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已认证

粉丝量 0

当前位置: 上海高创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新扫描技术可发现心肌梗前兆

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一项新试验表明,一种新的扫描技术可以发现心肌梗塞的前兆。通常,引发心梗的原因是血管中血脂斑块破裂而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而这种新的扫描技术可以从人体血管中识别具有危险性的血脂斑块。 科研人员使用放射性追踪仪识别人体血管中具有危险性的活动斑块,同时提供标明心脏问题区域详情的高清晰画面。这一试验首次证明了扫描技术能够识别血管的危险区域。但专家表示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试验,以证明这一新发现的确有助于挽救生命。 心脏专家德维克教授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血脂斑块都会引发心肌梗塞,但这一最新技术将有助于识别心脏病高危患者,从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心脏病是西方世界最大的杀手,它到来之前从来没有任何警告。很多人都是在犯了心梗时才意识到自己心脏有问题。如果可以事先发现并稳定住血管中的有危险斑块,或许可以阻止心肌梗塞的发生,从而拯救患者生命。 这一扫描新技术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百态

2013.11.12

KCNS3基因功能下降或导致精神分裂症

目前,科学家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还没有彻底弄清。 现在,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表示,一个与调节神经活动有关的基因功能出现下降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这个发现有望促进研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 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细胞负责调节周围神经细胞的活动,可以让神经细胞协调工作,有效处理信息。这种调节细胞中有一种由基因 KCNS3 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如果该基因功能下降,无法充分合成特定蛋白质,就会影响对周围神经细胞的协调,导致精神分裂症。 研究小组利用美国脑库内保存的脑组织,对来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脑组织进行了对比,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里的这种调节细胞内,KCNS3 基因的功能下降了 40。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由于该基因功能下降,调节细胞中没有足够的由 KCNS3 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周围的神经细胞就会各自活动,导致信息处理变得非常混乱,而如果能逆转这个过程,通过让这种基因发挥作用,有可能促进开发出改善认知机能的治疗方法。

百态

2013.11.02

Nature:日本发现可预防糖尿病的新型化合物

日前,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一种化合物能够降低糖尿病等新陈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他们认为,可以利用这种化合物开发预防糖尿病等疾病的新药物。 新陈代谢综合征是腹部脂肪堆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等一系列症状的总称。研究人员表示,人体脂肪细胞会分泌一种被称为脂联素(Adiponectin)的有益激素。肌肉和肝脏细胞通过受体蛋白质接受这种激素后,可以提高细胞内糖和脂肪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等新陈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但是人发胖后,这种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 在这项刊登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从东京大学化合物样品库等处保存的 614 万种化合物中,发现一种化合物也能够与脂联素受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它与脂联素有类似功效,他们将这种化合物命名为 AdipoRon。 实验证明,AdipoRon 可以促进肝脏内糖和脂肪的代谢,从而降低血糖,并改善脂肪肝症状。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在 5 年内对这种化合物开展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指出,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肥胖会成为糖尿病的诱因,还会提高癌症和心脏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利用这种化合物开发的新药可以起到预防上述疾病从而延长寿命的作用。

百态

2013.11.02

Science:科学家捕捉到最详尽的HIV掮客画面

由于 2 项新的研究,HIV的掮客——即让该致命病毒进入免疫细胞内的分子——不再列于结构生物学家的通缉要犯名单之上。这一分子——即 HIV-1 包膜(Env)三聚体——一直是颇具争议的对象;在今年初,科学家们声称已经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看见了其稍纵即逝的结构——它一直以难以被定性而出名,但是一些业界人士对该结果提出了质疑。 如今,在 2 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仅提供了 Env 三聚体的更高分辨率的视觉材料,而且他们是用 2 种不同的技术做到的。科学家们能在解密该分子的结构上取得进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 HIV 表面的唯一抗原,因此它也是自然发生的抗体——及对可能的疫苗来说——的唯一标靶。 为了全面地观看这一重要的分子,来自 2 个小组的科学家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如先前所做的)及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这是一种能比其低温对等方法提供更高分辨率视觉材料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观察。 Jean-Philippe Julien 及其同事让该 Env 三聚体与一种广谱中和抗体结合并接着在 4.7 埃得到了所产生的复合物的晶体。 在一个用相同的三聚体分子但抗体不同的相关试验中,由 Dimtry Lyumkis 领导的一组科学家使用了低温电子显微术——它与今年初所做的一项有争议的研究中所用的方法类似,但却得到了一个有着更高分辨率的三聚体/抗体复合物。 至关重要的是,由 Lyumkis 等人所获得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与 Julien 小组所介绍的晶体学结构相符。对来自两个小组的结合的复合物进行观察可获得对该三聚体结构特征(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融合前的三聚体形状)的重要了解。 这项工作代表了科学家们朝着对 HIV 的侵入机制的理解所迈出的重大一步。通过提供对 Env 三聚体结构的一个更仔细的观察,它可能也会帮助指导基于结构的 HIV 疫苗的设计。

百态

2013.11.02

6对研究人员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8月30日,中科院举行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颁奖仪式暨外国专家座谈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徐科和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Dimitrii Zherebtcov、中科院物理所徐红星和瑞典隆德大学博士Ulf Hakanson、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Jannie M.R Danielsen等6对中外研究人员获此殊荣。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副秘书长谭铁牛等出席会议。与会外国专家对中科院进一步做好国际人才引进工作、营造国际化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获奖的6位外国研究人员均借助中科院国际合作人才交流计划在中国工作至少一年。作为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中科院实施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等国际合作人才交流计划,并陆续结出硕果。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徐科带领团队在氮化物材料生长、物性和相关装备技术研究方面获得一些成绩,但在一些点的突破上遇到难题。这些难题通过与Zherebtcov合作获得突破。 徐红星回国后承担了2007年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Ulf博士是该项目的重要成员,双方在纳米光电子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如今,原本是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已上升为两家机构之间的合作。 “我们有共同的兴趣,设计共同的合作方向,并切实可行地推进,共同开展研究,共同发表文章。”徐红星表示,国际合作加快了项目进度,对改善科研环境大有裨益。 记者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通过“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引进人才916人,通过“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引进365人。

百态

2013.10.23

科学家发现影响干细胞发育方向的第三种分子

日前,来自捷克马萨里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早期发育阶段起决定性作用,关系到干细胞将会发育成神经系统还是内脏器官。 这种酶称为PTP1B,属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与一些重要的细胞过程有关。马萨里克大学的科学家表示,此前人们认为影响干细胞发育方向的只有两种分子,新发现为其增加了第三种,并可能是关键的一种。相关论文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杂志网络版上。 人类早期胚胎由胚胎干细胞组成,这类细胞具有近乎无限的分化潜力,可能发育成神经、表皮、肌肉、血液等不同的细胞。在胚胎发育初期的一次“分配”中,一部分干细胞被安排到中胚层和内胚层,未来会发育成内脏器官、血管等,另一部分则成为外胚层,将发育成神经系统、大脑和皮肤等。 新发现显示,PTP1B在这次“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酶活跃的地方,干细胞将发育成内脏器官等;这种酶活性低时,干细胞将发育成神经细胞。 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帕金森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疗法。此外,由于PTP1B能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找到控制这种酶的方法还可能为控制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百态

2013.10.23

骨细胞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形成骨骼的骨细胞对于维持身体健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免疫力,还能适度保持整个身体的脂肪量。 日本神户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代谢》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实验鼠在全身骨细胞都受到损伤的3周后,与正常实验鼠相比,病鼠血液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减少了,其中B淋巴细胞减少约75%,T淋巴细胞减少约60%。骨细胞受损的实验鼠的脂肪也减少了,体重下降了约40%。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实验鼠的骨细胞受损后,体内制造B淋巴细胞的骨髓和制造T淋巴细胞的胸腺细胞都减少了。 参与研究的北海道大学助教佐藤真理说:“这说明骨细胞会对淋巴细胞的发育环境产生影响。骨细胞具有保障全身健康的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运动和药物刺激骨骼,增强其功能,就有望对因老化而衰弱的骨骼以及由此引发的免疫功能不全或高脂血症进行治疗。这一发现还能解释,为何卧床不起的人和在无重力条件下工作的宇航员的免疫力会变差。

新品

2013.10.23

基因组编辑工具新工具:改造Cre重组酶

基因组编辑工具新工具:改造Cre重组酶 2013-10-22 来源:ebiotrade 作者:koo 300 0 收藏(1) 添加到书签 -->   ZFN、TALEN 和 CRISPR/Cas 系统是当今十分流行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位点特异的重组酶也很有用。如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重组酶的突变体(Cre),其特异性比野生型的酶要高得多,这一特点对基因治疗应用来说极具吸引力。 Nikolai Eroshenko 是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院的研究生。他和他的导师—著名的遗传学家 George Church —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Eroshenko 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基因治疗,也就是用野生型或“正确”的副本来替换突变基因。但是,将这一副本插入基因组却并不容易。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病毒,但无法控制整合位点。引入双链 DNA 断裂的核酸酶是另一种选择,但它们需要同源重组的修复,这在人类细胞中相当罕见。 Cre 等重组酶在人类细胞中非常高效,也不需要内源的 DNA 修复。为了使用它们,研究人员必须改造重组酶结合位点( loxP )和待插入的 DNA ,剩下的就由酶来完成。一般来说,重组酶过程被认为相当特异。然而,一些证据也表明脱靶效应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 Cre 的特异性, Eroshenko 利用数学建模来确定改善蛋白准确性而又不牺牲效率的策略。他发现,针对 Cre 形成二聚体能力(而不是与 DNA 结合)的突变有可能会成功。 随后 Eroshenko 利用 PCR 突变法来改造蛋白 N 端附近的 α 螺旋,它参与了二聚化,而未参与 DNA 结合。利用双选择策略,他确定了三个突变体,它们全都保留了正确靶定 loxP 位点的能力,但又避开与 loxP 相似的假序列。他在体外以及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将这些突变体与野生型的 Cre 重组酶进行比较,发现酶的效率稍低,但更加特异。 在大肠杆菌中,Eroshenko 观察到野生酶的错误率约为 1/10,000 个细胞。“我们有些突变体要高三个数量级或以上。” Eroshenko 表示他的长期目标是重新改造重组酶,让它靶定 loxP 之外的位点,如人类基因组中已经存在的内源 pseudo- loxP 位点,这样重组酶就可以用于未经修饰的基因组。 不过,梅约诊所的助理教授 Karl Clark 对此结果表示很惊讶。他本人也在研究基因组编辑工具,包括重组酶 Cre。“我没有听到很多人抱怨 Cre/loxP 是非选择性的,”他说。 Clark 表示,他计划在其实验室中尝试这些新的突变体,看看它们是否在斑马鱼中起作用。他指出,对于许多应用,如转基因应用,利用 Cre 来短暂激活沉默的基因,野生酶的准确性已足够。

百态

2013.10.23

干细胞可调控大脑皮层生长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16日表示,该校理学院院长、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玉如领导的研究团队,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确定一种干细胞“中间前体细胞”可精准调控大脑皮层的生长,解开特定蛋白与“自闭症”等相关疾病成因的谜团。   当天,叶玉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分享这次研究成果。大脑皮层是哺乳动物大脑的最主要结构,控制了语言、意识、抽象思维和空间认知等高阶心智功能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受控于神经细胞的形成过程,若这过程失调,便会导致神经细胞数量异常,产生“巨脑症”或“小脑症”,亦会造成心智发育迟缓等障碍。   叶玉如介绍,近来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自闭症”的形成与大脑过大及神经细胞过多,并由此导致功能异常有重要联连。然而,科学界过往对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仍然缺乏了解。   研究小组这次发现,通过调控一个名为“Axin蛋白”的功能,可以控制“中间前体细胞”的数量和神经细胞的形成,从而决定大脑的体积。   依据这新发现,研究小组发明了用基因手段,在老鼠的大脑中增多神经细胞并扩张大脑皮层,发现了老鼠出现类似人类“自闭症”重覆同一动作的行为。   叶玉如指,这新技术将能用于阐述大脑皮层的过度生长,是否与“自闭症”有直接关系。新发现也有望应用于干细胞疗法,在大脑发育早期减少或增多神经细胞,用以治疗“巨脑症”或“小脑症”。   另外,因为“Axin蛋白”对干细胞的形成和功能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可将“Axin蛋白”作为一个重要靶标,用以研发和筛选相关药物,应用于干细胞疗法。   这研究成果为探索大脑皮层的演化和扩增过程现曙光,有助破解与大脑早期发育过程异常有关的疾病机理。   据悉,这次突破性的发现,已在神经科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Neuron》上发表。

百态

2013.10.12

中欧强化合作 推进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

首届临床科研领域自身免疫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中欧论坛在中国江苏无锡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干细胞产业发展、自身免疫疾病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方案、干细胞制品的国际化质量标准及中欧双边临床合作等一系列问题。   此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共同主办,旨在推动中欧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全面合作。欧洲骨髓移植组织(EBMT)自体免疫病工作组主席Dominique Farge-Bancel教授、以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教授孙凌云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李晶为代表的多名风湿免疫界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   在此次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细胞治疗以及即将启动的中欧联合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案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大家希望通过中欧在临床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干细胞产业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加快了建设中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合作步伐,极大推动了中国和欧盟将干细胞治疗手段应用于自体免疫疾病的进程,提高了中国在自体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地位。

百态

2013.10.12

Illumina新品将临床相关基因一网打尽

Illumina公司近日宣布推出TruSightOne SequencingPanel,能将所有临床性状相关基因一网打尽。这个测序panel囊括4813个基因中的62000多个外显子,使用MiSeq或HiSeq2500测序,VariantStudio软件全自动分析,全部工作可在短短4天内完成。 有了它,临床研究实验室可扩展现有的目录,简化流程,或创建一个完整的测序选项组合,并享受到生产力提高,错误减少,且成本降低。而这仅仅是开始。据Illumina介绍,未来将继续缩短流程时间,并进一步减少手工操作时间。 目前时间 将来时间会进一步缩短 TruSight One SequencingPanel靶定4813个与已知临床表型相关联的基因,侧重于含有致病突变的外显子区域。基因组靶点是根据多方面的信息确定的,包括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Professional)、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目录(OMIM)、GeneTests.org网站、Illumina TruSight panel及其他市售的测序panel。Illumina综合这些来源的数据,确保TruSight One panel覆盖目前临床研究背景下关注的所有基因。 而VariantStudio分析和报告软件进一步增强了TruSight One的力量。为了配合这一新品,VariantStudio将提供新的功能,扩展注释和过滤能力。这些新功能包括支持以家庭为基础的过滤(母亲、父亲、孩子和兄弟姐妹),提供变异分类,产生易于使用的报告。此外,TruSight One Sequencing Panel还能产生几十块虚拟的subpanel,以满足临床研究人员了解疾病遗传基础的需求。 TruSight能够靶定与癌症、肿瘤、心肌病、遗传病及小儿自闭症相关的基因 Illumina公司转化和消费者基因组学业务的高级副总裁Matt Posard表示:“Illumina正转向一个简单的流程,这将大大缩短从样品到报告的周转时间。有了TruSight One Sequencing Panel和VariantStudio的增强功能,Illumina为临床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简单且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英国剑桥大学医院遗传学实验室的主任Stephen Abbs谈道:“我们的遗传学实验室处理越来越多的请求,对被认为引起遗传病的大量基因测序。TruSight One Sequencing Panel的广泛覆盖和高性能让我们能利用简化的实验室流程来开展这些分析,并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测序服务。”

新品

2013.10.12

Science:保护细胞核的蛋白也调控干细胞分化

人体拥有数百种不同的细胞类型,而且它们都拥有相同的 DNA。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所有细胞核中发现的核纤层蛋白A(lamin-A)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一种关键性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lamin-A 是一种在所有成体细胞核中发现的蛋白。这种绳状的蛋白在细胞核中所含有的DNA周围形成一道保护网。 作为一种自我组装的纤维, lamin-A 在遭受牵拉时变得坚硬起来。因为这种坚硬会更好地抵抗周围细胞的拉力,所以研究人员猜测这样一种蛋白将在诸如骨骼、软骨和肌肉之类的组织中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这些组织需要保持坚硬以便抵抗日常活动导致的压力和拉力。 为了确定 lamin-A 在不同细胞类型之间如何发生变化,研究人员获取来自小鼠和人的组织细胞,将它们破碎,并进行质谱分析以便对很多蛋白组分进行定量。 研究人员随后研究了检测到的多种蛋白的数量与源组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因为已知胞外基质特别在诸如骨和软骨之类的坚硬组织中大量存在,所以他们期待观察到诸如胶原蛋白之类的基质蛋白与源组织存在关联。然而,他们也发现证据支持他们的假设:从更为柔远的组织到更为坚硬的组织中,细胞核内的 lamin-A 水平也相应地显著性增加。 在特别柔软的组织如大脑和骨髓中,另一种绳状蛋白核纤层蛋白B(lamin-B)要比 lamin-A 更为丰富。然而, lamin-A 在更为坚硬的组织中占优势地位。比如, lamin-A 在骨组织中的水平几乎比大脑中的水平高30倍。 Discher研究团队对来自这些多种组织的单个细胞核进行机械应力测试,并证实较高水平的 lamin-A 与更高的DNA保护和增加的坚硬性相关联。在研究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 lamin-A 的细胞核时,他们揭示出一种磷酸化过程在调节 lamin-A 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ischer说,“当细胞分裂时,它们分裂了它们的DNA,但是它们必须首先溶解DNA周围的核纤层蛋白网,而这是通过磷酸化完成的。如今,我们知道的是组织细胞利用这种过程调节核纤层蛋白水平以便适应细胞核遭受的应力。” 研究人员还证实 lamin-A 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来调节基因表达,它能够在细胞核内附着某些转录因子。 lamin-A 控制的一些转录因子与一种关键性的维生素A代谢物视黄酸相关联,但是这反过来也能够调节 lamin-A 产生。这就提示着一种反馈回路有助促进细胞核硬度增加。 Discher研究团队在体外实验中对这种反馈回路进行了测试。 Ivanovska说,“我们提取出间充质干细胞,并让它们在柔软的和坚硬的基质上培养,随后利用视黄酸相关的化合物和RNA干扰来改变它们的 lamin-A 产生水平。” 通过加入合适的视黄酸化合物到在如骨一样的坚硬基质上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中,这些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够产生更多的骨组织,但是当利用RNA干扰沉默 lamin-A 时,在坚硬基质上的骨组织产生受到抑制。 Swift说,“当我们敲降在类似脂肪组织的柔远基质上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 lamin-A 时,我们增加脂肪组织产生。 lamin-A 具有扩大分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系统性证实 lamin-A 、组织坚硬性和促进分化的环境信号之间存在关联,从而为开发出更有效的再生医学技术和更好的医学靶标铺平道路。考虑到 lamin-A 在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操纵它的水平可能在人类疾病中发挥着广泛的重要作用。

新品

2013.09.03

IndustryWeek:全球最大的上市制药公司TOP10

日前,IndustryWeek(工业周刊)公布了“The 2013 IndustryWeek 1000”榜单。该榜单基于全球上市公司的 2012 年的营业额/收如(revenue)。  而在所有上市制药公司中,辉瑞(Pfizer)以 589.86 亿美元的收入荣登榜首,诺华(Novartis)以 587.48 亿美元紧随其后。在剔除消费品的收入后,强生(J&J)名列第三。其他排名前列的公司包括罗氏(Roche)、赛诺菲(Sanofi)和默沙东(MSD)。 详细排名如下:   Company   Revenue (Millions) Revenue growth (%) Rank Rank Last year Pfizer Inc. US $58,986 -12.52 70 55 Novartis AG Switzerland $58,748 -3.26 71 61 Roche Holding Ltd. Switzerland $51,755 7.55 85 93 Sanofi France $48,134 3.23 89 98 Merck & Co. Inc. US $47,267 -1.62 94 89 GlaxoSmithKline PLC UK $44,025 -1.19 100 105 Abbott Laboratories US $39,874 2.63 110 118 AstraZeneca PLC UK $28,943 -15.79 157 131 Alfresa Holding Corp. Japan $27,090 6.87 166 155 Eli Lilly & Co. US $22,603 -6.93 203 174 Johnson & Johnson (unadjusted) US $67,224 3.37 60 58 Johnson & Johnson (Adjusted) US $52,777   60  

前瞻

2013.09.03

2013年第13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议

专 业:药学 会议类型:学术大会 会议日期: 2013-09-22 会议地点:国外--国外 主办单位:N/A     推荐等级: 会议费用: 10000元    会议介绍 上海高创(www.gaochems.com)2013年8月29日报道,2013年第13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议在美国举办。 会议详情     TDM是一种多学科的临床专业,旨在改善病人护理由个别调整剂量药物的临床经验或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它在一般或特殊群体改善预后。它可以根据一个先验药物遗传学,人口学和临床信息,和/或药物的血药浓度(药动学监测)和/或生物标志物(药效学监测)后验测量。   从先验TDM由确定初始剂量方案必须考虑到一个病人,根据临床终点既定的人口药代动力学pharmocodynamic的的(PK/ PD)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确定亚人群的患者不同剂量要求,通过利用人口数据,临床发现,临床化学结果,和/或在适当的时候,药理学特性。   甲的后验TDMincludes分析前,分析和分析后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是最经常根据具体的,准确的,精确的和及时的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的活性和/或有毒的形式收集在适当的时间在正确的集装箱(PK监测),或者可以采用生物标志物的测量效果的替代品或终点标记(PD监测)一个endrogenous化合物,酶的活性,基因表达等无论是作为一个补充PK监测或为主要TDM工具的浓度。   联系方式 电话:+1 613-531-8166 传真:+1 613-531-0626 联系人:IATDMCT Congress Secretariat Email: congress@eventsmgt.com

会展

2013.08.29

PNAS:清华大学王新泉等人解析IL-33与受体作用的结构机制

PNAS:清华大学王新泉等人解析IL-33与受体作用的结构机制 2013-08-27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196 0 收藏(1) 添加到书签 -->   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宿主防御及疾病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多效活性。IL-33通过它的配体结合主要受体 ST2 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来发送信号,这两种受体均为IL-1受体家族成员。 为了阐明IL-33与它的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确定了分辨率为 3.27 的 IL-33 与 ST2 胞外域构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采用结构诱变和结合分析,得到的结构分析结果确定了 ST2 特异性识别IL-33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将之与IL-1家族中的其他配体-受体复合物进行结构比较,证实表面电荷互补至关重要地决定了IL-1主要受体的配体结合特异性。 结合晶体学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研究揭示, ST2 在 D3 结构域和 D1D 2模块之间具有柔性铰链,而 IL-1RacP 在溶液中以一种游离状态显示刚性构象。 ST2 的分子灵活性提供了关于IL-1主要受体与配体结合时结构域层次构象变化的结构认识。IL-1RacP 的刚性则解释了它为何不能直接配体的原因。小角度X射线散射分析溶液中IL-33– ST2 –IL-1RacP复合物的结构,结果与 IL-1β–IL-1RII–IL-1RacP 和 IL-1β–IL-1RI–IL-1RacP 的晶体结构相似。 这些研究结果阐明了IL-3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支持并扩展了IL-1家族中配体-受体组装和激活的普遍模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新泉(Xinquan Wang)教授和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王淑莺(Shuying Wang)助理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新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生物学。利用X-射线晶体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冷冻电子显微镜学和其他生物化学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目标目前集中在细胞因子特异结合并激活其受体分子,以及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结构机理。

百态

2013.08.29

科学家发现可阻止亨廷顿氏病的新分子

亨廷顿式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现在,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遗传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该病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他们在 HD 模型动物中证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能够作为神经元的“护卫者”。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在酵母中发现该酶具有保护细胞的作用,此后的六年,他们分别在面包酵母,果蝇,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等多个体系中证明了该酶能够抑制 HD 发病进程。 研究人员首先对酵母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找到了很多潜在的保护 HD 疾病的基因。接着研究人员在果蝇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最终他们发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的保护这些模型动物免受 HD 疾病。 更重要的是,类似该酶活性的药物已经在进行临床试验,治疗其他疾病。这也证明了该药对 HD 也有可能有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除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他们还发现了很多 HD 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对理解 HD 发病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百态

2013.08.29

皮肤细胞结构缺陷才是触发过敏的原因

日前,来自以色列的科学家们发现,皮肤细胞中的一种结构缺陷可导致包括皮肤过敏和食物过敏等过敏症形成。而传统的观点认为过敏症主要是一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研究小组通过确定了一种称作为“严重皮炎、多重过敏和代谢废物”(SAM)罕见的遗传疾病是由 Desmoglein 1 突变所引起而得到了新研究发现。 研究人员表示,Desmoglein 1 是一种将人类皮肤外层粘合到一起的“胶水”。过去人们主要认为这一分子具有一种结构作用:这一细胞间的粘附物促成了一种物理屏障,调控水丧失并作为机体对抗环境因素的主要防御。但有许多形成这一屏障的分子都是以高度模式化的方式分布,促使我们的团队推测,它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介导粘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两个家庭的临床资料,将其与新一代 DNA 测序遗传分析、光镜和电镜等等技术相结合。他们发现,当 Desmoglein 1 无法正确发挥功能或是不存在时,由此产生的屏障破坏会影响免疫反应,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它表明:除了损害物理屏障, Desmoglein 1 丧失可能更直接地调控了控制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促成了过敏。从概念上讲,它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其他结构蛋白在皮肤屏障中起重要作用的结论。 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结构分子缺陷与诸如遗传过敏性皮炎、湿疹和常见食物过敏等不太严重的过敏反应之间的联系。

新品

2013.08.29

Science:隐秘的基因宝藏

Science:隐秘的基因宝藏 2013-08-23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469 1 收藏(2) 添加到书签 -->   人类和果蝇的规律心跳均依赖于某些微小的基因,由于这些基因的体积较小一直以来遭到忽视。它们只能够编码30个或更少的氨基酸,属于一类称之为小开放阅读框(small open reading frames, smORFs)的神秘序列。人类基因组中包含有成千上万的 smORFs ,但小体积导致难于鉴别及确定它们的特征。除了少数的例外,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功能。 现在,来自英国萨克塞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同源的 smORFs 控制了人类和果蝇的心跳,这一作用在 5.5 亿多年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由此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微小基因是应该引起更多关注的重要作用因子。 研究人员表示,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这些物质需要进行分离、描述和研究。而我们此前却一直忽视它们,这真是太难以置信了。 大多数的人类蛋白质长度约为 500 个氨基酸,而定义上 smORFs 却只能编码具有 100 个或更少氨基酸的蛋白质。利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将这些微小基因与随机序列区分开来。这些“小东西”漏过了传统基因识别算法的裂隙,而目前所知的大多数的这些微小基因都是偶然被发现的。 例如,在 2003 年,这组研究人员就注意到他们的一只果蝇缺失了大多数的腿。研究人员后来证实这种残缺是由于 Tarsal-less 基因突变所导致,该基因生成了一段只有 11 个氨基酸的微小肽。然而, Tarsal-less 为昆虫和一些甲壳类动物所独有,因此仍然不清楚这样的 smORFs 更广泛的关联性。而最新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在果蝇中发现了另一种 smORF 同样保守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中。 Tarsal-less 最初被描述为是一种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 lncRNA 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可能有助于控制其他的基因,但却不会被翻译为蛋白质的序列。通过在果蝇中研究类似的 lncRNAs, 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两个 smORFs ,分别编码 28 个和 29 个氨基酸。发现的两个 smORFs 都存在于一个叫做 pncr003:2L 的基因中,研究人员随后将它们重命名为 sarcolamban 。 sarcolamban 在包括心肌在内的肌肉中激活。当研究人员敲除它时,果蝇的心脏则更有可能不规律地跳动,通过加入任何一种 smORF 编码的肽均能够修复这一缺陷。 在心脏中, sarcolamban 在肌浆网中活化。肌浆网是一种可响应来自神经元的电信号,释放大量的钙离子使肌肉细胞收缩的结构。没有 sarcolamban ,这些钙峰会变得更大更短暂,导致不规律收缩。 研究小组发现人类也具有 sarcolamban 的相似物:两个 30 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sarcolipin 和 phospholamban。它们也在肌浆网中控制了钙的流动,而在以往的研究中 sarcolipin 被证实与人类心律失常有关。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临床研究,众所周知这一基因与心律失常有关,但却没有人关注到它是一种 smORF。 这些 smORFs 均起源于一个祖先基因,尽管经历了 5.5 亿年的进化分离,它们似乎仍在心脏控制中发挥相同的作用。通过证实人类和果蝇的 smORFs 可互相取代,研究小组确证了这一点。人类 sarcolipin 和 phospholamban 可定位到果蝇细胞的右部,部分纠正 sarcolamban 缺失引起的心律失常缺陷。 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研究小组通过系统搜索各种基因组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个 smORFs ,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功能。科学家基本上知道它们在那里,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否具有功能。这项最新研究工作表明这些不为人了解的元件在生物学上是有意义的。

百态

2013.08.26

基因导致酒精成瘾者易饮食失调

一项刊登在《酒精与药物研究期刊》(Journal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的研究报告指出,酒精成瘾症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饮食失调问题,同样的,饮食失调患者,也较容易酒精成瘾,这可能与基因有关。 参与这项研究的圣路易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研究人员莫恩契尔诺夫(Melissa Munn-Chernoff)表示,先前医学研究已经发现,饮食失调患者有着较高比率的酗酒与酒精成瘾问题,也有研究发现酒精成瘾患者出现暴食症的比率,超过出现厌食症的比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否从基因角度解释,到目前为止则没有进一步探究。 莫恩契尔诺夫与研究团队以 6000 名澳大利亚双胞胎为研究对象,透过一连串诊断,分析日常喝酒与饮食习惯。 研究人员比对双胞胎之间数据资料发现,某个人是否会出现酗酒、暴食症或厌食症,基因似乎扮演着重要角色;举例来说,在双胞胎女性身上,可透过基因判定发生前述 3 种失调症的比率,风险指数分别在 38% 至 53% 之间。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www.gaochems.com 电话:电话:021-34632092   elisa试剂盒,elisakit,试剂盒,一抗,二抗,细胞因子,生化试剂

百态

2013.08.23

钠在大脑中的新作用

日前,来自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食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钠,是大脑中一个主要的神经递质受体的特异性 “开关”。该受体被称为红藻氨酸(kainate-receptor),与许多疾病,如癫痫症和神经性疼痛有关联。这项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大脑如何传输信息的不同看法。 红藻氨酸受体活性的平衡是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关键。例如癫痫情况下,红藻氨酸的活性被认为是过度的。因此,关闭红藻氨酸活性的药物预计将是有益的。 研究人员表示,几十年来,一直假定认为所有大脑受体的“开关”都位于神经递质的结合部位。现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完全独立的位点,结合单个原子的钠,控制红藻氨酸受体的开启和关闭。 钠开关对红藻氨酸受体特是异性的,表示旨在刺激当前开关的药物在大脑中的其他地方不“采取行动”。这将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所谓的“脱靶效应”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研究人员认为:现在既然知道如何刺激红藻氨酸受体,那么就应该可以设计药物来关闭该受体。研究人员正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钠是如何影响红藻氨酸受体的。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www.gaochems.com 电话:电话:021-34632092   elisa试剂盒,elisakit,试剂盒,一抗,二抗,细胞因子,生化试剂

百态

2013.08.23

癌症治疗进入小众时代?

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NCI在一份声明中称,基于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数据库将对全球开放获取,预计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加快新药的开发,同时能够更好地将患者与疗法进行匹配。 NCI对全球公布迄今为止最大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再次证实了现代医药发展的一个方向,即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再也不是大众时代,而是小众时代,或分众时代。也就是说,即便同样患胃癌,每个患者的胃癌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进行量身定做的个性治疗或小众治疗(分众治疗),即专用化、定制或分众化。今天的癌症治疗,推而广之到更多的疾病防治到了小众时代,这是当今生物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NCI研究团队对60株人类癌细胞系进行测序后,得到了一张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癌症特异性基因突变的详尽列表。从这个公布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可以获知很多癌症的药物治疗(化疗)是否有效的原因。因为尽管是同一种癌症,用药和靶向治疗却与癌症基因变异或基因分型有关。例如目前仅有一半的女性卵巢癌对顺铂有反应,而顺铂治疗对另一半女性的卵巢癌无效。这是因为同为卵巢癌,但由于基因变异,基因型或基因表型不同,同一种药物不会对所有卵巢癌患者有效。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治疗癌症的药物已经在小众化。例如,罗氏公司的一种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Zelboraf只是靶向一种特定的基因突变,该突变存在于大约一半的黑色素瘤中,也即这种药只对一半的黑色素瘤患者有效。而辉瑞公司治疗肺癌的药物Xalkori则是靶向于ALK基因中的一种突变,这种药仅对约4%的肺癌患者有效。 癌症进入小众治疗时代向临床医生和药物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前者要求他们把靶向治疗药物与患者的基因组学或患者的基因型联系起来;对于后者则要求他们生产与各类小众患者基因型相配或有效的药物。如果不是根据癌症的相关基因变异进行小众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则可能既无疗效或疗效较差,又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更重要的是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根据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或分类而选择(研发)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式也早就得到更多专业人员的认同。今年7月初,美国科学院院士、人类致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的发现者罗伯特•A•温伯格(Robert A.Weinberg)在阐述乳腺癌的不同机理时,就提出了对乳腺癌靶向治疗和小众治疗的观点。 温伯格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乳腺癌可分为至少5种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又可以再细分为侵略性较小的“管腔”亚型及侵略性较强的“基底”亚型。侵略性较强的基底型乳腺癌经常迁移,在身体的其他远端部位播种新的肿瘤,其患者预后较差;而侵略性较小的管腔型乳腺癌的患者预后较好。2011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基底型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但其他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约是90%。 原因在于,一个叫做ZEB1的转录因子(基因)可以将基底型癌细胞转化为高度恶性的癌症干细胞(CSCs)。在预后要好得多的管腔型乳腺癌的细胞中,该基因似乎处于一种永久的关闭状态。因此,温伯格等人提出,除了对有不同基因变异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外,还需要考虑如何阻止非癌症干细胞不断地补充和转化为癌症干细胞。例如采用辅助疗法抑制这种细胞的转化,这同样是一种小众治疗。 与此同时在今年7月14日的《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肠癌的文章同样指出了由于基因不同或变异,肠癌有不同亚型,因此需要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小众治疗。英国剑桥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路易斯•费穆伦(Louis Vermeulen)等人对90名二期肠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可以分为3类。此后,他们又对1100例肠癌患者的肿瘤样本的基因进行分析,同样发现能划为3种不同的肠癌亚型。 其中有两个亚型是已知的,但超过1/4的患者尽管也患类似的肠癌,却是一种未知的肠癌亚型,此前这种新亚型的肠癌从未被单独划分出来。而且,患上这种新亚型肠癌患者的病情会比其他两种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新亚型的肠癌不仅更具侵略性,并且对于对肠癌有较强治疗效果的药物西妥昔单抗具有更强的耐受性。此外,这种新亚型肠癌还以不同于其他两种肠癌亚型的方式进行扩散,因此也更难治疗。 针对这一发现,临床医生如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主任凯特•劳(Kate Law)深有感触,认为今后需要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方法来治疗癌症,也即是针对同一类癌症的不同亚型进行小众治疗,并且希望药物公司能更早地开发出针对不同亚型肠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百态

2013.08.23

降糖药联用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一项名为ENSURE(比较阿格列汀与格列吡嗪在与二甲双胍联用两年的疗效与安全性的持久性试验)的研究,近日在第73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ADA)上发布。   该研究历时2年,旨在获得有关阿格列汀在治疗II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新数据。ENDUR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研究,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组织多国专家开展,用以评估阿格列汀和格列吡嗪在与二甲双胍联用时,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持久性。   研究表明,阿格列汀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可持续两年,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且与格列吡嗪相比,对体重无不良影响。意大利比萨大学内分泌及代谢科主任Del Prato说:“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并会随时间发展。尽管现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案,但许多患者血糖仍不能达标,或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事件。ENSURE研究证实,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时能使更多的患者血糖达标,同时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百态

2013.08.21

H7N9给中医药发展带来了什么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半余月以来,中国活鸡及鸡肉产品销售损失超过130亿元,大豆、玉米等上游农产品行情近期也明显遇冷,而中医药行业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在安徽省合肥市,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莲口服液、板蓝根等成了药房争抢的“宝贝”。“这几味中药太好卖了,有几天差点都供不上货。”在合肥市区拥有多家连锁店的一家知名药店负责人说,苏浙沪皖等地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以来,大批市民购买这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来预防疫情。网上药店的商家也纷纷表示,一些中药材出现了几次断货,有的一天销售额达到数万元。装有芳香开窍辟秽中草药的香囊,销售量也不断刷新网店开张以来的记录。   桑叶、金银花、黄芩……国家卫计委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提及了两个中医药防治的方子。之后,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医药管理部门陆续推出预防H7N9的中药方。一些药店的煎药机24小时运转。   应对疫情,中医药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预防阶段,它还与西医协作,正式介入人感染H7N9病患治疗。   安徽省中医院专家王胜医生是亳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患救治的专家组成员。“中医药能够帮助病人更好的恢复脾胃功能,能够促进病人对于炎症的吸收,在整个救治过程中起到非常明显的疗效。”他说。此前,北京公布了首例H7N9小患者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涉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达菲,以及中药银翘散、白虎汤等。在中西药的双重作用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上海一名轻症H7N9禽流感患儿,通过服用中药口服液并辅以西药,发热症状很快消失并痊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说,根据目前几省市疫情的病例观察,运用中医药治疗H7N9禽流感效果是肯定的。   “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医药得到了一次可贵的展示机会,事实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中医药‘过时’、‘慢郎中”、‘成分药理模糊’、‘玄虚’等诸多偏见和误解。西医的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中医的辨证施治与整体调治,各自发挥了专业特长。”王胜说。   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中医药从传说中神农氏遍尝百草到上世纪初,担当了五千年除病济世、决斗瘟疫的重任。然而,近现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药因现代化水平低、评价体系不完善、成分不确切等因素在国际、国内遭遇发展瓶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制定,中医的境况才有所好转。尤其是近年间,在大范围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上,中医药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日渐被大众所重视。   十年前SARS风靡全球的时候,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冲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八种中成药对于非典型肺炎的不同病理环节能够明显改善症状。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患者占发病人数的58%,中医药借此强势“突围”,谋求振兴。   “在西医没有特效药、病源病因尚不明的新疫情面前,讲究‘扶正祛邪’的中医辨证治疗往往显示出重要作用。对抗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令人瞩目的表现,让中医药业在SARS之后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王胜说。   医学界强调,再不能狭隘地把中医药的优势限定于“非感染性疾病”领域;也有专家指出,国家要采取更为实际的行动,推动中医药总结提升诊疗理论,逐步实现国际化。   拥有1.2万余种中药资源的中国,正运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医药科研和生产;多个规模庞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也在广西、四川、宁夏等地加紧建设。海关的数据也显示,中药出口额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中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树立行业自信心,保证产品质量,大步实现跨越。”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说。当然,专家们也强调,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H7N9的中成药,群众发觉身体异样,要及时就诊,听从医嘱,切勿盲目购药服药。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药副作用小,但选药、服药仍需慎重。

百态

2013.08.21

I型糖尿病的新希望:DNA疫苗

在美国有300万人受累于1型糖尿病。尽管没有2型糖尿病那样普遍,1 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时发病,需终身接受每日胰岛素注射。1 型糖尿病是一种免疫系统对β细胞发动攻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于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胰岛素的作用是提醒机体的所有细胞,注意血液中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存在。     现在,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对抗1型糖尿病的疫苗,并在一项临床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初步研究结果,证实这种疫苗可以选择性地对抗导致1型糖尿病的异常免疫反应。这一由多个中心开展的、随机双盲实验所取得几个的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是第一次证实一个DNA疫苗可以针对治疗人类1型糖尿病。   首先,研究人员证实在12周的给药期间内,血液中一种胰岛素取代物的生成水平得以维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增高。这表明相比于给予安慰剂注射的对照人群,这些接受了疫苗注射的人群β细胞持续性破坏的情况较轻。   然后,在接受疫苗注射的患者体内,一组可不恰当地靶向破坏β细胞上一种蛋白质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其血液水平似乎选择性减少。疫苗接种后观察,未发现有不良反应、严重反应或其他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这些结果感到非常的兴奋,它表明了免疫学家梦想仅关闭一个功能失常的免疫细胞亚群,而不破坏整个的免疫系统,是有可能实现的。这种疫苗是一种新的概念。它并不是像常规的疫苗,如流感疫苗或脊髓灰质疫苗那样启动特异的免疫反应,而是关闭一种特异的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谨慎地指出,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大型实验进行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DNA疫苗获得批准供人类使用,任何有可能的应用都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在12周疫苗给药方案终止后的几周观察到的疫苗有益效应开始回落。

百态

2013.08.21

胰腺癌术后引流管如何观察

胰腺癌根除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手术,在术后为了促进切口愈合并能观察腹腔内的愈合情况都会留置引流管,可分为腹腔引流管和胰腺引流管。那如何观察这两种引流管呢?   腹腔引流管   Whipple 术后病人的腹腔左右各放置一引流管,注意不使管道高于腹部,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管道长短应适度,以免影响引流或妨碍病人翻身及早期床上活动。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并详细记录。   术后24小时引流液为浅红色血性,不应超过200-300mL。术后第2日为少量浅红色浆液样,第3日为微量粉色浆液样渗出液。如手术当日短时间内有300mL鲜红色血性液体流出,并伴有脉细数、血压下降,应考虑为出血倾向,必须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措施。   胰腺引流管   胰腺引流管较细,应妥善固定,预防打折、扭曲或脱出。胰腺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每周更换2次,并注意无菌技术, 预防逆行感染。注意引流量,未进食时量少,进食后每日引流最多可达50-1500mL,颜色为乳白色。如无意外发生2周左右可拔除引流管。   因术后观察需要高度关注,除了这些具体还要仔细咨询主治医师。

百态

2013.08.17

多种癌症的新“祸首”:人类抗病毒酶

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人类抗病毒酶可引起DNA突变,从而导致几种类型癌症的发生。这是继该研究小组今年二月发现被称为APOBEC3B的酶是超过一半的乳腺癌病例的病因之后,获得的后续研究结果。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14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APOBEC3B是一个抗病毒蛋白家族的成员。明尼苏达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Reuben Harris博士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对该蛋白家族的研究,以求了解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APOBEC3B竟然是一个广泛的重要的癌症诱变原。     Reuben Harris博士说:"我们对于这一发现感到非常的兴奋,它表明一个单一的酶可以作为癌症突变最重要的诱因之一,甚至可能比太阳紫外线和烟化学物质等致癌原作用效力强。"     在当前的研究中,Harris与同事Michael Burns和Alpay Temiz一起,分析了来自19种不同类型癌症肿瘤样品中的APOBEC3B和10种相关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只有APOBEC3B的蛋白水平在膀胱癌、宫颈癌、两种类型的肺癌、头颈癌和乳腺癌等6种癌症类型中显著增高。并且,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呈低水平的APOBEC3B,在其他几种类型的癌症中其同样表达增高。     研究人员获得的第二个重要研究发现是,APOBEC3B突变标记极其符合这些癌症的实际突变模式。"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手写签名一样,这些酶也留下了独特的标记"Harris说。     两项研究的结果都是有悖常理的,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一由免疫系统生成的酶,可以保护细胞免受HIV和其他病毒感染,不会对我们的基因组DNA造成损害。     Harris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就像防晒霜阻止发生导致黑色素瘤的突变一样,来防止APOBEC3B诱发基因突变。在此之前,科研人员发现了许多由于基因 突变而诱发癌症的情况。而本研究首次发现了APOBEC3B这样的共同突变源,将帮助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更接近发病源头的方法来预防癌症的发生。就如同在河 水肆虐下游区域之前,为河流筑坝一样。此外,一种针对APOBEC3B的简单测试还有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癌症。     众所周知,太阳光和化学致癌物质可导致DNA突变,而突变是癌症形成的必要条件。作为发现APOBEC3B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的第一人,Harris认为APOBEC3B是一个生物"双刃剑",既能帮助细胞抵抗HIV等一系列病毒,又可以使DNA突变诱发癌症。

百态

2013.07.31

日本发现一氧化氮有助治疗帕金森氏症

现在,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具有防止导致帕金森氏症的神经细胞异常的作用,这一发现有望为帕金森氏症的治疗开拓新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震颤和身体僵硬等,并发认知障碍的概率很高。该病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 由分解废物蛋白质的"PARKIN"蛋白质无法发挥作用,使脑部制造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减少引起的。     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生物体内起着信使分子的作用,在血液、心血管和神经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PARKIN"蛋白质和一氧化氮相遇后变得更有活性。在实验中,向这种蛋白质持续加入一氧化氮 3 个小时,结果该蛋白质的机能增强促进了废弃蛋白质的分解,起到了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使用一氧化氮可以缓和帕金森氏症的症状。

百态

2013.07.31

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向干细胞分化

日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胡以平教授课题组,实现了小鼠成纤维细胞向肝干细胞分化的重编程,并证明了这一方法所产生的肝干细胞,与活体内自然存在的肝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肝干细胞是肝脏中数量极少、但可分化产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种子细胞”。这两种细胞可以参与肝脏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肝脏组织的损伤修复,对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胡以平在乙肝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中意识到肝干细胞的存在并开始研究。随后,他特别关注了肝干细胞与肝脏疾病、特别是与终末期肝病的关系,并意识到基于肝干细胞的细胞治疗方法,可能有效治疗终末期肝病。   2009 年,课题组联合内蒙古大学、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健康科学研究所等,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采用细胞重编程的研究策略,从参与肝脏器官发生和肝干细胞干性维持的调控因子中,筛选到了两个可高效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肝干细胞的调控因子,由此建立了在实验室里制备肝干细胞的技术体系。他们证明了采用这种体系所产生的肝干细胞可在实验室里大量扩增,并具有参与损伤肝脏修复的功能。   这一研究为人类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新药开发和组织工程等的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目前,课题组正致力于临床转化研究。何志颖认为,如果成功,各种肝脏疾病将可能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制备肝干细胞,再将其移植回患者体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新品

2013.07.2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新进展

抵抗δ阿片受体药物naltrindole可有效地缓解淀粉样蛋白生成   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学家在Cell Research在线版上发表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   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呈现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为了大脑内神经细胞表面由于异常的淀粉样蛋白斑沉淀,神经纤维丝缠结,以及神经元死亡。淀粉样蛋白斑主要是由细胞内异常产生的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在细胞外积聚形成的。目前广为接受的“Aβ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沉积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一系列细胞级联反应(包括自由基反应、线粒体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异常或死亡,造成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是发生在早老及老年期以进行性痴呆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在老年人死因中仅次于心脏病、肿瘤和中风,占第四位。随着中国社会渐渐迈向老龄化,如何对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早期治疗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关系到国家人口与健康的战略问题。   研究认为抑制β-AR与γ分泌酶将有效抑制淀粉样蛋白的沉积,理论上可以延缓或是停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进程。可是,遗憾的是,这些酶不仅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同时还调节其他信号,如Notch信号和钙粘蛋白,倘若抑制这两种酶将引起其他功能混乱。   裴钢院士研究小组发现β与γ-分泌酶活性具有同时增进Aβ的生成。这种增强作用与β-AR和早老素-1的相关性有关,并需要β-AR的激活剂诱导的细胞内吞及随后的γ-分泌酶进入次级包涵体和溶酶体,那里是Aβ生成的地方。   研究小组发现β-AR与γ-分泌酶需与δ阿片受体形成复合物,在共同增进淀粉样蛋白的生成。研究发现使用抵抗δ阿片受体的药物naltrindole 可有效地缓解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在此过程中,没有出现付作用,研究者认为,这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潜在治疗靶位。

百态

2013.07.23

法国科学家发现新病毒潘多拉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9日报道,法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型病毒,据信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病毒。研究人员猜测,该病毒来源于远古时代或者甚至是源自其他星球,比如火星。   该病毒被命名为“潘多拉病毒”,直径达1微米(约为1000纳米),而大多数传统病毒的直径在10纳米到500纳米之间。该病毒只有6%的基因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基因类似。   “潘多拉病毒”的发现者、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的克拉弗里博士解释说,起初误把它当做小细菌,是因为该病毒实在太大,并且没有呈现出正常病毒那样的形态。   据了解,在确定海底存在巨型病毒的迹象之后,克拉弗里的团队就一直在苦苦搜寻。他们从智利的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一个池塘分别采集了沉积物样本,然后将它们带回实验室,放在含抗生素的溶液中,以杀死所有还活着的细菌。随后,他们让无菌的样本与阿米巴原虫进行接触,如果阿米巴原虫出现死亡,就证明样本中存在杀死原虫的其他东西。这个方法奏效了。   研究人员发现,潘多拉病毒的遗传密码的大小是此前已知的最大病毒Megavirus的两倍,Megavirus大小为440纳米。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这种细胞形态会变成病毒,研究人员猜测它可能是为生存而进行了进化。还有一种可能是,该病毒从寄主那里获取遗传信息,从而使它们不寻常的基因组得以生长。该病毒生活于水下,目前尚未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

百态

2013.07.23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上海市涞亭南路888弄238号 联系人: 范先生 邮编: 201615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