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提问
色谱 | 光谱 | 质谱 | 波谱 | 显微镜 | 物性测试 | 样品前处理 | 常用设备 | 食品检测 | 药物分析 | 环境监测 | 实验室建设/管理 | 认证认可 | 基础知识    更多>>
未解决的问题:146802
所有仪器问答:17076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仪器问答 > 色谱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论坛
共有 50 人回复了该问答为何会出双峰?
 回复hrcren发表于:2010/1/4 9:04:38悬赏金额:30积分 状态:已解决
我们最近做一个亚氨基化合物的分析(马来酸酐和一个伯胺形成的一个亚胺化合物),用的70/30(甲醇/水)的流动相,其中的水相用硼酸调pH 5-6,但跑出来的峰形却很怪,居然是双峰,两个峰的高度也不一定,有时一样高,有时不一样高,各种比例都有(见后图),不管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产品还是客户提供的合格产品(相当于标样),跑出来都是这个样子,搞不懂是什么原因,希望各位高手能够分析分析原因,讨论讨论




同意后面tyys98的观点,很可能是缓冲液的缓冲容量不足,导致一部分产品转化成了季铵盐,而另一部分没有转化,所有在柱子里面就出来两个峰。因为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用流动相溶解样品的时候,在进第一针的时候,第一个峰很小,第二个峰很大,再进第二针的时候,两个峰就差不多一样大了,再进第三针的时候,第一个峰就变得比第二个峰大了

产品结构


产品液相图
tyys98 回复于:2010/1/6 0:18:40
原文由 hrcren(hrcren) 发表:
原文由 pandora98(pandora98) 发表:
这个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样品不稳定,在稀释剂中存在互变异构
另外一个可能是稀释剂有问题,稀释剂尽量多加水比较好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样品不稳定产生异构,要么是流动相的酸性使部分样品酸化成了季铵盐,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感觉这个样品还是蛮稳定的,产生异构的可能性不大

后来我们用甲醇直接稀释后直接进样就只有一个峰了,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用甲醇做稀释剂会不会因为甲醇与流动相(甲醇:水=70:30)的极性差异而产生溶剂效应,因为原来在用流动相溶解跟踪样的时候,会产生分层现象(跟踪样的反应体系是甲苯溶剂体系),用甲醇溶解,不会产生分层现象

现在做下来的结果,大概似乎好像maybe可能是用甲醇的结果要稍微好一些,因为甲醇把双峰变成了单峰,而且消除了分层现象,至于进到柱子里面以后甲苯还会不会与水分层,那个,我看不见,估计应该影响不大,因为做产品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做跟踪有丁点影响也看不出来,原来的跟踪样本来就经常出些乱七八糟的不规则的大包,梯形、馒头形,从头拉到尾的那种,积分的时候根本都不看的那种

首先排除色谱柱的问题,因为可以看到后边7分、15分的两个杂质峰形正常。
第二,根据你的这些叙述,我的猜测是流动相不太合适,具体来说是缓冲液的pH值以及缓冲容量不合适,再具体一点,是pH值过低或缓冲容量不足(相对于进样量而言)。因为这种化合物在酸性条件有可能质子化,生成季铵盐或者进一步重排为芳香醇结构?最大可能是注进的样品在管道中酸性流动相中部分转化为季铵盐,由于缓冲容量不足另一部分仍为原结构,进样后在后续流动相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季铵盐形式形成后边的峰,两者峰面积会随每次进样条件的细微差异产生微妙的变化。
解决方法:
1)在更强的酸性条件下分离
2)适当增加缓冲容量
3)用流动相配制(稀释)样品工作液(浓度更高的贮备液可依旧)。
如果以上方案有效,就可以证实我的推测。从仪器保养的角度,不提倡使用高浓度的缓冲盐,所以第3点格外重要。
共有 50 人回复了该问答为何会出双峰?
 回复hrcren发表于:2010/1/4 9:04:38悬赏金额:30积分 状态:已解决
我们最近做一个亚氨基化合物的分析(马来酸酐和一个伯胺形成的一个亚胺化合物),用的70/30(甲醇/水)的流动相,其中的水相用硼酸调pH 5-6,但跑出来的峰形却很怪,居然是双峰,两个峰的高度也不一定,有时一样高,有时不一样高,各种比例都有(见后图),不管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产品还是客户提供的合格产品(相当于标样),跑出来都是这个样子,搞不懂是什么原因,希望各位高手能够分析分析原因,讨论讨论




同意后面tyys98的观点,很可能是缓冲液的缓冲容量不足,导致一部分产品转化成了季铵盐,而另一部分没有转化,所有在柱子里面就出来两个峰。因为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用流动相溶解样品的时候,在进第一针的时候,第一个峰很小,第二个峰很大,再进第二针的时候,两个峰就差不多一样大了,再进第三针的时候,第一个峰就变得比第二个峰大了

产品结构


产品液相图
tyys98 回复于:2010/1/6 0:18:40
原文由 hrcren(hrcren) 发表:
原文由 pandora98(pandora98) 发表:
这个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样品不稳定,在稀释剂中存在互变异构
另外一个可能是稀释剂有问题,稀释剂尽量多加水比较好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样品不稳定产生异构,要么是流动相的酸性使部分样品酸化成了季铵盐,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感觉这个样品还是蛮稳定的,产生异构的可能性不大

后来我们用甲醇直接稀释后直接进样就只有一个峰了,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用甲醇做稀释剂会不会因为甲醇与流动相(甲醇:水=70:30)的极性差异而产生溶剂效应,因为原来在用流动相溶解跟踪样的时候,会产生分层现象(跟踪样的反应体系是甲苯溶剂体系),用甲醇溶解,不会产生分层现象

现在做下来的结果,大概似乎好像maybe可能是用甲醇的结果要稍微好一些,因为甲醇把双峰变成了单峰,而且消除了分层现象,至于进到柱子里面以后甲苯还会不会与水分层,那个,我看不见,估计应该影响不大,因为做产品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做跟踪有丁点影响也看不出来,原来的跟踪样本来就经常出些乱七八糟的不规则的大包,梯形、馒头形,从头拉到尾的那种,积分的时候根本都不看的那种

首先排除色谱柱的问题,因为可以看到后边7分、15分的两个杂质峰形正常。
第二,根据你的这些叙述,我的猜测是流动相不太合适,具体来说是缓冲液的pH值以及缓冲容量不合适,再具体一点,是pH值过低或缓冲容量不足(相对于进样量而言)。因为这种化合物在酸性条件有可能质子化,生成季铵盐或者进一步重排为芳香醇结构?最大可能是注进的样品在管道中酸性流动相中部分转化为季铵盐,由于缓冲容量不足另一部分仍为原结构,进样后在后续流动相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季铵盐形式形成后边的峰,两者峰面积会随每次进样条件的细微差异产生微妙的变化。
解决方法:
1)在更强的酸性条件下分离
2)适当增加缓冲容量
3)用流动相配制(稀释)样品工作液(浓度更高的贮备液可依旧)。
如果以上方案有效,就可以证实我的推测。从仪器保养的角度,不提倡使用高浓度的缓冲盐,所以第3点格外重要。
 回复  1# yongw  回复于:2010/1/4 9:05:39
z柱子坏了
扫一扫查看全部50条回复
高级回复快速回复【花三五分钟,帮别人解决一个问题,快乐自己一天!】