也会产生明显影响。   缺乏PM2.5自动监测技术规范。我国部分城市和研究机构近10年相继开展了环境空气中PM2.5研究性自动监测工作。但由于缺乏PM2.5自动监测仪器国家认证/指定的仪器型号目录,造成目前广泛运行的PM10自动监测仪器和部分省市购置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品种类型较多,在PM2.5自动监测仪器设备选购、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统一可行的指导意见和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型号仪器的监测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可比性,影响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对监测数据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使用。   部分PM2.5采样器达不到采样要求   ■阅读提示   目前部分自动采样器在设计上达不到采样要求,原因在于缺乏小时浓度监测值采样时间的技术要求,PM2.5浓度在转换为标态时容易产生系统差异,缺少针对我国自然条件进行优化的监测设备等。   目前部分PM2.5自动采样器在设计上达不到我国采样要求。   首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PM2.5自动分析方法可采用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对24小时平均数据有效性规定为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目前,多个城市发布PM2.5小时均值浓度,但缺乏小时浓度监测值采样时间的技术要求,对此,应参照气体污染物小时均值采样要求给出每小时最低的采样时间要求。   第二,不同国家对标态的规定有差别,导致PM2.5浓度在转换为标态时容易产生系统差异。美国规定标态为25℃、1atm,而我国规定为0℃、1atm。在我国应用美国标态的仪器时,可导致PM2.5值较我国标态约低8%,从而产生达标率差异。因此,在我国使用的监测仪器应符合并执行我国的标态规定。   第三,缺少针对我国高原地区特有的低气压、温差大、散热差的自然条件进行优化的监测设备。   第四,颗粒物浓度水平、成分特征的差异可造成自动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区域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PM2.5易受污染源和局地气候的影响导致小时平均值从几μg/m3到几百μg/m3的变化。有时出现幅度大、变化快的状况,对PM2.5监测仪器量程、精度和灵敏度要求高。   国产PM2.5自动监测仪器研发起步晚,尚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国内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件和成套整装设备,已有的设备精密度或一致性偏低,导致国内各级监测站和科研单位大多选择采购进口仪器,从而使进口自动监测仪器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对进口仪器的过分依赖导致其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此外,还存在进口仪器运维费用高、运维服务不及时等问题。   全面提升PM2.5监测能力的建议   ■阅读提示   加快出台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优化PM2.5监测点位,科学有序推进PM2.5   监测,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PM2.5监测仪,尽快出台PM2.5监测技术规范和仪器认证/指定程序,加快发布污染源细颗粒物监测规范。   针对我国PM2.5监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我国PM2.5监测能力。   首先,加快出台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鉴于我国PM2.5达标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借鉴国外经验,建议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PM2.5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多点位监测值平均值达标作为初级达标,各单点位监测值达标设定为达标。每个点位都达标后再通过模型估算PM2.5最高浓度点处也达标设定为全面达标。   目前,我国用于空气质量标准达标状况、监测点位布设等的相应空气质量法规模式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现有空气质量模式的同时,开发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法规模式,以完善达标考核体系。   第二,优化PM2.5监测点位,科学有序推进PM2.5监测。我国应高度重视监测网络设计的科学性。要在充分调研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了解我国PM2.5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地面监测,并结合卫星遥感和空气质量模型,掌握PM2.5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参考国外经验,在污染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位,以保证所有区域达标。   由于PM2.5污染具有区域性特点,应适当增设测量污染物输送的区域点位,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反映城市和区域PM2.5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监测的目的,发布我国PM2.5监测战略,提出我国PM2.5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布点技术指南,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管理办法,指导各地PM2.5监测优化布点,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大气环境特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定期、不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监测点保持、撤销或调整、增设的依据。通过评估发现现有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国家的监测战略或技术要求。   第三,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PM2.5监测仪。关注温湿度、压力、PM2.5中易挥发性二次组分对监测的影响。二次无机细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和二次有机物一般占PM2.5质量浓度的30%以上,个别地区可高达50%以上。PM2.5中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为易挥发性组分,在大气中与气态组分处于动态平衡,受温湿度和大气压力影响很大,在采样过程中易被吸附或分解、凝结或挥发,造成或正或负的误差。同时,上述化学组分吸湿性强,受湿度的影响粒径大小(尺度)变化幅度大,对于PM2.5采样粒径切割和称重均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环境湿度对滤膜的性能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开展PM2.5自动监测的同时,同期开展重量法日均值比对研究,探究大气压力、温度、湿度、成分(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二次有机物、结合水、结晶水等)等多种因素对监测的影响,在制定手工和自动监测规范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监测的影响,提出因地因时的校正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有广阔的高原地貌,对于PM2.5的监测需考虑到海拔高、气压低和温差大的特殊情况。   同时,还要开展未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PM2.5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的标准中仅将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作为PM2.5的自动分析方法。而PM2.5自动分析方法还有光学法、电荷法、压电晶体法等,其在科学研究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尽管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是PM2.5自动监测仪器中的主导仪器,但不应排斥其他技术。对于符合PM2.5自动分析技术指标的仪器都应允许使用。   此外,还要加强高精度、大尺度、快速PM2.5监测新技术研发,以及加快整装成套监测设备和耗材国产化研发进度。   第四,尽快出台PM2.5监测技术规范和仪器认证/指定程序。一是建议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以重量法作为PM2.5监测的基准方法。自动监测法作为等效方法,用于趋势发布和预警预报。但基准方法和等效方法的数据关系如何调整修正、公报和达标采用什么数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制定和发布PM2.5自动监测规范。规范中应明确对仪器性能(切割效率、流量控制精度、温湿度、采样滤膜压降等)、操作规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数据格式与传输等要求,尤其是对PM2.5小时平均采样时间的技术指标作进一步要求。并强制作为自动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指引自动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三是出台仪器认证/指定程序。针对我国现阶段PM2.5浓度高、化学成分复杂的现状,应从降低购置和运维成本、减少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和稳定长期运行性能等多方面考虑仪器选型。建议对国内外多种仪器设备进行评估和比对,根据多个城市研究性监测和业务监测数据,提出适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气象条件和地理分区的区域监测设备选型指导意见。尽快建立全面的PM2.5监测仪器市场准入和比对认证制度,防止在原产国没有通过认证的仪器设备进入中国市场。不断发布和更新PM2.5监测设备选型名录,作为各地市选购所需的监测设备的依据。同一区域尽可能选用名录上发布的同一类监测仪器,这样便于对比和运行维护。   四是建立空气采样滤膜质量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为满足颗粒物监测和科研需求,应建立采样滤膜质量标准及评价技术规范,明确不同采样滤膜的种类、规格、结构形式和适用范围。对采样滤膜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和规范。完善滤膜称重规范,特别是温度和湿度范围,研究并建立PM2.5和PM10采样滤膜性能评价方法、滤膜样品分析测试方法等。出台空气采样滤膜的检验方法和验收、保存、包装及运输等方面的规范。   第五,加快发布污染源细颗粒物监测规范。随着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污染源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势在必行,应尽快制定相关污染源PM2.5排放标准。针对源采样的技术主要有加热采样和稀释采样两种技术路线。加热采样法是通过加热去除湿度的影响,但缺少环境老化过程,不能模拟发生源产生污染物进入大气后的行为过程。稀释采样法是通过稀释降低湿度和温度,模拟反应发生源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的老化行为过程,之后进行滤膜采样和成分分析,得到成分谱。稀释采样法为主流方法,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但由于污染源复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监测规范,造成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差。对此,建议我国加快制定并发布污染源细颗粒物监测规范,为全面开展污染源监测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白志鹏、杨文、耿春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创新基地;侯鲁健,山东省济南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相关链接   发达国家PM2.5监测现状   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和观测PM2.5,1997年发布PM2.5标准,1999年开始建设PM2.5监测网络,2006年获得有效的PM2.5监测数据,2009年开始认定PM2.5自动监测仪器,前后经历了30年之久。为了执行美国空气质量标准,联邦管理法规规定标准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必须经EPA认证后才能在各监测站点安装运行。美国将各种监测方法分别认证为联邦参比方法和联邦等效方法,并一直以重量法作为参比方法,并作为考核空气是否达标的依据。目前,在美国PM2.5监测网络中,微量振荡天平法监测仪器约占62%,β射线法的仪器占28%左右,光学法仪器所占比例较少。同时,美国发布了认证仪器的名录,并为每个型号设备都提供详细使用说明和持续更新标准操作规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方式,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欧洲: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同时监测PM10和PM2.5。尽管PM2.5监测站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PM2.5监测站点总数量并不多。在欧洲,重量法仍然是PM2.5主要监测手段。在监测规范方面,2005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颁布的CEN14907标准中规定了PM2.5测量的参比方法(重量法),并对其操作规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此外,欧盟还开展了PM2.5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试验工作,对如何建立PM2.5等效测量方法编写了技术指南,但没有对PM2.5自动监测仪器开展认证工作。   日本:日本环境省在2000年初步制定了PM2.5自动监测规范(暂定稿)。在2007年对规范做了进一步修订,在2009年9月9日正式公布了细粒子PM2.5的环境标准。在PM2.5标准正式颁布后,日本环境省组织了PM2.5自动监测设备与重量法设备的比对试验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给出PM2.5自动监测认定设备名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前瞻

2012.08.01

PM2.5监测技术规范将出台

        记者从环保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获悉,环境监测总站目前正抓紧完成与去年底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等技术文件的起草和上报工作。同时,环境监测总站正在牵头制定的《PM2.5监测设备选购及使用指导意见》也将陆续发布实施。   根据环保部部署,今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预计,我国未来PM2.5监测站数目为1500台。据环境监测总站相关人士透露,今年中央财政计划用于各地PM2.5设备采购的补贴达28亿元。   除上述工作外,环境监测总站还将及早开展PM2.5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做好PM2.5监测培训,督促指导地方站点能力建设,做好数据传输与网络化质控等准备工作。   相关券商分析认为,预计今年PM2.5监测设备采购的预算有望达到6.61亿元。就第一阶段的技术要求和区位分布来看,国外厂商的优势较大,有望获得今年6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国内厂商将主要居于跟随地位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前瞻

2012.07.31

专家称PM2.5并非全部人类排放 戴口罩无大作用

戴口罩并无太大防护作用 PM2.5和灰霾不是一回事     上海全面试点发布PM2.5指数     从6月27日起,上海市开始公布市内10个国控点(环境空气质量国控自动监测站)的PM2.5数据。中午12时数据显示,最近24小时上海市PM2.5浓度均值为11.7微克/立方米,10个点中PM2.5浓度最高值为18.7,最低值8.4。     上海市环保局有关人士表示,在试点监测和发布的基础上,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发布10个国控点全部基本项目的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和评价结果,在这个过渡时段,上海将继续发布空气污染指数(API)。      今年2月,PM2.5被纳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此之前,我国仅监测PM10。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微克的分散在大气中呈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状物质,可以影响大气的能见度,产生大气光化学烟雾,加剧或减缓温室效应,还会随呼吸进入人体内,甚至透过血气屏障进入循环系统,导致呼吸(包括肺癌)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不过,目前公众对PM2.5的认知还有一定误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相关研究表明,PM2.5的来源并非全部人为源,也有天然源;PM2.5和灰霾并不能画等号,而颗粒物小,也并不代表毒性就小,戴口罩并无太大的防护作用。     来源:并非全部人为源,也有天然源    “现在一讲到PM2.5颗粒物污染,公众都认为来自人类的排放,甚至认为大气中的颗粒物就是污染物,这是不对的。大自然的本底中就有很多颗粒物,也包括PM2.5。”据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新介绍,PM2.5的来源包括天然源和人类源,天然源主要有火山喷发、沙尘暴、海洋飞沫、森林大火等,非洲撒哈拉地区和南极海洋地区的颗粒物浓度较高,就是因为自然本底中的颗粒物浓度高;人类源则主要是人类进行工业、农业、交通等活动造成的排放,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后的排放量最大。     杨新说,造成目前中国PM2.5浓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但也不要忽略来自天然源的影响,比如沙尘来袭造成的重度污染。PM2.5不仅来自本地污染源,还能通过中长距离传输影响周边地区。比如,秸秆燃烧及来自我国北部、西北部的沙尘经过中长距离传输,成为我国中东部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    误区:PM2.5≠灰霾    “有时候天灰蒙蒙的,不见得就是污染。”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表示,总的来说,重度的颗粒物污染是导致灰霾的一个主要原因,但PM2.5浓度和灰霾不能直接画等号。     为什么有时公众抱怨天是灰蒙蒙的,环境监测部门却报告空气质量为良或轻度污染?杨新表示,质量浓度不是全面衡量大气污染程度的数值,导致灰霾发生的污染源有多种,不仅与颗粒物的浓度有关,也与气象条件如风向、相对湿度、大气能见度和化学组分、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才造成了空气质量报告和公众感受的差异。     在目前中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里,PM2.5为50~80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是良,但在较高的相对湿度的情况下,污染物吸湿增长,本身颗粒物的污染浓度减少,很可能会导致灰霾,感觉上灰蒙蒙的。而夏秋季节,农村地区秸秆燃烧产生的污染传到城市,春天时沙尘过境,也都会导致灰霾的发生。     陈建民表示,目前的PM2.5监测的是质量浓度,但颗粒物小、质量少,不见得毒性就小。因此,戴口罩对于颗粒物污染的防护用处不大,因为口罩毕竟很粗,大的、粗的颗粒可能会吸附到上面去,对真正的细的颗粒物起不到作用。     因此,虽然美国的PM2.5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我国目前是75微克/立方米,但在中国,大颗粒如矿尘较多,质量可能与几千个、上万个小的颗粒质量相当,但几千个、上万个小的颗粒的毒性含量比一个矿尘上的含量多得多。     我国PM2.5污染比较严重     尽管中国在全国范围尚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但个别城市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PM2.5污染比较严重。2006~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沈阳5个城市的PM2.5年平均浓度都在55微克/立方米以上。我国四大(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城市群在2001~2006年期间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过50微克/立方米,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9月公布了其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计,我国空气质量最好的海口市在全球1082个城市中仅排814位,这间接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的PM2.5污染水平较高。     陈建民表示,就污染段来说,在中国有明显的三段高污染时期:第一个时间段是6月、10月、11月的秸秆燃烧高峰期,一般南方时间稍早于北方。第二个时间段是冬天,特别是北方的一些城市,烧煤取暖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污染。第三个时间段是沙尘暴的时候,每年一般是十来次,北方一些城市如北京、天津附近正好是下风带,深受其害。     就一天当中而言,早晚高峰是颗粒物污染严重的时期。早上7点、8点的污染较为严重,9点最重,下午5~7点时也很严重;天气晴朗时,下午的二次气溶胶的形成较多,两三点时会产生光化学烟雾;而晚上8~10点则空气质量较好,适宜人类活动。     治理:长期艰苦的工作    “目前我们国家的PM2.5也好,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也好,并没有可以照搬的教条可参考。不要在巨大的外交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下,采取一些违背科学发展的大刀阔斧的措施,有时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杨新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严重依赖化石燃料,此时已经开始着手布局PM2.5的监控体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脱离经济发展的时机,盲目追求和发达国家一样的评估标准是不太现实的,要实现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之间的平衡。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一年两年内就把整个国家的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降下来,使燃烧技术、控制技术全部大幅度提升,还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应对过程,这有赖于我们从基础研究出发,对目前我国大气污染中最关键的基础颗粒物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才能够拿出解决的方案。”杨新说。     发达国家的空气治理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为代表的大气严重污染事件,标志着人类活动排放对地球表面空气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不同的空气清洁系统计划来治理大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空气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第一次将PM2.5监测列入了空气质量评估体系,当时24小时的平均值是65微克/立方米,与我国今年提出的75微克/立方米非常接近,经过十几年的进一步控制,到2006年把该数值降到3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在2005年第一次将可吸入颗粒物确定了指导值。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百态

2012.07.31

伦敦,绿色承诺可曾兑现?

这个等待如期而至,这种感觉难以言喻。   伦敦,这个古老而时尚的魅力之都,在2012年的盛夏成为全球焦点。伦敦,之所以在7年前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曾许下承诺:举办一届最环保的奥运会。这令太多人惊喜,令太多环保人期待。   筹备7年后的伦敦,破茧而出。是时候了,全球都在审视。当初的承诺可曾兑现?交出的答卷是否令人满意? 行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在一幕“绿色与喜悦”的主题中,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出现了草地、田野、城堡、野餐的家庭、耕作的农民和动物。一个如诗如画的英国农村呈现在世人面前,清新的英格兰情调令人陶醉,伦敦奥运会的绿色气息扑面而来。   “对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的决定”   “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向世人展示前所未有的可持续规模。在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会筹办的过程中,对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的决定。这是第一个被BS8901标准(大规模事件可持续管理体系标准)认可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在《赛前可持续评估报告》前言中如是说。   前不久,伦敦奥组委如期公布了第二份环境报告,即《赛前可持续评估报告》。据了解,伦敦奥组委总共将公布3份环境报告。第三份也即最后一份环境报告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的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公布。   在去年春天发布的第一份环境报告中,塞巴斯蒂安·科曾在报告前言中写到,在此前举行的各届奥运会上,没有一届主办城市清理了200万吨被污染的工地土方,也没有人计算过一届夏季奥运会的碳排放量,也没有人建造8万人体育场,而造成的建筑和环境影响这么小。   在伦敦奥组委CEO保罗·丹顿看来,伦敦2012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有六大亮点可以展示出他们以及合作团队创造可持续新标准的能力。这六个亮点为:奥林匹克公园、碳管理、可持续交通、食物愿景、废物处理和标准。   国际奥委会7月18日撰文称,伦敦2012年奥运会在注重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出色。其中特别对保罗·丹顿提出的6个亮点中的奥林匹克公园、碳管理和标准等方面做出肯定。   “我们将和大家分享经验,不管是我们成功实现的,还是没有做到的”   保罗·丹顿表示,举办奥运会本身就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更不用说试图满足我们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考虑可持续性的全面意义,很难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可以充满信心地说,可持续性绝对是我们所有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将和大家分享经验,不管是我们成功实现的,还是没有做到的。”保罗·丹顿如是说。   关于“没有做到的”,已经有人在质疑伦敦奥运会的“不够绿”。如伦敦奥组委同意“环保劣迹斑斑的”陶氏化学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成为赞助商,引起各界特别是环保人士规模不小的抗议,奥运环保监督工作负责人因此还“丢了乌纱”。有预测称,遭到空气污染的黑云团7月在伦敦上空游荡。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为10%,没有实现原定20%的目标。而本来计划在奥运村附近建设的风力发电项目,也因种种原因搁浅。   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BioRegional 公布的报告也在批评伦敦奥运会“不够环保”。报告虽然肯定了伦敦奥运定下的环保高标准和在环保方面投入的努力,但也批评称,所谓最环保的奥运,更像是一场绿能交易。伦敦奥运会的主办单位未能有效管控举办体育赛事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在能源、资源运用、公共卫生与杜绝浪费等方面的表现仍有待提高。   “未来的奥运会,就像未来的城市本身,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将日益增长”   作为伦敦奥运会的一个重要顾问,仲量联行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可持续的奥林匹克步伐》(Olympian stepsfor sustainability)的报告。其中对可持续性的概念进行了解读。   报告指出,可持续性的概念要远远超过设立可回收垃圾桶或者减少碳足迹等内容。对可持续性的通俗解释是,可以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对城市来说,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任何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使用都将会产生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影响。举办奥运会所花费的数百万计美元的成本很难仅通过奥运会本身回收,场馆和城市在会后的使用情况最终决定着奥运会是否划算。   仲量联行能源和可持续性服务部主席DanProbst说,奥林匹克场馆对环境的关注至少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国际奥委会在“运动”和“文化”中的指导原则中加入了另一个关键词:“环境”。从那时起,几乎每次奥运会对可持续性的关注都在不断增强,对发展的环境影响和后奥运场馆的使用考虑越来越多。   报告分析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都开始对可持续性进行了各自的诠释,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提高了这一门槛。   “尽管目前全世界的注意力都是在伦敦和2012奥运会中,里约热内卢却正在计划在2016年奥运会中呈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性。包括更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贯通奥运场馆的更便捷的自行车道和100%的生物柴油燃料使用目标。”DanProbst 说,“未来的奥运会,就像未来的城市本身,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将日益增长”。   可持续目标进展       (编译自2012年4月公布的《赛前可持续评估报告》)             案例分享 污染土地怎么获新生?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郭婧   “2012伦敦奥运会选址在伦敦最穷、污染也很严重的地区——伦敦东部,而不是富裕的伦敦西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伦敦市前副市长罗思义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85%的土壤被净化,回收用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这是伦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土地清洁工程。被污染的土地成为大型公园,这也是本届奥运会的主要目的之一。”   罗思义先生曾负责伦敦城市形象的国际推广工作,包括伦敦城市形象的树立与国际化营销等。   为什么选择伦敦东部?   2012伦敦奥运会场设在伦敦东部,其中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年来遭受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调查显示,这块土地上的工业污染物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一些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并且已有大量有毒工业溶剂渗入地下水,一些重金属甚至渗入地下40米的地下水和基岩中。伦敦选择在污染如此严重的土地上召开奥运会,用意何在?   罗思义说:“选择在伦敦东部有两点考虑:一来可以促进东部经济发展,二来有助于改善当地环境。”   怎样为土壤“解毒”?   伦敦政府发布了一项可持续性开发计划,要求重新使用80%被污染的土壤,大部分受污染的土地要改造成奥运场馆、公共用地和住宅的基础。       英国环境保护署奥林匹克交付项目经理罗斯玛丽·雷蒙德表示:“2012年奥运会开发项目将为伦敦东部的部分地区赋予新的生命。在这个重建项目中,我们就场地清洁、移除入侵物种等范围广泛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管理和控制。奥林匹克公园能够为‘绿色奥运’这个主题提供完美的支持,并向伦敦提供一块10年之内都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场地。”   自2006年10月以来,伦敦政府对这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接近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生态恢复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给这块土地上200万吨土壤进行“解毒”。   首先,这块土地上超过220栋建筑被拆除,其中按重量计算98%的材料被回收利用。少量包含低含量放射性物质的泥土已经被安全填埋。   接下来,对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使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等创新技术进行清洁。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动用了5辆土地清洁车。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完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室检测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清洗的污染严重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表示,清洗过的土壤即使被小孩不小心吞下都不会有问题。   “奥运支出主要用于体育场施工和交通建设,其中最大的一笔单一支出是土地的清污,清洁土地和建设体育场用了7年时间,而建设体育场比清洁土地的时间要短得多。”罗思义说。 伦敦奥运之最   ■奥林匹克公园        这是有史以来最具可持续性的一个奥林匹克体育场。面积达250公顷的奥林匹克主赛场本身就是未来150年之内欧洲最大的新城市花园。清理和修复的河谷正在成为新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将为减轻洪水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奥运遗产持久效益的早期体现。   ■碳管理   这是第一个全程跟踪测量其所有奥运会项目碳排放量的奥运会。碳足迹评估的成果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持。伦敦奥委会已经从根本上改进了与奥运会有关的所有避免、减少和替代碳排放的能力。   ■可持续交通   伦敦奥运会对公共交通的承诺意味着,900万门票持有者将通过他们的出行方式拥有前所未有的可持续体验。“积极出行项目”已于2011年10月启动,旨在通过鼓励人们在奥运会期间以每日步行和骑车的方式,实现100万次额外行程。   ■食物愿景   这是第一次对餐饮经营提出严格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奥运会。所有的餐饮店都签署了“食物愿景”(FoodVision)标准,并已准备好为大家提供1400万份可持续食物。   ■废弃物   这是第一个承诺将实现“零废物填埋”战略目标的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奥林匹克交付局已经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在拆迁和建设中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8.5%和99%。   ■标准   2011年,伦敦奥组委成为第一个独立获得英国标准BS8901《可持续项目管理系统规范及使用指南》认证的奥运会组委会,并且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21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悉,ISO20121最终将取代BS8901而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潜在的、极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你知道么?   斯托克·曼德维尔是现代残奥会的发源地——“曼德维尔”也是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吉祥物名称。奥运会吉祥物的名称是“温洛克”,目的是纪念希罗普郡的“马奇温洛克”镇,奥运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当年正是从当地的综合运动会上获得了启发。   超过100公顷的新辟园地可供人们休憩和野生动物繁衍,有4000株树木和超过30万株湿地植物栽种在园区内,这座奥林匹克公园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市区公园以及可持续性生活典范。   超过220座建筑物被拆除,其中98%的材料(以重量计)被循环利用,远远超过最初制订的90%的目标。超过5千米长的河岸被更换或重新修葺,从河中疏浚出3万吨淤泥、砾石和其他材料。200万吨土壤被净化并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再利用。   奥运村中建造了2818座新住宅。与建筑规范相比,奥运村每年可减少13840吨二氧化碳。超过50%的废弃材料以及清理的垃圾都被火车和驳船运走,相较使用公路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大降低。   通过在屋顶上安装雨水收集管道把雨水再利用为冲厕水,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馆使用的水比同类建筑减少了40%。室内赛车场几乎是100%自然通风。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天花板是由废弃天然气管道再利用建造的。   100%的观众都可通过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到达比赛场地。对奥林匹克公园周围长达80公里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进行了改造,确保在比赛期间可有6000个临时自行车存放处。   奥林匹克公园开发计划中每花掉的1英镑中就有75便士用于改造伦敦东区,因此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助于改善欧洲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绿色奥运盘点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        亚特兰大奥运会第一次将奥运新建场馆会后的可持续使用从考虑变为现实。奥运村和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为城市中一处破旧的老街区,运动员宿舍会后成为了大学生宿舍,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城市最热门的去处。新建奥运场馆在前期就考虑了会后要改造成亚特兰大勇敢者棒球队的主场,为其节省了40%的维修费用。   2000悉尼奥运会        当悉尼决定竞选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其方案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绿色奥运。悉尼于1993年出版了“夏季奥运会环保准则”。   悉尼奥运会的选址曾是河滨工业棕地。曾经的砖瓦厂、屠宰场和8个垃圾堆最终变身为奥运村,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利用工程。悉尼奥运会采取了一整套废物管理措施,避免了77%的废物进入垃圾填埋场。   2004雅典奥运会        据统计,仅雅典奥组委就回收利用了108吨纸制品,减少砍伐1836棵树,减少用于纸浆处理的用水量340万吨,节约能源消耗44.28万千瓦,节约用于填埋废弃物用地27127立方米。   和悉尼奥运会一样,雅典奥运会最后也把场馆清洁与废弃物管理的合同商发展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起到奥运会相关方支持环保的示范作用。   2008北京奥运会        会前,北京曾承诺要举办一届绿色奥运会。这一承诺曾遭到质疑,但是结果却让质疑者为北京在碳足迹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到惊讶。在7年内,北京投资17亿美元,开展了20项重要的环保工程。北京奥运会的新能源利用率居历届奥运会之首。奥运村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   据仲量联行报告《可持续的奥林匹克步伐》整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7.30

淄博处罚61家违法企业

        山东省淄博市为严厉打击和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专门组织发改委、经信委、监察、环保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辖区292家涉重、危废、污染减排等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61家企业作出了责令整改或依法处罚的意见。   “涉重”污染,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导致超标排放和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列为此次专项行动的检查重点。据悉,淄博市此次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个别企业环保手续缺失、不全或久拖不验;少数企业应急预案不完善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个别危险废物管理、存贮和转移不规范,应急预案不完善;个别企业污染物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厂区厂界有化工异味;个别企业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个别企业超标排放;部分企业己关停但设施未拆除。   环境执法形成规模,形成震慑,“出重拳、用重典”成为此次环保专项行动的鲜明特点。淄博市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不仅依法取缔了一批无环保审批手续的“土小”企业,还对存在环境违法的企业予以依法查处。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此次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要逐个整改规范,逐个验收。被依法责令停止生产的企业,经市环保局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被依法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的企业,要切实按要求及时整改。                                                                   来源:中国环境报

百态

2012.07.26

财政补贴PM2.5设备采购 国产、进口仪器大比拼

    中央财政即将补贴全国PM2.5设备采购,广东省拟优先投入粤东西北地区   今年6月5日,珠三角公布PM2.5等新国标监测数据的站点增至62个,提前半年完成国家要求的任务。对于这些站点的仪器使用情况,省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目前珠三角的站点采用进口仪器和国产仪器的都有,具体比例没有专门统计”。   不过,在记者参观的广东省属多个监测站点中,进口仪器都占据主导地位,国产仪器难觅身影。对此,该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省里许多成熟的站点都早已开展了多年的PM2.5研究性监测,采用的仪器都是之前的,那时国产仪器还没有那么多。而在一些后来增加的站点中,国产仪器会相对多些。   事实上,虽然《PM2.5监测设备选购及使用指导意见》未出台,但从广东省监测人员已经掌握的国家首批PM2.5监测仪器认证的名单上,就有6种产品,国产与进口仪器各有三种。“这个名录之后还会继续增加,但可以看出国家在设备选择的导向上,并没有偏向进口或者国产的产品。”   而对于进口产品更适应浓度低地区的说法,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支撑这个观点,仪器厂商也会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对仪器进行相应的改进。在设备的性能上,特别是监测的长期稳定性上,仪器都需要通过国家指标的考核。   对于振荡天平法与标准法可能造成的差异,记者了解到,广东省目前率先开展监测中,通过在振荡天平法上使用加膜补偿测量(称为FDMS)等方法,基本可以接近标准法的测量结果,满足等效要求,这种补偿的方法也在英美常用。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也表示,“在全国先行公布的珠三角监测点都是采用美国EPA的标准,严于国家现行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的体系。”   据了解,目前广东PM2.5监测设备的采购都要通过招标进行,“就是厂家看到邀约后都可以参与竞标,评标的专家是随机抽取的,最后的中标结果并不由购买方决定,而是取决于专家意见,这保证了无论国产或者进口的品牌都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   而该负责人更透露,今年中央PM2.5监测设备的采购补贴尚未下达到省,但从目前的意向看,由于珠三角通过地方财力目前已经布局了62个点,补贴将会主要投入到经济条件较差、监测能力更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目前这些地方也开始着手PM2.5监测仪器选型等准备工作。而全省现有97个国控监测点,如果全部配套建设PM2.5等“新国标”指标的监测能力,估计需要投入1亿元。   有环保产业行内人士分析,为实现每分钟实时精确测量的需要,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的PM2.5监测仪器主要采用振荡天平法,其仪器的核心技术由美国赛默飞世尔垄断,单台仪器价格为28万元,加装FDMS补偿测量校准后,更是高达38万元之多。而国内已有部分厂商推出采用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样机,单台售价仅在15万元左右,对于经费不够充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二、三线城市环境监测站,这一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来源: 南方日报 

前瞻

2012.07.23

崂应第八次技术学术教研会顺利召开

    7月19日崂应第八次技术学术教研会在青岛市长湾山庄顺利召开。本次技术交流会聚集各地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专家、监测人员等积极参与,会议现场互动气氛热烈活跃。        本次会议主要展开对崂应3012H型 自动烟尘(气)测试仪系列产品、崂应3023型 紫外差分烟气综合分析仪、崂应7003型 油气回收多参数检测仪、崂应2023型 多路恒温智能空气采样器等热门产品及新产品交流学习。        参会人员走进青岛崂应实地参观学习     此次学术教研会主要向客户展示崂应的产品技术,使用户对崂应技术及服务有了更深入广泛的认识和了解。参会人员领导对崂应服务与产品技术、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厂商

2012.07.23

环保产业的发展关键要提升质量和实现良性竞争

新闻背景   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圈定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   《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规划》从财税支持、土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支持措施。《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如果没有质量的提升,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是“虚胖”。   ●纵观世界经济,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振兴扶持出来的。而优秀的企业也一定是在需求导向下经过良性竞争“搏杀”出来的。   ●首先对环保要有必要的足够投入,然后政府要为行业内所有企业建立公开、公平的平台,建立起没有非市场因素干预和间隔的市场空间。   ●完善环保产业的市场规制,首先要使需求、供给双方回归到对环境效果的关注上来。我们要购买能够真正实现治理效果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提供这样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企业。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号召振兴环保产业,我深信,政策可以推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要培育出健康强大的产业和企业,还要从符合产业、市场特点的客观规律入手。”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供给特征明显的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是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而后者恰恰是现在产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王世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基因的产业,不是政策扶持出来的,也不是振兴出来的,而是从规范良性的市场竞争中而来。从这点上说,尽管环保产业已经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但其未来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恶性竞争产生了哪些危害?   企业不能真正比质量、比工艺、比运营管理;没有形成统一公开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公平竞争   问:环保产业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您觉得它已经拥有担当支柱型产业的条件了吗?   王世汶: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环保问题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对环保产业市场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未来规模的扩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对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并没有转化为信心。   当前的国内环保产业依旧要用小而散、多而弱来描述,发展了几十年的环保产业依然弱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产业发展、企业表现与我们巨大的环保投入、市场规模是不相称的。   如此大的治理市场中,经过多年发展,应该可以形成比较好的产业链梯队,能够培养出几个“身强力壮”的环保企业,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但现实却是数量多、规模实力弱小的企业成为主流。   如果没有质量的提升,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是“虚胖”。当前,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小,但经过人为因素的分割和介入,没有形成统一公开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公平竞争,难以孕育大而强的企业。而企业发展的质量同样令人堪忧。   在恶性竞争和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能真正比质量、比工艺、比运营管理。非市场因素比市场因素起的作用更大,而且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不少企业往往采取走捷径的竞争方式。   问:在您的设想中,环保产业未来的产业格局应是怎样的?   王世汶: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充足的投入和良性的竞争将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污染治理效果和效率的优化,环境质量得到切实改善;二是较高的产业发展质量和优秀企业的成长,其中不乏在国际上富于竞争力的跨国巨头。   如果我们的环保产业未来也能走上这样的道路,那么产业格局将会呈现出一个标准化的分布,我称之为未来环保产业理想中的金字塔。其中,稳坐于塔尖的是分领域分区域的、领先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具有产业链上多个环节的综合实力;第二层是投资运营管理商和大型EPC总包商,它们各有专业特质和品牌号召力;第三层是产业链上各个专业企业,构成“基座”,如设计、咨询、技术、服务提供商等,独特的技术和局部领域的高端性成为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种格局下,由位于塔尖的大企业发挥系统集成和品质把控作用,从而引领一系列优秀专业企业,很多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形成产业链梯队和企业集群。通过贴近实际需求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在我国巨大的治理需求条件下,我国环保产业未来有可能呈现这样的产业结构。而这才真正能够代表环保产业的大而强。 未来环保产业理想分布   振兴扶持政策到底怎样中命门?   优惠到底给谁很难决定。市场规则制度的建立、遵守和监督,良性竞争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问:从环保产业的特点来看,其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王世汶:环保产业是典型的供给型产业,决定其发展的形态、阶段的首要因素是需求。因此,环保产业的成长首先要从需求引导开始。什么样的需求推动力、需求模式、需求秩序就会导致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模式和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政策层推出的各项振兴扶持政策忽略了这一点。   其次,就是市场规制的建立。中国要想培育出大而强的环保产业,市场规则制度的建立、遵守和监督,良性竞争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是能够产生强大产业体系和个体的前提条件。   纵观世界经济,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振兴扶持出来的。而优秀的企业也一定是在需求导向下经过良性竞争“搏杀”出来的。这些企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经过了市场的锻炼,技术竞争力、经济实力都经过了考验。   而反之,一个没有实力和眼光的企业,再给多少优惠政策,也不能帮助其从根本上提升和改变,成为不了优秀的企业。而没有优秀的企业群,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也无从谈起。   问:一提及振兴发展某个产业,有关部门就开始研究优惠政策,您觉得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政策?   王世汶:一说对扶持就是给土地优惠、奖励资金、税收减免等,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对环保产业发展还采用这样的扶持套路。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参与过类似的政策研究工作,当时就觉得这种思路的操作性值得商榷。   一个很大的难点在于,优惠到底给谁?我们认为,环保企业并没有特别的道德优势,他们只是提供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用于改善和防治污染,而不能改变其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共同属性。从市场经济公平性的角度,对环保企业给予特殊待遇的合理性本身就值得探讨。   其次,环保产业、企业的边界很难划分,因为具有横向的产业特性,涉及国民经济产业门类非常广泛,哪些领域、企业应该纳入并得到支持,这个决定也很困难。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供给型产业的扶持大多投向需求方,通过拉动需求给予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扶持节能灯产业事实上也是这个思路,补贴是直接给消费者的。同理,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应该给市场,给那些采购环保服务的用户,有能力去购买优质服务和产品,充分拉动良性的市场需求;而环保企业要为此去公开竞争,好的企业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事实上不需要刻意的帮扶。   问:如何看待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王世汶:政府在环保产业中的位置和角色非常重要,但要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准确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我国环保产业最大的买单人是各级政府,无论是采购治污基础设施,还是通过环保监管的倒逼机制推动生产企业治理污染,政府都代表公众直接或间接购买环境治理的产品、工程和服务,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   政府作为环保产业最大的“买单人”,要理清自己的角色,总体的思路应该是监管多一些,直接插手少一些。从国外经验看,尽管产业发育的形态各有不同,但总体特点是首先对环保要有必要的足够投入,然后政府要为行业内所有企业建立公开、公平的平台,建立起没有非市场因素干预和间隔的市场空间。   如何摆脱低质低价顽疾?   要给环境效果真正的关注,从这点出发,着手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制   问:低质低价竞争是环保产业多年发展的一个顽疾,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为何久治不愈?   王世汶:首先,没有哪个正常发展的企业愿意陷入低价恶性竞争。其次,如前所述,需求的模式和规制决定了供给的模式。行业乱象事实上反映了需求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不少地方政府在治理设施建设上容易陷入对数量的追求,而忽视对环境效果的要求。设施建成后是否或者能否正常运行,是否取得预期的环境效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环境下,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对于前端工艺设计的合理性、设备工程的可靠性的要求自然不高。   如果用户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对治理效果不关心,对施工、设备、工艺质量不关心,成本就会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考量的因素。客户愿意买便宜货,怎么可能不导致低价低质竞争,而企业又何来技术进步的动力?这事实上直接导致了小而杂、小而破的环保企业状况。   长期的低质低价竞争导致的是环境投资的严重浪费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停滞不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工业治污设施常年稳定达标运行率,目前的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   问:您反复强调市场规制的重要性,那么应该从何入手?   王世汶:早前有一个调查显示,只有1/3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可以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客观上的不能、主观上的不想等多种原因。而曾有外国同行在参观过我们的治理设施后指出,中国的环境投资至少有10%因为设施、设备质量低下而被浪费了。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产出效率背后,很难出现一个优质强大的环保产业。   我认为,环保产业要成长为地方的支柱型产业,让环保从只花钱到产生正的GDP,除了给予环保真正的重视以及相应的足够投入外,最关键的一点,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要能保障这些环保投入转化成有价值的市场需求,环保投入能切实成为青山绿水,而不是形象工程。   完善环保产业的市场规制,首先要使需求、供给双方回归到对环境效果的关注上来。我们要购买能够真正实现治理效果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提供这样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企业。   其次,以治理效果为导向,建立起对环保产业有效的质量监管,建立起对治理效果负责的一整套规制和监管体系,从而保证环境投资,无论来自于污染企业还是政府,都能发挥出应有的环境效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前瞻

2012.07.17

山东青岛18台PM2.5监测仪全到位 随时发数据

         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厅获悉,从7月1日开始,山东省PM2.5和能见度监测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10月1日起可向社会公布各市PM2.5和能见度监测情况。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确定在17市144个空气监测点位全部开展PM2.5监测工作,并在每市选择2-3个点位开展能见度监测。从7月1日开始,山东省PM2.5和能见度监测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据了解,PM10已成山东省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占到污染 负荷的42.9%。这其中,PM2.5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7月10日,记者从青岛市环保局获悉,青岛前期计划安装的18台PM2.5监测仪,目前已全部安装到位,并进入了试运行阶段。据了解,这些监测仪所采集监测到的数据,全部和省环保厅乃至国家环保部联网。“我们早就做好准备了,按照省环保厅的要求,随时可以发布监测数据。”青岛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岛是全省较早监测PM2.5的城市,目前设在崂山环保局楼顶的监测仪器,已正式运行了一段时间,目前每周都向技术人员发布一周监测情况,作为今后防治PM2.5的对策之一。从目前的监测情况来看,汽车尾气是影响PM2.5的重要因素。                                                                   来源: 青岛晚报

百态

2012.07.11

< 1 ••• 18 19 20 21 22 ••• 23 > 前往 GO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